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甯割席

管甯割席

漢語成語
漢朝人管甯,字幼安。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甯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1]後以"管甯割席"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中文名:管甯割席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拼音:guǎn níng gē xí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成語解釋

詞目:管甯割席

發音:guǎn níng gē xí

釋義:管甯:人名;席:坐卧用的編織物。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心得體會

“管甯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一直把管甯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但管甯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隻采取絕交的态度,實在過于片面。

管甯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準,便斷然絕交,有點苛求于人,但是,華歆貪慕虛榮,就不能怪管甯割席斷義。

但是,管甯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财富、官祿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斷。不過,他很有定力,而且他發現了與華歆不志同道合,遲早會割席!

應該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學習專注有修養的朋友,謹慎交友。

成語啟發

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刻苦讀書,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才能學有所成。

做事不能過于武斷,要多一點觀察,不要輕易下結論,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錢和名譽迷惑了,失去了自我,這樣很難交到好的朋友。

相關人物

管甯

管甯(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仲的後人,三國魏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号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甯為龍尾。當時的名士,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一生講學,居住于遼東。

管甯漢末亂世,講聽學者諸多,影響甚廣,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華歆

華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三國時期魏司徒。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征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讨孫權,“表歆為軍師”。後任禦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典故出處

《世說新語·德行篇》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産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轶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轶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原文

管甯、華歆共②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③而擲④去之。又嘗⑤同席讀書,有乘軒冕⑥(miǎn)過門者,甯讀書如故⑦,歆廢書⑧出觀⑨。甯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譯文

管甯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甯仍依舊揮動着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别,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甯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甯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釋義

本篇通過管甯、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

①管甯:字幼安,漢末魏人,不仕而終。華歆:字子魚,東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後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來,舉起,握。

④擲:扔。

⑤去:抛去。

⑤嘗:曾經。

⑥乘軒服冕:複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

貴車輛。軒:古代的一種有圍棚的車。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這裡指貴官。

⑦如故:像原來一樣。如:如同,好像。

⑧廢書:放下書。廢:停止。

⑨觀:觀望。

⑩席:坐具,坐墊。古代人常鋪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現在擺酒稱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

⑾窺: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開草席,分清界限,斷交關系。

成語演變

【割席斷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開分别坐。比喻朋友絕交。

作者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于門下。

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劉義慶自幼才華出衆,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仆射(相當于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仆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功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遊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1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兖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于41歲病逝于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曆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願意卷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争。

相關事件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轶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

如後世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擔任建武将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将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隻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着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說新語》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谥号為“康王”。

上一篇:TPE

下一篇:紐約海洋大道112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