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漢語漢字
米(拼音:m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本義指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實去殼後的子實,假借指長度單位。“米”是漢字部首之一,從米字旁的漢字多與糧食作物有關,如:糕、粒、粟、糙、粉、粥、糊、糧、糖等。[3]
  • 中文名:米
  • 拼音:mǐ
  • 部首:米
  • 字碼:7C73
  • 五筆:OYTY
  • 倉颉:FD
  • 鄭碼:UF
  • 筆順:431234
  • 字級:一級(0533)
  • 平水韻:上聲·八荠
  • 注音:ㄇㄧˇ
  • 筆畫:6
  • 舊字:?、?
  • 四角:9090
  • 造字法:象形字
  • 結構:獨體字,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象形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原像在一橫的上下各有三點,各個點都像米粒之形。後來上下中間的兩點都變成長豎,又後來兩個長豎連在一起,與原有的一橫交叉成十字形。楷書化後,下面左右的兩點分别變成了一撇一捺,本義是去掉皮的糧食作物的子實。後詞義泛化,指所有脫去皮的籽粒,如花生米。又引申指像細米一樣的繡紋,還引申作量詞,表示少量。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名詞

去皮的谷實;特指去皮的稻實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周禮·地官·舍人》

去皮殼的某些植物的子實

莫厭潇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早雁》

古代貴族衣服上的米狀繡紋

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書·益稷》

借指食物

成粒似米的東西

喻極少或極小的量,猶點滴

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呂氏春秋·察微》

量詞

公制長度的主單位,舊稱米突或公尺,一米分為一百厘米,合市制三尺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粟實也。象禾實之形。凡米之屬皆從米。莫禮切。

說文解字注

粟實也。

?部曰。粟、嘉谷實也。嘉谷者、禾黍也。實當作人。粟舉連秠者言之。米則秠中之人。如果實之有人也。果人之字古書皆作人。金刻本艸尙無作仁者。至明刻乃盡改為仁。鄭注冢宰職。九谷不言粟。注倉人掌粟入之藏雲。九谷盡藏焉。以粟為主。粟正謂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

黍者、食之所貴。故皆曰嘉谷。其去秠存人曰米。因以為凡谷人之名。是故禾黍曰米。稻稷麥苽亦曰米。舍人注所謂六米也。六米即膳夫、食醫之食用六谷也。賓客之車米、筥米。喪紀之飯米。不外黍粱稻稷四者。凡谷必中有人而後謂之秀。故秀從禾人。

象禾黍之形。

大徐作禾實。非是。米謂禾黍。故字象二者之形。四㸃者、聚米也。十其閑者、四米之分也。篆當作四圜㸃以象形。今作長㸃。誤矣。莫禮切。十五部。凡米之屬皆從米。

康熙字典

米【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0畫

《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瀰上聲。《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註》穬顆粒也。十,其稃彙開而米見也。八八,米之形。《鄭康成·詩箋》米之率,糲十,九,八,侍禦七。《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註》九穀六米。《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雲九穀六米。

又姓。唐有米嘉榮。

又學名。《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又《本草》蛇牀,一名蛇米。《廣東新語》薏苡,一名米,亦曰薏珠子。

又《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音韻集成

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ər

王力系統

m

iei

董同龢系統

m

ied

周法高系統

m

er

李方桂系統

m

idx

兩漢

西漢

東漢

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m

iei

拟音/王力系統

m

iei

拟音/董同龢系統

m

iɛi

拟音/周法高系統

m

iɛi

拟音/李方桂系統

m

iei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莫禮切

miɛi

集韻

上聲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母禮切

韻略

上聲

莫禮切

增韻

上聲

莫禮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荠微

次濁

mi

中州音韻

上聲

荠微

忙彼切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濁

莫禮切

mi

上一篇:吝啬

下一篇:done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