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片

紀實片

紀錄片式的影片
一種紀錄片式的影片,起源于法國盧卡埃兄弟的早期作品,如《工廠下班》(1895)。整部影片主要通過攝影、錄像的形式,所描述出整部影片的主題和内容。 “紀實片”所紀錄的事物都是現實中存在,并且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因此而叫紀實片。紀錄片“理念”的核心,在于它永遠維護“非虛構事件”的真實性,拍攝者與被拍攝對象永遠在“平等”之上進行平視的對等的交流。怒哀樂;也包含着制作人(導演、攝影師等等)和投資人(老闆、監制、制片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執着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包括可能無法或者無需收回的投資。
    中文名:紀實片 外文名: 别名: 代表作品:《工廠下班》

關于紀實片

“紀實片”既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方法”。作為一種方法,它從來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種方法都在不斷地在發展、變化着。

“紀實片”作為一種“理念”,它永遠以自己特殊的視角和方法觀察、描述、記錄這個世界。它既有對那些社會的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關注,也有對我們今天飛速發展和變遷的社會和文化的記錄與關注。紀錄片“理念”的核心,在于它永遠維護“非虛構事件”的真實性,拍攝者與被拍攝對象永遠在“平等”之上進行平視的對等的交流。

“紀實片”作為一種“精神”,它既包含着制作者對苦難的關注,以及制作人對苦難的忍受,包括怎樣在險惡環境中怎樣适應環境,怎樣與你拍的文化和被拍人溶為一體,以及與被拍攝者一樣思維、一樣呼吸、一樣喜

怒哀樂;也包含着制作人(導演、攝影師等等)和投資人(老闆、監制、制片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執着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包括可能無法或者無需收回的投資。所以,紀實片應當是一種崇高而神聖的事業和理想,而不僅僅是一種功利的事情(媒體在許多時候需要紀錄片提供某種功利)。

“紀實片”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國民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從理論上說,所有嚴肅的人文觀念都是需要普及的,新聞如此,紀錄片也是如此。這個普及的過程也是培養觀衆收視習慣的過程。如果說新聞是一個社會非常态的真實寫照,那麼,紀實片則是這個社會常态的真實反映。也就是說,紀實片是非新聞化的、日常的、靜态的、過程式的、講述普通人生活的、可以有觀點的電視作品形态。正因為如此,紀實片的真實和新聞的真實給我們的感受是不同的。

在紀實片中,主觀的色彩越少越好,越客觀,越真實。紀錄片的真實,倒是盡量讓觀衆忘記記者的存在,換句話說,觀衆是通過攝像機這個眼睛去看紀錄片中的人物。

互聯網

對于紀實片從業者來說,互聯網意味着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導演陳英傑表示:“無論是能夠呈現的種類、時長、分寸還是類型,都比原有的世界要寬廣得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