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米芾

北宋書法家、畫家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祖居太原,後遷湖北襄陽,谪居潤州(現江蘇鎮江),時人号海嶽外史,又号鬻熊後人、火正後人。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别,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颠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颠”。宋徽宗诏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1]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陽軍知州。後卒于任上,葬于潤州(今江蘇鎮江)丹徒西南長山腳下。米芾所書《蜀素帖》,亦稱《拟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 主标題:寶晉齋法帖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米芾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3年10月
  • 副标題3:《寶晉齋法帖》十卷,北宋米芾原輯,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 主标題:中國藝術文獻叢刊:米芾集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米芾
  • 副标題2:
  • 副标題3:《米芾集》這本書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詩文集、附錄補遺、曆代書目著錄、作者論證資料、曆代集評和翁方綱所撰米芾全譜。全書由米芾撰,張玉...
  • 主标題:米芾墨迹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米芾
  • 副标題2:作品類别 古籍
  • 副标題3:《米芾墨迹》是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的一部作品
  • 主标題:米芾蜀素帖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米芾
  • 副标題2:作品類别 古籍
  • 副标題3:《蜀素帖》是北宋著名書法家、收藏家米芾的作品,現藏于台灣故宮博物院。
  • 主标題:米芾方圓庵記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米芾
  • 副标題2:作品類别 古籍
  • 副标題3:《米芾方圓庵記》是200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米芾。《方圓庵記》,宋元豐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
  • 本名:米芾
  • 别名:米襄陽、米南宮、米颠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湖北襄陽
  • 主要作品:《寶晉英光集》、《寶章待訪錄》、《書史》、《畫史》、《硯史》 
  • 主要成就: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
  • 别稱:米黻
  • 出生時間:1051
  • 去世時間:1107
  • 字:元章

人物生平

米芾是奚族後裔,五世祖為宋初勳臣米信。宋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米芾出生。米芾是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是襄陽書家羅讓。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歲,寫碑刻,臨周越、蘇轼字帖,人謂有李邕筆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随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後。

宋神宗熙甯二年(1069年),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負責當時校對,訂正訛誤。

宋神宗熙甯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書省校書郎改臨桂尉。

神宗熙甯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臨桂縣、含光縣尉,十月後任職長沙,至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轼。“米芾、董钺、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這年,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

今傳王獻之墨迹《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叙》中也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辍,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己說:“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元豐八年乙醜(1085年),官任杭州從事。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轼六月任登州知州,十月以禮部郎中召回京城,十二月二十日到京。

元祐二年(1087年),遷居鎮江丹徒。米芾詩《題子敬範新婦唐摹帖三首》,六月或七月,蘇轼等十六人于王晉卿西園晏集。李伯時繪《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揚州。時年五十四歲的蘇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揚州訪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東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鐘山硯銘》一首。

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任雍丘知縣。

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稱為紹聖元年,1094年),由雍丘縣令改監中嶽祠(嵩山)。

宋哲宗紹聖四年丁醜(1097年),任職漣水軍使。

宋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由漣水軍使改任蔡河撥發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在江淮間,任發運司屬官。同年,蘇轼生病,米芾多次拜訪并送“麥門冬飲子”于北沙東園。東坡有詩《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八月中秋,蘇轼去世,米芾作《蘇東坡挽詩》五首。

崇甯二年癸未(1103年),由發運司屬官改任太常博士、書學博士。

崇甯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書學博士,後任無為軍知州。

崇甯五年丙戌(1106年),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陽軍知州。後卒于任上,葬于潤州(今江蘇鎮江)丹徒西南長山腳下。

藝術成就

米芾能詩文,精鑒别,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   ,尤工行、草,與蔡襄、蘇轼、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然别出新意,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世稱“米氏雲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寶晉待訪錄》等。

書法

風格特點

米芾平生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彙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贊美說“天姿轅轹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緻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顔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滿足于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劄”。

盡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并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于一個半月之内,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蔔居海嶽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

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于米芾過于不羁,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後挽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随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并無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确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米芾以書法,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證之其書法,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隐岩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歲時的《步辇圖》題跋,亦使人深感天資實遜學力。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

書寫技法

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不假思索一揮而就。米芾自己說:“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隻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裡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态度的嚴謹。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後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内府藏書,熟谙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家珍。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鈎的陡起以及蟹爪鈎等,都集自顔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随人,而别有一種驕色”。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着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随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着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着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态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态度的,可以蘇轼為代表。強調要在氣質、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别”(阮璞《蘇轼的文人畫觀論辨》)。他所謂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造詣、功力、格法标準來要求繪畫的。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傳統,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畫之祖的米芾卻不屑于這樣的調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過某種墨戲的态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标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自稱“刷字”,明裡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心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牍、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  

繪畫

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畫家,處在一個文人畫的成熟時代,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松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米芾在山水畫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歡危峰高聳、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賞的是江南水鄉瞬息萬變的“煙雲霧景”,“天真平淡”,“不裝巧趣”的風貌;所以米芾在藝術風格裡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創造的“米氏雲山”都是信筆作來,煙雲掩映。

米芾的繪畫源出董源。董氏的繪畫多寫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評述都是從整體氣氛着眼的,但米芾并沒有從中尋找适合表達的東西。

米芾講究“不取工細,意似便已”,他雖有臨摹“至亂真不可辨”的本領,卻更熱衷于“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過一番選擇,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點”。本來,董源的“點”是披麻皴的輔助因素,服從于表現自然質地的需要,點與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構成了某種寫意的整體氣氛;在巨然的筆下,尤其是山頭的焦墨點苔使筆墨本身具有了某種獨立意味的寫意效果。董、巨的點都有受制于造型目的的性質。在二米的筆下,點已幾乎成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當程度的寫意性。

所謂“落茄皴”,事實上就是一種以點代皴的寫意畫法,“用圓深凝重的橫點錯落排布,連點成線,以點代皴,積點成片,潑、破、積、漬、幹、濕并用,輔以渲染表現山林、樹木的形象和雲煙的神态”。完全放棄鈎皴點擦的傳統方法。卧筆中鋒變化的随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規,不事繩墨,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眼界,難怪當時并沒有積極的反應,甚至遭到“衆嘲”、“人往往謂之狂生”。(《畫繼·軒冕才賢》)

米芾畫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畫史》記錄了他收藏、品鑒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審美情趣、創作心得等。

收藏

《硯史》(米芾)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過某種墨戲的态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标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個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鑒定家,對曆代繪畫的優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慮的是繪畫本體的内容。  

米芾對中華古典賞石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通過長期的賞石實踐,以一個藝術家獨到的審美體驗,先後成就了一部《硯史》和言簡意赅的“相石四法”。  

硯石古又稱“研山”,屬文房石類。米芾不僅收藏、賞玩各種天然奇石,還是個癡迷如命的收藏和研究硯石的先驅者之一。他所著《硯史》,《四庫全書提要》曾給予很高評價,對後世研究硯石的影響很大,而他收藏名硯的故事也十分傳奇。南唐後主李煜藏硯甚多,其中“三十六峰硯”和“七十二峰硯”都曾被米芾收藏并研究過。   李後主死後,此硯石流落民間,流轉數十人家,米芾愛極,曾以五百兩黃金購得。後不慎又将此物丢失。米芾痛惜萬分,曾賦詩雲:“硯山不可見,我詩徒歎息。唯有玉蟾蜍,向予頻淚滴。”

米芾所作《硯史》雖逾千年,但對後人研究、認識文房古硯的材質、形制、紋飾乃至制硯工藝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他的“相石四法”在中華賞石文化史上的理論地位也極其重要,這一理論不但引領了當時的賞石潮流,是賞石界“回歸古典,感恩本真”的經典。  

理論

米芾除書法達到極高的水準外,其書論也頗多。在書法理論上,尤其是對草書理論上極力反對唐朝書法尚法循規的法度,過分注重魏晉平淡天真,崇尚二王的法度。著有《書史》《海嶽名言》《寶章待訪錄》《評字帖》等。顯示了他的膽識和精到的鑒賞力,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曆代書家所重,但過頭話也不少,诮顔柳、貶旭素,苛刻求疵。

集古出新,追求個性創造

米芾在《海嶽名言》中說:“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随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言語之間無不充溢着豪邁之情。米芾的“集古字”,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經曆。米芾學習唐人書法後進行反思,發現唐人書法的缺陷與不足繼而轉學晉人“尚韻”的用筆精髓,以期望達到潇灑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衆家之長,這在本質上講是他立意創新對“趣”追求的心理表現。

貶唐崇晉,源于審美選擇

米芾初學書法是由唐入手,隻不過是米芾在深入地臨學唐人書法之後,對唐代的書法進行反思,發現顔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唐人書法受楷書法度的過分約束,書法的“趣”的審美趣味無法體現出來,才開始産生批唐意識。米芾書論《海嶽名言》中對唐人書法評論中看出:“歐、虞、褚、柳、顔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由此可見,米芾是在發現唐人書法過度重視法度,緻使唐楷“趣味”逐漸缺失,呈現出過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這和米芾所追求的潇灑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晉朝的書法講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審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審美不謀而合。

詩歌

米芾晚年居潤州丹徒(今屬江蘇),有山林堂。故名其詩文集為《山林集》,有一百卷,現大多散佚。如今傳世有《寶晉英光集》。米芾能書又能詩,詩稱意格,高遠傑出,自成一家。嘗寫詩投許沖元,自言“不襲人一句,生平亦未錄一篇投豪貴”,别具一格為其長,刻意求異為其短。

後世影響

自宋代以來,米芾的書法影響可謂是舉足輕重。米芾的法書,一般認為,學米書的第一家,應推他的長子米友仁,子承父傳,頗有建樹,小米的《動止持福帖》頗具老米風格。宋代魏了翁《鶴山集》雲:“元晖書雖不逮其父,然如王謝子弟,自有一種風格。”

米芾書法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在南渡之後。據記載,由于紹興天子訪求其書,廣為收羅,藏之内府,始貴重于天下,并命人镌刻《紹興米貼》于是天下翕然學米。

南渡後,張孝祥、吳琚、範成大、張即之、趙孟堅等先後取法米書,頗有成就。南宋孝宗、甯宗時代的吳琚,字居父,居雲壑居士,高宗憲聖皇後的侄子,太守郡王吳益之子。官至鎮安軍節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書史會要》評他:“字劃類米芾,而峻峭過之。”《容台别集》也有記載。其專學米芾書法,是公認的學米高手,他的精品幾乎可以與米芾書法亂真。其用筆側鋒居多,鋒芒較露,強調輕重對比,行筆輕捷。由于皇帝的推崇,米書在民間也大受歡迎。米芾的影響不僅限于南宋,與南宋對壘的金朝,也盛行米書,代表者為米芾之甥王庭筠。其書法和枯木竹石學米芾,重視筆墨情趣,不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書法的追随者,研習米字又取法晉唐,為世人所稱道。他的書法深得米芾風格,氣度不凡,但鋒芒稍微險斂,結構趨于端穩,氣息平和舒緩。

元代書家極力複古,回歸晉唐,大都受趙孟頫的影響。白珽、張铎、李元珪等人卻舍趙學米。米芾《珊瑚帖》跋尾有世族至元間人施光遠書,尚得大米遺意,但運筆缺乏駿邁之勢。

明朝初期和中葉,沿襲元代書派,大體上仍不脫趙孟頫的風格,此外,宋克,“二沈”(沈度,沈粲)之書,亦頗流行,之後,學米漸衆,因明人喜歡遊戲翰墨,追求奔放縱逸,米書正好迎合他們的這種性情。諸如張弼、李應桢、祝允明、文征明、陳淳、莫是龍、徐渭、邢侗、米萬鐘、董其昌、王铎等,各得其所。其中,董其昌,王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清代碑學興起,别開格局。但帖學餘風未減,傅山、查士标、許友、笪重光、王鴻緒、姜宸英、張照、陳弈禧、王澍、翁方綱、王文治、梁同書、翁同龢、錢沣等人依然堅持帖學的道路,他們雖然深受董其昌書風的影響,卻能旁涉米芾以及其他名家書迹,尋求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

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民國以來,人們對米芾書法藝術和研究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研習米書更是蔚然成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出版圖書

主要作品

研山銘

《研山銘》手卷,水墨紙本,高36厘米,長138厘米,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研山銘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挂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阖道門寶晉山前軒書。”在運筆上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上,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重,因而端莊之中婀娜多姿,較之《多景樓詩》《虹縣詩》少些飛白靈動,更具剛勁、奔騰、沉頓雄快,乃米書成熟之作,為米芾書法中之精品。啟功先生賦詩贊曰:“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珑八面寫秋深。”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丞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鑒藏家柯九思收藏。

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鑒賞家,四川成都知府于騰收藏。由于曆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東瀛,被日本有鄰博物館收藏。

蜀素帖

《蜀素帖》,亦稱《拟古詩帖》,墨迹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後入清内府,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内,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态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虹縣詩卷

《虹縣詩卷》系米芾撰、書的兩首七言詩的大字行書法帖。紙本墨迹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傳世作品中,大字書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長,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得比較明顯。該帖輕重緩急,用墨則幹濕濃淡,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縣舊題雲快霁一天清淑”11字,一氣呵成,筆雖幹而不散。帖後有金大定13年劉仲遊跋。今有影印本行世。此卷為米芾途經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自作詩。

米芾的大字行書傳世極少,而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貴。

人物評價

綜合評價

人民網:米芾是北宋最傑出的藝術大家之一,造詣全面,主要體現于書法、繪畫與收藏三個方面。

米芾書工各體,尤以行草見長,與蘇轼、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刷字”書風盛行不衰。他以繁密的墨點堆疊成山峰,表現雲雨中山巒的渾厚潤澤,效果獨特,前無古人,畫史稱“米點山水”,推為文人山水畫的開山巨擘。可惜沒有真迹流傳于世,我們隻能從他兒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觀圖》以及後世無數仿學之作中見其端倪。

米芾雅好奇石,留下過“米颠拜石”的典故。作為書畫家,他還特别喜歡羅緻名硯和各種文房佳器。曆代名家的書畫精品當然更不肯放過。凡經他收藏、品題之物,無不身價倍增。 

新華網:米芾一生官階不高,這與他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有關。米芾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玩石賞硯鑽研書畫藝術,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癡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裡與衆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詩一首:“柴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他就是這樣一個把書畫藝術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名人評價

《宋史·文苑傳》: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書法家啟功:能在中國的北京看到米芾的《研山銘》,飽了眼福。過去看《研山銘》的照片高興,臨《研山銘》高興。我90多歲了,看到了真的《研山銘》原作,是眼福啊!能多看幾天就多看幾天。

明代廬州府同知劉師朱:清風灏氣。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天姿轅轹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

宋朝蘇東坡:①米書超逸入神。②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樯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①沉着痛快,直奪晉人之神。②米元章書,筆鋒燦爛,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當逸處,卻有懶筆。如高陽酒徒,醉後便欲憑兒。

《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沉着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宋代黃山谷:餘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裡,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

宋高宗趙構: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隸不甚工,惟于行、草誠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

《米公墓志銘》: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則率職不苟,喜為教戒,吏民初為煩,已而安之。時亦越法縱舍,有足大者。

明代宋濂:予嘗評海嶽翁書如李白醉中賦詩,雖其姿态傾倒,不拘禮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轶事典故

裝癫索硯

米芾喜愛硯台至深,為了一台硯,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顧大雅。一次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禦屏,實際上也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因為宋徽宗也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米芾筆走龍蛇,從上而下其直如線,宋徽宗看後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贊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随即将皇上心愛的硯台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并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就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将硯賜之。米芾愛硯之深,将硯比做自己的頭,抱着所愛之硯曾共眠數日。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台的産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著有《硯史》一書。

米公洗墨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據史料記載,米芾為官的一大特點是“用文雅為治,尚禮教,祛淫祠”。北宋紹聖四年,米芾出任江蘇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主政兩年,多有惠政。期滿離任時,鄉紳百姓略備薄禮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囑家人:“凡公之物,不論貴賤,一律留下,不得帶走”,還親自逐一檢點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夾帶。米芾發現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筆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讓家人把硯台、毛筆洗幹淨後,方離開縣衙。米芾臨池洗墨,不帶走安東的一點點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時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記之。

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歡把玩異石硯台,有時到了癡迷之态。據《梁溪漫志》記載: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于迷信,以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動,怕招來不測,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此事日後被傳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體面,被人彈劾而罷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階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麼感到後悔,後來就作了《拜石圖》。作此圖的意圖也許是為了向他人展示一種内心的不滿。李東陽在《懷麓堂集》時說:“南州怪石不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兩膝不着地,石業受之無愧色。”這裡可以看出米芾對玩石的投入與對傲岸不屈的剛直個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情懷,并開創了玩石的先河。

滿庭芳由來

蘇轼将密雲龍奉為至寶。除了“四學士”和廖正一,書畫名家米芾,也是蘇轼的座上客。元祐四年(1089),蘇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經揚州時,曾召米芾前來相見。蘇轼再次拿出“密雲龍”,與他共享。米芾則為此曾寫下《滿庭芳》,詞題就叫《詠茶》。不言而喻,詞中的“美盼”“嬌鬟”就是朝雲,這一年她二十六七歲,正是女人一生中最為光豔動人的時刻。隻見她在簾外燃起小爐,輕輕倒進瓶中專用的泉水,不一會兒,紫色的沙瓯裡色如玉乳,輕濤微翻。朝雲輕挽翠袖,“穩步紅蓮”,恭恭敬敬地将茶獻到客人面前,素有“米癫”之稱的青年米芾早已既醉又癫,愁妒齊翻。直到朝雲歌聲響起,他才再度清醒,止不住對她頻頻顧盼,心生豔羨,直到曲終人散。

早期簽名

米芾的書畫作品多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從他自己的書畫題簽上發現“芾”的讀音。原來,米芾早先簽名都寫作“黻”字,而“黻”字隻有一個讀音。米芾在自己寫的《〈王子敬帖〉跋》中說:“崇甯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裝,時以芾字行,适一紀。”一紀就是12年,從崇甯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為元祐六年(1091年),這年米芾41歲。也就是說,元祐六年(1091年)米芾41歲時,才改稱米黻為米芾,這個“芾”是由“黻”改來的。

以假亂真

米芾的書畫水平很高,尤其臨摹功夫很深,現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傳說,有一次,一個書畫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開了米芾的大門,有意要賣給米芾。價錢有點高。米芾說,你先放這裡,五天後你再來,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畫拿走。米芾說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來了。米芾說,畫我看了,不錯,價錢太高,你又不讓價,就請你把畫拿走吧,說着把畫打開,并說,你看好,是不是這張畫。商人客氣地答道:沒錯。商人把畫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畫又來了,一見面米芾就笑着說,我知道你準來,有朋友請我,我都沒去,在這兒等你。商人心裡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特來奉還。米芾大笑道:你不來找我,我也一定會去找你,你拿走了臨本,我心裡特别高興,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商人取起原本真迹,臨本還給米芾。

潔癖嚴重

米芾非常愛幹淨,隻要用手拿過東西,馬上就把手洗一遍。因此無論走到哪裡,仆人都帶着一壺水,随時準備着伺候。米芾洗手從不用盆,嫌盆裡的水不幹淨。仆人用一把銀壺倒着水,米芾用手接着水洗,洗完後還不用毛巾擦,兩隻手拍打拍打,直到晾幹為止。

對于自己的私人物品,米芾不準任何人染指。有一次上朝時,米芾的朝靴被人動了一下,這下麻煩大了。回到家,米芾把朝靴洗了又洗,刷了又刷,最後把朝靴洗破了、穿不成才算結束。自己的東西别人不能動,别人用過的東西,米芾當然更不會使用,為此甚至不惜丢官貶職。

米芾曾擔任太常博士,主持朝廷祭祀活動的時候,要穿規定的祭服。米芾嫌祭服有人穿過,就拿回去洗一遍又一遍,結果把祭服洗得變了色,自己也被罷了職。

最為可笑的是,米芾給女兒定親的時候,挑來選去總是感覺不合适。後來有個南方來的小夥子,名叫段拂,字去塵。米芾一看這個名字就高興地說:“這個年輕人好,已經拂去灰塵了,再去一次塵那就更幹淨。”滿意地把女兒嫁了過去。  

故弄玄虛

米芾狡狯,偶爾自誇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雲“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學書經常會有些故弄玄虛,譬如對皇帝則稱“臣自幼便學顔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臨池不辍,舉兩條史料為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米芾富于收藏,宦遊外出時,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書一旗“米家書畫船”。

史料索引

翁方綱《米海嶽年譜》

《宋史·米芾傳》

親屬成員

五世祖

米信,宋初勳臣。

父親

米佐,字光輔,官左武衛将軍,贈中散大夫、會稽(縣)公。

母親

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後高氏的乳娘。

子女

米友仁(1086年-1165年),小名尹仁、寅孫、鳌兒,字元晖,人稱小米。繼承父法,少量的作品傳世,如《雲山墨戲圖》《潇湘白雲圖集》。

後世紀念

米芾墓

米芾墓在江蘇省鎮江市南郊鶴林寺附近的黃鶴山北麓,為北宋晚期大書畫家米芾的衣冠冢。墓有石擴,直徑11米,墳包徑約4米,外包護石。王有台階60級,兩邊置玉帶坡,墓道由上而下向北伸,長60米。墳前墓碑,上刻1987年春重修,中央部分镌刻“宋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後學啟功敬題”。墓門兩側各有一個下方上圓雕刻雲朵紋的大理石柱,墓前50多米處尚有石坊柱一對,上刻聯語:“抔土足千秋襄陽文史宜和筆,叢林納數武來朝郎署米家山。”自米芾墓重修以來,每年接待包括日韓東南亞在内的大量海内外的遊客,許多慕名而來的文人騷客将之視為“文化之冢”。

米公祠

米公祠(米芾紀念館),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擴建于明,後改名米公祠,是為紀念中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後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瓒、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米公祠始建無考,《襄陽縣志》載:元末明初毀于兵燹,明代曾重修,并由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鄭繼之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撰書《米氏世系碑》,記述米氏故裡的沿革。

米芾書法公園

中國米芾書法公園,位于江蘇省鎮江市丹徒新城十裡長山文化園西北側,依托十裡長山,毗鄰谷陽湖和鎮江市大學城,占地面積40.5公頃。總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根據場地自然特征和景觀特色,分為四大功能區域:書法體驗區、書法展示區、書法教研區和文化休閑區。2015年02月,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  

北宋著名書法家、鑒藏家、美術理論家米芾自徒居丹徒,在丹徒生活達四十年之久。為紀念這位與丹徒有着曆史淵源的藝術巨匠,建設米芾書法公園。

上一篇:崔苗

下一篇:閻立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