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記

簿記

記賬做記錄
簿記(bookkeeping)會計人員運用有關記錄和核算的基本原理,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結算賬目、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處理方法的總稱。簿記屬于會計發展的初級形式,在13世紀的意大利,已在商業活動中廣泛應用。在我國,簿記一詞最早見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當時稱賬簿為簿賬,簿記就是記賬。後來,簿記又被作為會計和會計核算的代名詞使用。[1]中國簿記一詞最早見于宋代。在西方國家,英文簿記(bookkeeping)是在本子上保持記錄,即記賬的意思,而會計(accounting)則是叙述理由,即說明為什麼要這樣記賬。俄文在30年代有簿記和會計二詞,30年代後出現簿記核算一詞,由于原蘇聯把會計作為核算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傳到中國翻譯為簿記核算。
    中文名:簿記 外文名: 别名: 最早:宋代 會計作用:叙述理由 來源:作為經濟核算組成部分

正文

對企業和行政、事業等單位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計算、考核和提供核算資料的程序和方法。

簿記分類

簿記按期采用的記賬方法不同,分為單式簿記和複式簿記;按其源頭不同,分為中式簿記和西式簿記的稱謂。根據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分類,大體可分為商業簿記和工業簿記。

單式簿記是“複式簿記”的對稱,指采用單式記賬法的簿記。其主要特點是:

(1)平時記載現金收付及各種往來賬戶,而不涉及财産的增減與損益;

(2)期末采取實地盤點和估價的方法編制财産目标;

(3)确定本期損益的形式是以期末财産總值減去期被财産總值。單式簿記在歐洲中世紀之前和我國明代以前曾普遍采用。

複式簿記是“單式簿記”的對稱,指采用複式記賬法的簿記。其主要特點是:

(1)對每筆會計事項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的賬戶中反映,并保持會計等式的平衡關系;

(2)定期或不定期根據賬戶記錄的結果進行試算平衡,以檢查賬戶記錄的正确性;

(3)期末根據實地清查各項财産的盤存清單與實相符。複式簿記産生于公元13世紀的意大利,現被世界各國會計實務廣泛采用。

20世紀30年代,徐水祚等提倡“改良中式簿記”,因其不能适應處理日益複雜的經濟業務的要求,建國後逐漸被淘汰。其主要特征是:

(1)實行現金收付記賬法;

(2)采用上收下付直欄式賬頁,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計算标準,确定本期收益和費用;

(3)賬簿不印頁數,使用“過”、“入”、“兩訖”、“平”、“銷”等戳記,表示過賬和結賬;

(4)将存項(各項财産總額)減去欠項(各項對外欠款總額)計算損益,存欠相抵的長途或短少,便是盈餘或虧損;

(5)在處理經濟業務時,一般是先登記流水簿,繼而過入謄清簿和分類簿;

(6)分類簿設有資本、生财、存貨、往來等賬戶;

(7)月終,分别結算前期結轉、本期共收、本期共付、本期結存,據以編制成表。

西式簿記是“中式簿記”的對稱,指西方各國的記賬、算賬方法體系。早期的西式簿記,多為單式簿記。1494年,意大利學者盧卡.巴其阿勒在具《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最是論述簿記的世界名着中,系統地總結并提出複式簿記理論。清末,西式簿記通過日本傳入我國。其主要特征是:

(1)實行借貸記賬法;

(2)發生經濟業務都必須取得或填制憑證,并以此作為記賬依據;

(3)設置日記賬、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

(4)一般先根據憑證登記日記賬,繼而過入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

(5)要,根據總分類賬編制試算表,進行試算,以檢查賬戶記錄的正确性;

(6)計算損益的方法主要是收入和費用相抵;

(7)各賬戶的結算采用“”期初餘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期末餘額“”這一計算公式。

上一篇:八達集團

下一篇:安華衛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