紅眼魚

紅眼魚

赤眼鳟
紅眼魚,學名赤眼鳟。又名赤睛魚(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一種觀賞魚,分布在歐洲和西亞淡水域的植物中間。後引入美國,稱美國拟鯉或珍珠拟鯉。群遊,生活于水生植物茂密的湖泊以及緩流的江河。以植物、小動物及昆蟲為食。體粗壯,長達35-40厘米。重1-2公斤。背部金黃或黃褐色。腹部銀白色,鳍深紅色,眼金黃色。
  • 中文名:赤眼鳟
  • 拉丁學名:
  • 别名:赤睛魚、紅眼魚、野草魚
  • 界:動物界
  • 門:
  • 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
  • 科:鯉科
  • 亞科:雅羅魚亞科
  • 族:
  • 屬:赤眼鳟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歐洲和西亞淡水域的植物中間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生物學特征

1、外形特征

體長筒形,後部較扁,頭錐形,吻鈍。須兩對細小,體銀白,背部灰黑,體側各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縱列條紋。鱗大,側線平直後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邊緣。眼上緣有一紅斑故名赤眼、紅眼魚。

2、生活習性

江河中層魚類,生活适應性強。善跳躍,易驚而緻鱗片脫落受傷。

3、食性

雜食性魚類,藻類、有機碎屑、水草等均可攝食,喜食人工配合飼料。

4、繁殖習性

赤眼鳟性成熟早,二齡魚即可達性成熟。生殖季節一般在4-9月份。卵淺綠色,沉性。

形态特征

赤眼鳟體修長,略呈圓筒狀,體色銀白,因眼上緣有一紅斑而得名。  

紅眼魚(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

頭小。吻圓鈍,兩側各有一可活動的三角形小側葉,吻皮向腹面擴展,蓋住上颌,邊緣成流蘇狀。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與下颌分離,前緣腹面有一橫帶,上被小乳突。兩颌具薄角質緣。須2對;吻須位于吻側溝的始端,較眼半徑長;口角須頗小,隐于口角内。鼻孔周圍有白色小顆粒,疏密不一。側線鱗36-38個。體背和側部青灰色,雜雲紋斑,腹部灰白。背鳍上部和臀鳍中部灰黑;尾鳍下緣黑色,其餘淺灰色。眼為紅色。

生長習性

赤眼鳟為廣溫性經濟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不同緯度的淡水水域。在不同的水域生長速度不同:長江水系種群的體長生長速度最快,較黑龍江水系種群快2~3倍,達到相同體長要比珠江水系種群快約一年。赤眼鳟的體長生長速度在低齡階段較快,随年齡增加,體長生長速度逐漸變慢;體長生長加速度呈減速上升趨勢。3齡以前赤眼鳟全長生長速度較高,以後便逐漸緩而趨向最大值。體質量生長曲線近似S形,在拐點前質量增加迅速,拐點後增加變緩。赤眼鳟全長增長的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有拐點,生長速度随年齡增長而遞減。出生時全長生長速度最高,年齡越大,全長生長越慢。  

魚苗培育

1、池塘培育

培育方法與家魚相同。

⑴池塘準備 本試驗使用池塘為普通片石池塘。在放苗前7天,按常規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源為邕江水,進水用密網過濾,培育水質。

⑵魚苗放養 在受精卵孵化出膜72小時後,魚苗遊動能力好,腸管完全形成,放苗下塘。由于赤眼鳟水花細嫩,水質的培育很重要,下塘頭5天,可投喂黃豆漿或熟蛋黃。之後過渡到豆粉、魚苗粉料,後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吃食為集群吃食。

2、水泥池培育

因為第1、2批次孵化魚苗較少,決定在水泥池培育。

⑴水泥池準備 在放苗前2天,漂白粉消毒,加注邕江水,進水過濾,經檢驗毒性消失後下苗。

⑵魚苗放養 清水下池,水池配充氣機,必要時充氣增氧。魚苗下池後,投喂熟蛋黃,5天後,投喂鳗魚料,後期可投喂魚苗浮性料。期間,視水質變化及時沖換水,充氣增氧。

繁殖習性

紅眼魚

赤眼鳟産漂浮性卵,各水系的繁殖季節有所差異,一般為4~9月,以6~7月為盛産期。繁殖的适宜水溫為22~28℃。赤眼鳟初次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 3~5齡魚的絕對繁殖力随着年齡和體質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對繁殖力雖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  

網箱飼養已達性成熟年齡的赤眼鳟性腺成熟系數大于池養及江河野生魚。赤眼鳟為單精受精,在18秒内可以完成精子入卵過程。赤眼鳟的胚胎發育過程和發育期的特征與鲮魚、鲢魚等硬骨魚類相似,屬不完全卵裂(盤狀卵裂)。在水溫22~24℃條件下,受精後約25分鐘,卵内的原生質向動物極移動、集中,在卵黃表面形成隆起的胚盤;受精後約50分鐘,進入四細胞期;受精後約5小時,進入囊胚期;受精後約8小時進入原腸晚期;受精後約11小時胚孔封閉;受精後約15小時眼囊基出現,肌節約8~9對;受精後約17小時,尾芽進一步拉長;受精後31~35小時,仔魚陸續脫膜孵出。

以人工配合飼料和青料結合,在池塘、親魚池或網箱培育均可,并搭配少量鲢魚或鳙魚;5~7月為催産季節,采用一次注射可以大大提高親魚産後成活率;赤眼鳟性情急躁、善跳躍,自然産卵後親魚成活率明顯高于人工授精法。赤眼鳟受精卵孵化、魚苗魚種培育方法基本與四大家魚相同,不同之處為分池培育時,應盡量将同一規格放于同一培育池, 因為赤眼鳟搶食性強,避免規格差異逐漸加大。  

病害防治

赤眼鳟赤皮病

又叫赤皮瘟、擦皮瘟,魚體體表無損時,病原體難以侵入魚的皮膚:隻有當魚體受嚴重擠壓或機械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容易乘虛而入,引起發病。症狀: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黏液變色,尤其魚體腹部和兩側最明顯,呈塊狀病竈,背鳍或全部鳍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爛,鳍條間組織被破壞。嚴重時可腐爛至骨,病魚身體瘦弱,不吃食,春末夏初較為常見。

預防措施:

①捕撈和運輸種苗時,操作要細心,盡量減少魚苗的受傷程度。

②放養前剔除明顯受傷的魚種。

③用5~10毫克/升濃度漂白粉浸泡10~20分鐘。

④發病季節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全池潑灑,使水體分别呈1毫克/升、0.3毫克/升濃度,每半月一次。

治療方法:

①全池遍灑漂白粉或二氧化氯,使水體分别呈1.2毫克/升、0.5毫克/升的濃度,隔天一次,連續2次。

②把病魚放入2%~5%的食鹽水内浸洗10~20分鐘。

③用氟哌酸拌料投喂,按池内魚體總重計算,第一天每50千克魚用藥5克,第二天用藥量減半,加喂藥餌時應制成軟顆粒投喂療效更好。

赤眼鳟細菌性爛鰓病

發生爛鰓病的池塘水質普遍較差,在魚種培育階段較多,成魚養殖中也有發生,往往與細菌性腸炎和寄生蟲性鰓病同時發生。

症狀: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遊,常浮于水面,受驚後緩緩下沉,撈起病魚後發現鰓絲從邊緣起腐爛,甚至透明,俗稱"開天窗"。

預防措施:

①注重改善養殖環境,合理投喂,視養殖塘口養殖産量高低、水質、水溫等具體條件靈活确定預防藥物使用的品種和間隔時間,生長旺季每月使用1~2次藥物,内服和全池潑灑綜合運用,清除食台殘渣。5~9月間不定期用漂白粉等消毒食台。

②注排水系統完善,患病塘口的池水不能流入其他池塘,患病魚應深埋或煮熟投喂畜禽。

③高溫季節全池潑灑生石灰不少于2次,淤泥厚、水質差、載魚量大的塘口每月施生石灰一次,用量為15~20千克/畝·米。

④從4月開始進行預防,每隔半月用二溴海因0.1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箱)潑灑消毒1次。

治療方法:

①要結合水質調節,先用"殺菌紅"水體消毒一次,然後内服"魚康寶"5~7天,至不再死魚後可換水一次,并再用一次水體消毒劑,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

②外用。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45毫克/升全池(箱)潑灑,隔天再用一次。

③内服。在飼料中添加0.05%的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制成藥餌飼料。

赤眼鳟細菌性出血病

赤眼鳟得細菌性出血病的情況較少,但已有發生。病程短,死亡率高,往往損失很大。病魚表現為眼眶邊緣有絲狀或溝狀出血,胸腹部有大塊出血狀,發病的池塘一般底質較差,底泥發臭,水質較差。

治療方法:①每畝1米水深水體用殺菌紅200毫升全池潑灑,隔天再用一次。②飼料中添加"魚康寶"殺滅體内細菌,用"高穩易還原Vc"提高魚體免疫力,連用3~5天可治愈,之後再用兩天鞏固療效。⑧病愈後要使用微生物制劑,如淨水複合菌、益菌消毒劑等,改善水質,以防再次發病。

赤眼鳟寄生蟲性鰓瓣病

主要是剁管蟲、車輪蟲、指環蟲等,此病赤眼鳟在魚種到養殖階段均有發生。

症狀:指環蟲病除了夏季高溫季節沒有發生外,春、秋、冬季均有發生,病情嚴重時魚會停止攝食,同時容易發生缺氧浮頭,鏡檢時在一個視野下發現5個以上的蟲子就應該及時用藥。車輪蟲病在夏秋季節較為流行,病魚容易缺氧,首先表現為吃食減少,鏡檢可在鰓及鳍條、尤其是尾鳍上發現大量車輪蟲。

治療方法:

①魚種放養前用8毫克/升濃度的硫酸銅浸浴,在水溫10~20℃時浸浴20分鐘左右。發病季節定期在食場周圍用硫酸銅、硫酸亞鐵挂袋。發病時用5∶2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遍灑,使池水呈0.7毫克/升濃度。

②指環蟲原體引起魚病采取徹底清塘和魚種浸洗。清塘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使池水成0.2~0.5毫克/升濃度。魚種在放養前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洗,水溫10~20℃時浸洗20~30分鐘。

③每畝1米水深用聚維酮碘200~300毫升,第二天用"百蟲克"150~200毫升。

④内服,飼料中按幹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魚蟲快克",連用3~5天。

赤眼鳟中毒

由于赤眼鳟屬于兇猛的肉食性龜類,處于食物鍊的頂端,很容易對有毒物質産生富集。随着工業有毒污水排放量的增加、農田中農藥使用濃度的提高、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流入漁業水域、自身污染的加重、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及添加劑的亂用等,更增加了赤眼鳟中毒、畸變、商品質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的危險。赤眼鳟受毒物的危害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水源水質不好,進水時,注入了有毒污水;二是通過食物或直接從水體中吸入了有毒物質,部分有害物質富集,組織器官受到破壞,造成生理機能代謝失調,嚴重時可緻死;三是防治病蟲害時,藥量超标使用。

症狀:不同藥物對赤眼鳟的毒害不相同,其表現亦不一樣,較為明顯的有體表充血、發紅,尾鳍顫動不定,鰓蓋張開,遊動失常或翻滾、急竄或側仰,最後進入麻痹昏迷狀态,側躺在淺水處,乃至死亡。

防治方法:

①加強水源監測工作,嚴格掌握注入水的質量。

②病害防治時,準确丈量水體,對症下藥,根據用藥的品種、天氣、水溫等選用正确的治療方法:對混套養殖赤眼鳟的病害防治同樣如此,對部分敏感性較強的藥物應慎重使用,從而減少藥害。

③對輕度中毒的赤眼鳟,應及時撈出放于無毒水體中暫養。

④對赤眼鳟中毒較重的養殖池,應在處理的同時清除底泥,待藥性消失後方可繼續飼養。

⑤凡自己加工(或購買)的赤眼鳟餌料,配方要合理、科學,更不得添加禁用藥物。平時投喂的魚、蝦等動物性餌料以及購買的配合飼料,都應查明來源,防止誤用有污染的(或有毒)餌料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營養價值

赤眼鳟含肉率平均為74.64%±0.43%,鮮樣肌肉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鈣和磷分别是75.42%、18.05%、4.95%、0.50%和0.48%;肌肉幹物質中粗水分、粗蛋白質量分數、粗脂肪質量分數、灰分質量分數、鈣和磷分别為30.75%、72.52%、15.35%、0.08%、0.86%和1.28%;18種氨基酸總含量為74.89%(質量分數,幹樣),其中10種必需氨基酸的總量為34.54%,占氨基酸總量的46.12%,4種鮮味氨基酸的總含量為27.89%。赤眼鳟是一種營養價值高、值得開發馴養的優質淡水魚類。

上一篇:川西壩子火鍋

下一篇:黃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