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迪安

範迪安

中國美術館館長
範迪安(1955年——)男,中國美術館館長,從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到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是中國最高級别的美術殿堂的掌門人,是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1]
    中文名:範迪安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福建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 學位/學曆: 職業: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代表作品:《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

人物履曆

1969—1973年福建省浦城縣第一中學學生

1973—1977年福建省浦城縣餘樂大隊知青

1977—1980年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學生

1980—1985年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教師

1985—1988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8—1993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師

1988—1992年中央美術學院團委書記、學生處副處長

1992—1993年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訪問學者

1993—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負責人

1994—1998年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助理

1998—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2005—2014年中國美術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2014—2015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委員、院長

2015—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常委、院長

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2018年11月,當選為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

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入展策展

範迪安是中國美術界的資深策展人之一。在“策展人”這一職業和身份在中國萌發之時。他就以美術評論的視角進入美術發生的“現場”,開始展覽策劃的實踐。在策展的生涯中,他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立場,弘揚優秀的美術傳統,注重展覽的主題思想,提高展覽的展示水平,在策劃的展覽中反映了中國美術發展的主旋律,也觀照多種風格樣式的藝術探索。

他策劃的《水墨本色》、《從延安走來》、《走向西部》、《“工”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大展》、《向祖國彙報:新中國美術60年》、《文明的回響》等大型展覽,将美術館藏品與當代美術新作相結合,激活了美術館藏品資源,展現了當代美術新的趨勢。在國際藝術交流上,範迪安以展覽策劃為方式,積極引進國際優秀藝術,大力推動中國美術“走出去”。他堅持通過主渠道走向主平台,使中國美術參與國際重要藝術展覽,展現中國美術的蓬勃生機和文化形象。

他曾策劃在柏林漢堡火車站當代藝術館舉辦的《生活在此時: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怎麼樣?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水墨藝術展》、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德國卡塞爾舉辦的《大道之行:中國當代藝術展》、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舉辦的《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德國魯爾區8個博物館舉辦的《中國8》等大型展覽。

他曾擔任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在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活動中擔任總策展人。在引進國際項目上,他參與策劃和組織的有《美國藝術300年》、《俄羅斯藝術300年》、《德國8》等展覽。在國際藝術交流中,他堅持中國藝術的“正面出場”,并通過參加學術論壇與研讨會,讓世界了解和認識中國當代美術在反映時代變遷和語言探索上的文化新貌。

油畫《引得春風進山來》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

策劃“水墨本色”、“第25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等展覽。

擔任“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

第五十屆、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總策展人。

中法文化年“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策展人。“藝術之巅”系列藝術推廣活動藝術總顧問。

2005年12月調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在他的支持下,2008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吸引了許多觀衆的目光。每天近2萬、最多時達2.8萬人的觀衆數量。

社會活動

在藝術教育方面,參與創建全國美術學院第一個藝術管理專業,率先開設和主講《藝術博物館學》。

在中國美術館館長任上近九年,範迪安緻力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提升國家美術館的公共化服務水平和專業化建設為目标,按照藝術博物館的應有标準大膽改革,謀求完善功能,形成對全國美術館的引領。他在上任不久就提出“以公衆為中心”的辦館理念,從社會文化需求角度形成美術館的業務提升規劃,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策劃、收藏與研究、公共教育、社會傳播、國際交流各方面制定新的業務準則。

他提出“學術立館”的要求,改變被動接辦展覽為主動策劃展覽,一方面加強館藏作品研究,推出一系列館藏作品專題陳列和展覽,一方面關注當代美術發展,組織策劃類型豐富和有主題的當代美術展覽。他重視美術館收藏,提出美術館要展示“看得見的美術史”,以充實完善20世紀中國美術序列為目标,加大收藏力度,借助“國家美術捐贈收藏”項目的支持,積極争取老藝術家及親屬的捐贈,擴大常規收藏,為國家藝術寶庫增添了大量美術精品。

他高度重視美術館公共教育,認為“美術館是社會美育的終身課堂”,建立了學術講座、志願者導覽等制度,曾舉辦“十萬大學生走進中國美術館”、“我在中國美術館畫畫兒”等活動,使美術館有了“親民”形象,觀衆量大為提高,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美術館成為社會美育的大課堂。

2006年,範迪安發起并成立了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擔任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他以謙和的為人和前瞻性的學術理念團結全國美術館界的同仁,共同商讨“美術館時代”的美術館作為,每年年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按文化部要求開展了“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使大量藏品得以與公衆見面,藏品研究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他曾說:相比起艱苦創業起家的民營美術館,公立美術館擁有較好的條件,因此,公立美術館應該在專業化、标準化上多下功夫,相比起國際上著名美術館,中國的美術館應該加快提高專業水平,體現美術文化的社會作用。

2014年9月,範迪安調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回到闊别九年的母校。他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自覺貫徹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推動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作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不遺餘力。

在中央美術學院迎接百年校慶的“百年輝煌”規劃中,他主持策劃了徐悲鴻、董希文、羅工柳等名家大師的系列展覽,梳理和呈現了央美優秀的傳統。他推動招生考試改革和教學改革、學科建設,注重鞏固優勢學科,拓展實驗藝術、藝術管理、藝術品修複等新興專業。

央美通過建立研究生院、舉辦“畢業季”等舉措,一方面加強高端人才培養,一方面使教學成果服務社會。在國際藝術交流上,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相約絲綢之路”、“EAST科技藝術季”等活動擴大了國際學術影響。中央美院的美術學、設計學兩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軌道,成為百年學府邁向新征程的标志。

學術作為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範迪安一直奔波于全世界各國的文化界,積極推動中國當代藝術運動與國際藝術交流。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一職之後,他策略性地将這一方式和資源帶入美術館,使得原本以展示經典藝術為主的國家級美術館逐漸承擔起當代藝術傳播和普及功能,讓當代藝術從地下半地下狀态走入官方和大衆面前。

2008年,借北京奧運的大好時機,範迪安在中國美術館開展一系列大型的中外藝術展,包括與德累斯頓美術館合作的“靈動的風景:穿越德意志藝術時空”;“格哈德·裡希特藝術展”等等,都成為年度大展中的亮點;另外為著名當代藝術家舉辦的個展,如“馬諾羅·瓦爾代斯藝術展”、“園林烏托邦——展望藝術展”開拓了美術館與畫廊機構合作的範例;

同時,範迪安積極地将最新的藝術形式通過展覽介紹給大衆,比如“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的開幕(雖然展覽質量評價褒貶不一,但畢竟在美術館舉行的此類展覽尚屬首例)。而“我想要相信——蔡國強個展”的舉辦,無疑在奧運期間為美術館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國際形象。

不管是展覽的策劃組織,還是美術館公共職能的推廣,範迪安的目标是讓中國當代藝術正面出場,争取其在中國主流藝術中的地位,并與西方主流對接。他提出“美術館要實現基礎功能,必須從以藝術家為中心轉向以公衆為中心”的這一思路,把中國美術館的作用天平傾斜到公衆這方面來。

2008年,中國美術館繼續堅持舉辦美術館學術講座,讓公衆了解美術發展的特征。範迪安還帶領中國美術館将國内外展覽在全國各地輪回展出,以在普通群衆普及藝術。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年末,政府相關部門已經批準了中國美術館新館的建設申請,将在“鳥巢”附近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美術館,從而将鳥巢周邊逐步發展成為一個21世紀新的文化中心。範迪安的這些行動産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被認為是迄今最好地将中國當代藝術介紹給普通群衆的館長。

人物愛好

“書法是一個生命耗能過程,此終将生命的印記落在筆端。”範迪安說。他在《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中,對于書法界重要的活動和當代書法家的作品以及創作現象做深入的剖析與研究,他堅持對當代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文藝批評,不但給藝術家以指導,也使自己的研究不斷深入。他還通過研究古今藝術家的技藝和風格,啟發着自己,使自己的創作更有依據。同時,他的創作又反過來使他的理論得到實踐的驗證。

範迪安十分推崇王冬齡的書法,稱其“筆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從具體的書寫中抽象出來,它們帶來的視覺體驗,已經不是觀看,而是體驗到了一種情境、一種情懷。”其實,作為書法家的範迪安,他同樣注重精神的超越。他的作品古樸而渾厚的魅力令人傾倒,筆法流暢,遒勁有力,那種磅礴大氣,将他那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氣質和胸懷表現得淋漓盡緻。

在範迪安看來,書法創作既是一種創作行為,更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他的創作,既是對自己藝術理論的實踐,又是對内心精神的陶冶。他不圖名利,隻為一種精神的追求,同時對自己所研究的理論作一些實踐。而正是這一創作理念和實踐目的相結合,使他的書法作品既有章法,又超越章法,既神采不凡,又避免了狂放不羁。每一筆墨,都有嚴謹的章法和理論基礎,卻又能在一種獨特的創作心境下升華為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一種意境。

人物榮譽

主編的《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和《世界藝術史》獲得國家藝術圖書館獎。

主要作品

主編出版《20世紀中國美術文藝志·美術卷》、《當代藝術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世界美術教育叢書》、《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世界藝術史》、《近現代中國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精品大系》等。

發表有《學院的當代使命》、《美術學院:跨世紀的思考》、《西北風儀——西北師大美術系教師作品展觀後》等畫冊撰著評論文。

著有《當代油畫十家風格與技法研究》(合作)、《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編《世界美術院校教育》等叢書。

上一篇:杜國楹

下一篇:王适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