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葉懸鈎子

粗葉懸鈎子

薔薇科懸鈎子屬植物
粗葉懸鈎子(學名:Rubus alceaefolius Poir.)是薔薇科,懸鈎子屬的落葉灌木,莖直立、具腺毛,葉互生,邊緣鋸齒,有葉柄;托葉與葉柄合生,不分裂,宿存,離生,較寬大,花兩性,聚傘狀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時宿存;花瓣稀缺,白色或紅色;雄蕊多數,心皮多數,有時僅數枚,果實為由小核果集生于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産江西、湖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生海拔500-2000米的向限山坡、山谷雜木林内或沼澤灌叢中以及路旁岩石間。緬甸、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也有分布。根和葉入藥,有活血去瘀、清熱止血之效。
    中文名:粗葉懸鈎子 拉丁學名:Rubus alceaefolius Poir.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 科:薔薇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懸鈎子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粗葉懸鈎子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Poir.,1804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高達5米。枝被黃灰色至鏽色絨毛狀長柔毛,有稀疏皮刺。單葉,近圓形或寬卵形,長6-16厘米,寬5-14厘米,頂端圓鈍,稀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疏生長柔毛,并有囊泡狀小突起,下面密被黃灰色至鏽色絨毛,沿葉脈具長柔毛,邊緣不規則3-7淺裂,裂片圓鈍或急尖,有不整齊粗鋸齒,基部有5出脈;葉柄長3-4.5厘米,被黃灰色至鏽色絨毛狀長柔毛,疏生小皮刺。

托葉大,長約1-1.5厘米,羽狀深裂或不規則的撕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成頂生狹圓錐花序或近總狀,也成腋生頭狀花束,稀為單生;總花,梗、花梗和花萼被淺黃色至鏽色絨毛狀長柔毛;花梗短,最長者不到1厘米。

苞片大,羽狀至掌狀或梳齒狀深裂,裂片線形至披針形,或裂片再次分裂;花直徑1-1.6厘米;萼片寬卵形,有淺黃色至鏽色絨毛和長柔毛,外萼片頂端及邊緣掌狀至羽狀條裂,稀不分裂,内萼片常全緣而具短尖頭。

果近球形,徑達1.8厘米,肉質,成熟時紅色;核有皺紋。

分布範圍

産江西、湖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生海拔500-2000米的向限山坡、山谷雜木林内或沼澤灌叢中以及路旁岩石間。緬甸、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也有分布。

本種提示

本種變異性較強,不但葉的形狀、分裂程度、裂片形狀以及托葉和苞片的大小和分裂深淺均有變化,而且花有成頂生狹圓錐花序至單花腋生的類型,外萼片分裂程度也常無規律。過去某些分類學家曾把同一地區的植物命名為數個不同的種,Focke把海南地區相同的類群定為海南懸鈎子R. hainanensis Focke與淡黃懸鈎子R. gilvus Focke。

海南懸鈎子與粗葉懸鈎子的區别在于苞片較寬,裂片線形,非毛發狀。淡黃懸鈎子和粗葉懸鈎子的區别在于花團集于葉腋或苞腋内,花梗較短。經比較和研究了華南、西南、華中和華東地區的大量材料之後,觀察到上述諸特征的變異情況,例如托葉和苞片的大小及其分裂深淺,在同産地的植株上很不一緻,又如在不同的生長期内花序和花梗的長短不等。

較幼嫩時花均團集于苞腋或葉腋内,外萼片的分裂程度在同一植株或同一花序.上也有變異。據形态特征與地理分布,海南懸鈎子和粗葉懸鈎子實系同物異名,而把淡黃懸鈎子列為R.reflexus Ker var. hui (Diels) Metc.的異名

上一篇:珠蘭

下一篇:丁香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