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

企業會計分支
管理會計(ManagementAccounting),又稱“内部報告會計”,是指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财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并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企業的财務管理活動中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中,價值的創造與維護是最為重要的兩點。基于此,管理會計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财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随着中國企業對管理會計的認識不斷深化,很多央企擁有專門的管理會計部門,中國中小企業也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深入認識到管理會計的價值,聘請管理會計的專家為企業解決核心問題。[1]
    中文名:管理會計 外文名:Management Accounting 别稱:内部報告會計 功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類型:企業會計分支

新動向

(一)信息經濟學的引進與應用

1.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三個特點決定了它同信息經濟學具有天然“血緣”聯系。

2.信息經濟學特别是其中關于信息經濟性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完全可以運用于管理會計信息的研究。

3.管理會計的研究在相應範圍内實際上也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

(二)行為科學的引進與應用

1.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現代管理會計的行為方面

在行為科學基礎上形成的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依然包括“決策會計”和“執行會計”。

在決策會計方面,适應決策目标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和決策方法從最優化準則向滿意性準則的轉變,決策會計則必須協助企業在總體上正确地進行目标多樣化決策,達到切實可行的滿意解,并協助做好各層次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多目标之間的協調配合。

在執行會計方面,在決策的執行上,認真分析多種激勵因素的“相對作用度”的大小,找出“激勵─貢獻”之間的最佳關系,采取最有效的激勵措施。同時,在業績的計量、評價和監控要采用多樣化的指标體系,從而在“目标一緻”的原則下,使局部與整體相互協調,充分調動企業整體的積極性。

2.行為科學在預算、成本控制中的具體應用

1.預算

預算的重要性。

從行為科學的觀點來看,作為現代管理會計中“決策會計”和“執行會計”中介的預算,其重要性集中表現七個方面:

a.預算是企業有關成員在企業未來經營目标上所達成的共識

b.預算是企業成員行動的路線圖

預算是企業成員行動的路線圖,既反映了高層經理對企業經濟資源分配的重點,又表明企業内部各級、各單位以至各個成員怎樣工作才能達成企業的總體目标。

c.預算是企業内部溝通工具

預算是企業内部溝通工具,将企業内部各級、各單位以至各個成員和高層經理連接為一體。從高層經理到基層經理的預算信息包括業績考核指标或标準,從基層經理的預算信息包括業績實際達成水平以及與标準的比較分析,而不同層次、不同單位之間的預算信息又可用于協調和引導企業的整體活動等等。

d.預算是企業業績評價的基礎

預算用定量的形式說明業績标準,因而可以用來同實際達到的業績水平比較。這是對企業内部各級、各單位以至各個成員進行業績評價的基礎。

e.預算是企業的控制工具

預算是控制工具,使高層經理能夠據以洞察企業經營的強點和弱點,進而采取适當的修正措施。

f.預算對企業成員具有影響和激勵作用

g.預算還可以導緻“功能紊亂”。

參與性預算。

所謂參與性預算是指預算執行者參與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結果評價的過程。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看,參與性預算是滿足組織成員受尊重和自我完成需要的手段,它有助于增強組織凝聚力,同時又可以降低與預算相關的壓力和擔心。

傳統預算與行為觀預算。

與傳統預算明顯不同,以古典管理理論為指導,以行為科學為指導,以M型組織結構為依托的行為觀預算在“預算編制與預算責任委派”和“預算的計量、評價與控制”兩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點,它有助于企業的整體發展。

2.成本控制

行為觀的成本控制并沒有推翻傳統的運用标準成本系統進行成本控制的技術方法,而是在行為科學的基礎上加以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在标準制定上,除必須依據嚴密的科學計算外,還實行廣泛的“參與制”,制定出切實可行且更易使執行者接受的成本标準。

對成本标準制定來說,“參與制”的意義在于:由“嚴密的科學計算”制定标準通常隻有在執行者盡了最大努力,且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未超出計算者預料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标準不一定與現實情況相符,必須在這個基礎上留有一定的餘地,即所謂松弛。“松弛”是保障标準執行者順利完成标準的“潤滑劑”,但“松弛”的幅度以多大為宜,很難找到客觀的衡量标準,從而需要“參與制”,使标準制訂者與執行者共同協商,面對面地溝通各自的處境和想法,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成本标準。對執行者來說,通過“參與制”制定的成本标準則是現實的而不是強加的,因而更容易接受,即使完不成标準而受到懲罰,也會“心服口服”。

b.在成本差異分析方面,強調經常、及時而具體,以便于執行者能夠經常而又及時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标準的執行情況。

c.在獎懲制度上,強調綜合而有效地運用各種激勵因素。

d.重視積累定期性差異分析的資料,為下個期間制訂切合實際的成本标準提供指導性依據。

應當指出:将成本控制區分為“傳統”和“行為觀”兩類,并不意味着傳統成本控制不涉及當事人的行為,不屬于行為會計的範疇,而是說,傳統成本控制在考慮如何“驅動”當事人行為時,使用的是經濟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而行為觀的成本控制則既考慮經濟手段,又考慮非經濟手段。

在現實的成本控制中,究竟利用什麼手段“驅動”當事人的行為,應該取決于當事人在一定條件下的客觀實際需要。

管理會計成為21世紀新興熱門職業

據相關部門統計,中國會計從業人員達2000萬,其中95%為财務會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美國50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中,80%以上為管理會計。保守估計,中國管理會計人才缺口已達300萬之多。中國企業面臨的傳統财務會計嚴重過剩、新型管理會計嚴重不足的現狀必須盡快改變。國家人才培養長期戰略規劃指出,到2020年将培養出52700名具有國際資質的高級财會人才。

監督和管理财務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種記帳憑證,處理帳務,編制各種有關報表等。

類型比較

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是高校會計學專業和财務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長期以來,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作為兩門不同的學科,它們各自的職能不斷擴大。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研究内容上的交叉反映到課程教材上則是教學内容的大量重複,這種現狀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而且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和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出現将兩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的趨勢。筆者拟結合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學科演進、當前國内主流教材内容體系與交叉重複現狀、國外主流相關教材體系安排、職業勝任能力培養期望等方面,解讀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的合并主流,以及教學方法的變革。

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内容交叉的現狀與原因

1.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内容交叉的現狀

在現行國内主流的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的教材中,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在内容上的交叉主要表現在管理會計包含了成本會計的很多内容,如在預測分析中包含了成本的預測,在決策分析中包含了成本決策,在全面預算中包含了成本費用預算,在責任會計中包含了責任成本預算與控制。此外,作為管理會計主要内容的标準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顯然也屬于成本會計的内容。換個角度看,在成本會計中,也包含了管理會計的一些内容。

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内容交叉的原因

(1)相同的曆史背景和理論基礎

19世紀中葉後期至20世紀20年代,随着英國産業革命的完成,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用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會計人員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會計賬薄之外,用統計的方法來計算成本。此時,成本會計出現了萌芽。從成本核算方式來看,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會計制度;從成本會計的目的來看,計算産品成本以确定存貨成本及銷售成本,即存貨計價和收益确認。所以,初創階段的成本會計被稱為記錄型成本會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科學技術大規模地應用于生産,使生産力獲得迅猛發展。資本集中加強,跨國公司大量湧現,企業與生産規模不斷擴大,生産經營日趨複雜,市場競争日益加劇。為了适應社會經濟發展,此時,管理會計增加了預測、決策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會計則提出了目标成本、質量成本、作業成本等概念。

顯而易見,早期的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們具有相同的曆史背景和理論基礎。筆者認為,成本核算是成本會計與控制和管理會計的共同信息基礎,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通過資源的節約集約使用、發揮成本效益,進而發揮價值創造功能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

(2)理論研究者不斷拓展成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

管理會計的前身就是成本會計,成本會計圍繞成本這個中心主題,研究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問題;而管理會計則在成本這個主題的基礎上,為适應企業管理的要求,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标,不僅研究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而且研究企業的收入、利潤、投資報酬等各種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标,研究收入、成本以及投資與利潤之間的關系,以便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更全面、完整的信息,幫助企業提高成本效益或投資效益。顯然,管理會計在研究對象上雖然超越了成本,但成本在衡量決定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方面更直接、更複雜、更重要。因此,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存在諸多重複内容也就理所當然。也正因如此,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包含成本會計。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管理會計對成本的研究側重于從管理的角度來研究管理成本,特别是與決策相關的各種未來成本。因此,一般的管理會計着作是不包含傳統的産品成本計算内容的。

随着時代的變遷,成本會計也從最初的主要研究産品成本核算問題轉而适應企業管理的要求,開始研究适應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的質量和成本管理問題,并且觀察成本管理的視野不斷拓展:由僅關注絕對成本的降低擴展為既關注絕對成本降低又關注相對成本降低;由僅研究事後成本的管理擴展為全過程成本管理;由戰術成本動因分析擴展為戰略成本動因分析。成本會計的這些拓展,使得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内容趨于一緻,成為與管理會計同質的會計信息系統。所以,從歐美國家教授撰寫的教材來看,雖然課程名稱有管理會計學、成本會計、成本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等,但内容基本一緻,即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成本與管理會計是相似或相同的課程和内容體系。

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課程合并的優點

鑒于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着嚴重的内容交叉重複,筆者認為有必要将其合二為一,即将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為成本與管理會計一門學科。這種融合至少有以下優點:

1.可以避免教學内容重複,節約教學資源

二者重複的内容主要包括變動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标準成本控制和成本責任會計與業績考核等。

2.可以合理安排教學内容,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由于任課教師間協調不到位導緻内容重複講解,或者都忽略不講的情況,教學效果相對較差。

3.可以提升課程地位,優化課程體系

通過整合,成本與管理會計的課程地位可以得到大大提升,從而改變财會專業學生重财務會計而輕管理會計的思維意識;同時也可以持續優化财會專業課程體系,添加新的課程,如企業内部控制學、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

4.有利于兩門課程内容的融會貫通和知識體系的完整

同時有利于兩門課程知識在實踐中的綜合運用和決策優化。

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課程整合模式與内容體系

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模式大體上可分為闆塊式結構、融合式結構和應用式結構三種類型。闆塊式結構是将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主要内容,作為獨立的部分彙編在一起。應用式結構主要是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安排其内容體系。這兩種模式形成的結構缺乏完整性和有機性。融合式結構則是将構成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内容先進行分析研究,剔除重複的内容,然後按照它們的内在聯系,形成新的成本與管理會計體系。

重點參考國外經典教材成本與管理會計、成本管理的内容體系和國内學者的研究成果,試圖構建成本與管理會計融合式結構下的課程内容體系。

亨格瑞等(2010)所着《成本與管理會計》(第13版)涵蓋了成本管理會計的主要内容,全面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本會計的最新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歐美各國(尤其是美國)成本會計及管理會計領域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教材中均得以體現。該教材每一章以流線型表述,并給出更好、更清晰的解釋,公司實例取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内容涵蓋了不同産業。書中以價值鍊為主線的成本管理思想,代表了成本管理會計發展的主流和趨勢。

希爾頓等(2010)所着《成本管理》一書的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更多地了解成本管理在企業和組織取得成功過程中的作用。本書共5篇20章,第一篇企業戰略基礎包括第1~3章,主要介紹和分析管理成本的重要性;第二篇作業管理包括第4~7章,利用成本管理工具來幫助讀者理解生産流程;第三篇分布成本法和成本分配包括第8~10章,讨論幾種成本會計和成本管理工具;第四篇計劃與決策包括第11~15章,讨論用于決策的成本信息提供和使用方法;第五篇評估和管理業績包括第16~20章,主要讨論業績計量的方法。

結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趨勢與文化背景,筆者認為,整合後的成本與管理會計内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礎篇。本篇作為成本與管理會計的開篇,意在介紹一些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便為成本管理會計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管理會計概論、企業成本、收入和利潤、成本習性分析和本量利分析。

第二部分是成本核算篇。本篇以生産費用核算和産品成本計算為主題,主要内容包括生産費用的核算、傳統的适應财務會計對外報告需要的産品成本計算、變動成本計算(變動成本法)等。

第三部分是規劃與決策會計篇。規劃與決策會計,是為企業管理中的前景預測、正确決策和規劃未來服務的,主要内容包括預測分析、短期經營決策分析、長期投資決策分析以及全面預算等。

第四部分是控制與業績評價會計篇。控制與業績評價會計,是為企業管理中分析過去和對現在與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服務的,主要内容包括标準成本法、責任會計等。

第五部分為發展篇。以上四篇主要涵蓋了傳統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内容,本篇則重點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本管理會計取得的新進展,主要内容包括作業基礎成本管理會計和戰略成本管理會計。戰略成本管理會計則包括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決策分析、戰略目标規劃、戰略業績評價等,具體方法包括戰略定位分析、價值鍊分析、戰略成本動因分析、目标成本計算、平衡計分卡等。

伴随整合後的成本與管理會計課程内容體系優化,同時結合教學方法變革,如結合國内外優秀和卓越企業成功經驗,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突出戰略導向價值鍊和多維成本動因分析,重點關注市場、顧客和運營流程,必将提升成本與管理會計教學效果,适應中國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背景,培養大量優秀的管理會計師。

财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三者的關系

當前,理論界關于财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三者重疊内容的歸屬問題一直争論不休。造成這種局面除了因為一些内容确實具有學科之間的共同性外,還在于長期以來我國“大财務”與“大會計”的觀念根深蒂固以及一些學者一味強調自身學科的重要性,而對其它學科抱有偏見。本文拟對如何解決三學科的重疊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我們認為,要想解決三學科之間的重疊問題,首先應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概念的種屬關系,财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應分别屬于不同學科層次。

财務管理屬于第一層次,它與會計學是兩門并列的學科。二者在理論上和實際工作中密切聯系,但在本質、對象上均不相同。财務管理是對企業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财務關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包括對資金的核定、籌集、運用、收回、分配,它的目的是優化财務狀況和提高财務成果。而會計則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不會直接和具體地參與到企業資金運動的管理中去,它所從事的是會計确認、計量、記錄、彙總報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提供用以決策的信息,這種信息要考慮到企業管理和财務管理的需要。因而,就區别不同學科的兩個基本因素來看,财務管理與會計是存在明顯區别的。正因為如此,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将财務管理與會計學并列列示在管理學中工商管理學科下,這為兩學科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管理會計屬于第二層次,它與财務會計組成會計學的兩大分支。自從1952年世界會計師大會上正式通過了“管理會計”這一名詞,标志着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正式形成和得到人們公認後,導緻了現代會計被劃分為财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在近50年的發展曆程中,随着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管理學派、信息經濟學、代理人理論、行為科學等新興管理學說被引入管理會計,使得會計與管理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内容更加豐富,技術方法更加先進。事實已經證明,管理會計的确是作為一個與财務會計相異的學科發展起來的,而且世界上許多會計組織也都成立了專門研究管理會計的專門委員會,這說明大家的認識是基本一緻的。因此,目前少數學者認為管理會計不應單獨存在的看法是不妥的。

成本會計屬于第三層次,它作為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記錄、計量和報告有關部門成本的多項信息,這些信息既為财務會計提供資料,又為管理會計提供資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結果要用于資産計價和收益确定,并且成本的形成、積累和結轉的整個程序要納入以複式記賬為基礎的财務會計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認為财務會計的七種專業方法之一。而根據成本數據所進行的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内容,是為企業管理當局内部決策提供依據以及對内部人員進行業績評價,顯然屬于管理會計的範疇。因而,整個成本會計就分屬于财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系統。

上一篇:風險管理

下一篇:權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