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

粳稻

稻的一種
粳稻,稻的一種(Oryza saliva subsp keng),粳稻莖杆較矮,葉子較窄,分蘖直立,深綠色,米粒短而粗,其米粒不粘。粳稻籽粒闊而短,較厚,呈橢圓形或卵圓形。籽粒強度大,耐壓性能好,加工時不易産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飯脹性較小。與釉稻相比,分蘖直立,葉色較深無毛。植株較矮,質地較硬,葉片較短,與莖間角度較小,花序主軸較長,小穗數增多,密集,穗重,稃毛較長而密,粒形變卵圓而較短寬。主産我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在南方則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較耐冷寒,是為中緯度和較高海拔地區發展形成的亞種。[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c 亞綱: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超目: 目:莎草目Cyperales 亞目: 科:禾本科Gramineae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粳稻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粳稻 二名法:Oryzasalivasubspkeng

簡介

粳稻是水稻的一個品種。粳稻需要日照時間短,但生長期長,比較耐寒,米質粘性強,米粒短圓,蛋白質含量較高,口味好。粳稻碾出的米叫“粳米”,有的地方把“粳米”稱作“大米”,其實粳米隻是大米(稻米)的一個品種。主産我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在南方則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較耐冷寒,是為中緯度和較高海拔地區發展形成的亞種。

粳稻起源

田螺山遺址稻作遺存研究成果:粳稻(Jīng dào)起源在中國。

2004開始發掘的餘姚田螺山遺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進行的《餘姚田螺山遺址的自然遺存綜合研究》研究課題,取得了重要學術成果。其中“從長江下遊小穗軸基盤看稻的馴化進程和馴化速度”這一研究成果已在3月2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發布。

研究結論認為,田螺山先民已經利用濕地種水稻,并且随着時間推移,栽培稻群體中的馴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習性減弱,稻谷産量增加。研究成果還認為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栽培稻并不是最原始的栽培稻,長江下遊地區的栽培曆史還可以進一步上溯,早期栽培稻是采集經濟的補充;亞洲栽培稻有兩個起源中心,粳稻起源在中國,籼稻起源在印度,東南亞水稻是由長江流域傳播過去的。

亞洲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它也是一種品種非常多的作物,在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品種。稻的兩大亞種是粳稻和籼稻,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品種。

産品分類

粳稻根據其播種期、生長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又可分為早粳稻、中粳稻和晚粳稻三類。由于各個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異。

籼稻的性狀比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學者認為籼稻為基本型,粳稻為變異型。

在糧食業務上主要根據稻谷的性質和粒形鑒别,一般籼米粘性較差、粒型長而窄;粳稻米性粘、米粒短而圓。籼米與粳米蒸飯的粘度不同主要因為其澱粉組成不同,澱粉有直鍊澱粉和支鍊澱粉之分,支鍊澱粉富于粘性,蒸煮後能完全糊化成粘稠的糊狀,而直鍊澱粉隻能形成粘度較低的糊狀。籼米含有較多的直鍊澱粉,所以粘性小于粳米,糯米幾乎含有100%的支鍊澱粉,粘度很大,尤以粳糯(大糯)為甚。

如果從糯、粘來區分,則我國90%的水稻面積是粘稻,糯稻隻占全部水稻面積的10%左右。糯稻是由枯稻發生單因突變而來,并且僅在谷粒的質地、粘度上有所差異。

生産現狀

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為2860~3000萬公頃,其中粳稻為730萬公頃,約占總面積的25.5%。據初步統計,2006年東北稻區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335萬公頃。

作為我國重要粳稻主産區,東北地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其中粳稻種植面積占全國的46%、産量達到50%以上。2011年,我國東北三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産量分别達到7408萬畝和3427萬噸,較去年分别增加11.47%和15.67%。

栽培技術

栽培管理

栽培上應圍繞“增加栽插密度,前期促早發;中期健株壯稈。促進大穗形成;後期養根保葉,提高結實率”的高産栽培策略進行合理調控。10優18分蘖力中等,強調秧田期培育多蘖壯秧,通過稀落谷,達到移栽時單株帶壯蘖3至4個。淨秧闆落谷量,旱育秧不超過50千克/667平方米,濕潤育秧和水育秧不超過40千克/667平方米,秧齡不超過35天。

施肥管理

秧田底肥一般施磷酸二铵12.5千克/667平方米,尿素7.5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鉀5.0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鋅1.5千克/667平方米。注意防治病蟲草害。在壯秧的前提下,秧齡以30至35天為宜,移栽時淺插、勻栽。在中高肥力條件下,株行距13.3厘米×25厘米,每穴栽2至3株,栽足1.8至2.0萬穴/667平方米,基本苗8至10萬/667平方米左右。瘦田、遲栽田宜适當密植栽插密度可增至2.2萬穴/667平方米。10優18根深葉茂,吸收能力強,無效生長少,養分和光合産物浪費少,肥料利用率高。肥水運籌宜采取“前促、中控、後略補”原則,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并注意施用鋅肥。

施肥方式

在施肥方式上,底肥如以有機肥為主,用量不少于1800千克/667平方米;以化肥為主,化肥施用量占全生育期氮肥30%、磷肥100%、鉀肥70%;分蘖肥主要是氮肥,在移栽後7至10天,畝施氮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50%;穗肥在分蘖夠苗、曬田複水後施用,畝施氮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15%、鉀肥25%;粒肥在抽穗後施用,施用時要視苗、天氣酌情施用,群體葉色、葉色褪淡、天氣多晴好的施粒肥,反之不施。一般粒肥施氮、鉀肥占總量的5%,也可進行葉面噴施,用營養型的葉面肥在抽穗揚花期進行葉面噴霧。

灌溉管理

前期采用淺水灌溉(回青期),水稻插秧後,由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較弱,遇到高溫、風大,葉片的蒸騰作用比較大。擱田的操作:對禾苗長勢過旺、較早出現郁閉、葉下披、排水不良的低窪田塊,要排水重擱,擱田程度為田面發白、田面開細裂、表面見白根、葉色褪淡挺直,控制無效分蘖生長,促進根系發達,壯稈。對生長勢弱、灌水困難、漏水的田塊,要采取輕露。孕穗期以濕潤為主,保持田面有水層,抽穗期保持田間有淺水;灌漿期稻田幹幹濕濕,以增強土壤通透性,養好老稻,收獲前7天左右斷水,忌落水過早,以防早衰,影響米質和降低結實率。

病害管理

播前用浸種靈浸種防治惡苗病及幹尖線蟲;秧田期重點抓好稻薊馬、稻水象甲和稻飛虱等害蟲防治及除草工作,一般用稻樂豐+吡蟲啉和毒死蜱+住保+金吡各防治害蟲一次;根據病蟲害預報及時做好大田病蟲害防治。栽後7天内用草克星+丁草胺适時進行化學除草,用殺蟲雙、吡蟲啉、稻樂豐、氧化樂果等殺蟲劑重點做好第1代和第2代二化螟、大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的防治工作;在孕穗前、始穗期及齊穗期分别用井岡黴素防治紋枯病。

化學防治

随着種植制度的改變及氮肥用量的不斷增加,水稻稻曲病發生面積及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因此,加強稻曲病防治對于10優18穩産、高産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化學防治主要是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噴施殺菌劑。第一種為銅制劑,銅制劑在稻曲病防治應用最早的,其中DT的防效可達80%至96%,但該産品易發生藥害,使用時應掌握好藥量并注意噴施方式;第二種為抗菌素類,30%愛苗EC15至20毫升/667平方米對水稻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對水稻生長不僅無藥害,而且有顯着的促進水稻生長和防早衰的作用;微生物農藥“紋曲甯”水劑(2.5%井100億活芽孢/毫升枯草芽孢杆菌)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平均為72.1%至83.6%;5%井岡黴素500倍液在破口前5至7天噴施,防治效果也可達80%以上。

上一篇:甜高粱

下一篇:緬甸花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