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

童貫

北宋宦官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開封(今中國河南)人,北宋宦官。出自宦官李憲門下,生性巧媚,“狀魁梧,偉觀視”。在杭州搜刮書畫時,與蔡京勾結。蔡京通過童貫,使其書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得以重返朝政。人稱蔡京為“公相”,稱童貫為“媪相”。卒于一一二六年。童貫後在西北監軍,曾擊破西夏,收複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但仍無法阻攔徽宗對童貫的賞識,後于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晉升太尉,領樞密院,但因亂權貪污而被時人稱為“六賊”之一。《宋史》列為“奸臣”;童貫是中國曆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
    本名:童貫 别名:童道夫,媪相 字:道夫 所處時代: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河南開封 主要成就: 民族:漢族 出生年月:1054年 去世年月:1126年 職業:宦官 封爵:泾國公→楚國公→廣陽郡王 官職:檢校太尉、太傅

人物簡介

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河南開封人,“性巧媚,善逢迎”,北宋權宦、大奸臣、“六賊”之一,是中國曆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被冊封為王的宦官。

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蔡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内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媪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複之功;宣和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随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人物生平

收複四州

童貫少年時在宦官李憲門下。性情乖巧,從做給事宮掖時起,就善于揣度皇帝的意旨,預先做出順承的事。宋徽宗即位,在杭州置金明局,童貫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開始和蔡京交往。

蔡京進京任官,得力于童貫。蔡京任相後,贊成攻取青唐,并對皇上說童貫曾十次出使陝右,熟悉那五路的情況與各将帥的才能,竭力推薦他。宋合兵十萬,命王厚為統帥。童貫像李憲那樣為監軍。軍至湟州,恰好宮中失火,宋徽宗下手谕,由驿馬傳達诏令禁止童貫出兵。

童貫打開看後就收入靴中。王厚問他為何,童貫答:“陛下希望出兵成功。”竟出兵交戰,收複四州,遷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内侍憑資曆任兩使是從童貫開始的。

不久,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讨伐溪哥臧征,收複積石軍、洮州,被加官為檢校司空。童貫恃功而驕橫跋扈,選拔将領官吏,都直接奏明宋徽宗,完全撇開政府,這就漸漸違背了蔡京的意願。宋徽宗又拜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蔡京說:“使相的官職怎能授給宦官?”不奉行诏命。

時稱媪相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被封為檢校太尉,出使契丹。有人說:“用宦官為使臣,難道國家沒人了嗎?”皇上說:“契丹聽說童貫打敗羌人,因此想見他,以他為使臣,察看敵國,也是良策。”童貫使遼回來,權勢更大,握有朝廷内外軍政大權。于是請求出兵進駐夏國橫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不久,為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到三年,他主管樞密院事。另外統領武信、武甯、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為太傅、泾國公。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媪相。

攻打西夏

童貫率秦、晉的精銳部隊深入河、隴,派少數兵馬駐守蕭關古骨龍,認為可制夏人于死命。派大将劉法攻取朔方,劉法認為不行,童貫逼他說:“你在京城時,親自領命,說一定能成功,現在認為難以成功,為什麼?”劉法不得已出塞,遇敵伏擊而死。劉法是西州名将,他的死使宋軍各部都震動恐懼。童貫隐瞞失敗,向朝廷報捷,百官入宮慶賀,都對他咬牙切齒,但不敢說什麼。關右已困敝,西夏兵馬也難支撐,童貫就通過遼人向夏進誓表講和。夏使到,給他誓書,夏使不接受,童貫強迫館伴使一定要他接受,夏使剛回國境,就把誓書扔在路上。宋原來規定,漢人的官職不授給熟羌,童貫故意提拔他們,有的官至節度使。弓箭手失去屬于他們的土地而派他們守衛新的地方,禁軍逃亡者不處死而可改隸其他軍籍。軍政全被破壞了。

平定方臘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作為鄭允中的副手出使遼朝,得到燕人馬植,歸來後把馬植引薦給皇上,于是就制定平燕的計劃,選精兵良将,很快将命令出兵平燕。正趕上方臘在睦州起義,義軍威勢很大,改任童貫為江、浙、淮南宣撫使,立即率準備平燕之兵前去征讨方臘。

方臘起義的警報上奏到京師,王黼藏起來不報告皇上,義軍力量得以日益發展壯大。蘭溪靈山的朱言、吳邦,剡縣的仇道人,仙居的呂師囊,方岩山的陳十四,蘇州的石生,歸安的陸行兒都率衆響應起義,東南大震,發運使陳亨伯請求朝廷調禁兵及鼎、澧的槍牌手兼程趕往鎮壓,防止義軍勢力擴大。宋徽宗才十分驚慌,趕緊派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軍及秦、晉二地蕃、漢兵共十五萬前往東南,并命童貫草诏罷去應奉局。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部将方七佛率六萬人攻打秀州,統軍王子武據城固守,不久,宋大兵到來,合兵一處攻打義軍,殺義軍九千人,築起五座高台,義軍退守杭州。二月,童貫、譚稹的前鋒到達清河堰,宋軍水陸并進,方臘又放火燒官舍、府庫、民宅,并趁夜逃離杭州。宋将劉延慶、王禀、王渙、王惟忠、辛興忠相繼率兵趕來,收複了所有被義軍占領的城池。四月,方臘及妻子邵氏、兒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義軍七萬人被殺。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臘餘部都被平滅。童貫因功遷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宋軍從出兵鎮壓到凱旋歸來,前後用四百五十天。

伐遼喪師

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聯金抗遼之策。

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童貫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複之功。不久,宋徽宗因童貫收複燕山有功,下诏解除他的兵權而為真三公,加封他為徐、豫兩國公。過了兩月,命他退休,由譚稹代替他。第二年又起用他,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複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诏封他為廣陽郡王。

同年,完顔宗翰南侵,童貫在太原,派馬擴、辛興宗以訪問為名去試探金人意圖,金人指責宋收留張覺,并派使下戰書,童貫對金使厚禮相待,并說:“這麼大的事,怎不先告訴我呢?”

金使勸童貫馬上割兩河之地向金人謝罪,童貫垂頭喪氣無以應對,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将張孝純譴責他說:“金人背盟,大王應号令天下兵馬全力抵抗,現在棄之而去,是把河東丢給敵人啊。河東一入敵手,河北怎麼辦?”童貫怒斥他說:“我童貫受命為宣撫,不是來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還設将帥有何用?”張孝純拍手歎道:“童太師一生威望甚高,事到臨頭卻畏縮恐懼,抱頭鼠竄,有何面目再見天子呢?”

受法伏誅

童貫逃回京城,宋欽宗已即位,下诏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童貫在西部邊境曾招募青少年組成勝捷軍,有近萬人,他把他們作為親軍,守衛他的住所,這時又讓這支軍隊跟着他。徽宗過浮橋出城時,衛士們緊随他的後面,有往橋上爬的,有抱怨的,有号哭的,生怕被丢下。童貫怕走得慢,命親軍射箭,有一百多人中箭而死,一路哭聲,于是谏官、禦史和人們議論紛紛,說童貫的罪惡。起初貶童貫為左衛上将軍,連續降官,谪為昭化軍節度副使,發配到英州、吉陽軍。還沒到地方,又下诏曆數他十大罪狀,命監察禦史張澄沿他所走路線,到途中斬掉他,在南雄斬童貫。童貫被殺,他的頭被帶回京城懸首示衆。

性格特征

童貫握兵權二十年,權傾一時,發号施令超過了皇帝的制敕。曾有人彈劾他,宋徽宗命方劭去調察,方劭的一舉一動都被童貫偵得,他先到宋徽宗那告狀,并陷害方劭,方劭反而獲罪被處死。

童貫體貌魁梧,穿戴講究,腮下生有胡須,皮骨堅硬如鐵,不像宦官。他有度量,能散發财物。後宮中從妃嫔以下他都用财物結納,每天都能聽到後宮中人稱贊他的話。他恩寵顯赫,門庭若市,嶽牧、輔弼多出自他的門下,厮養、仆圉官諸使者達數百人。他極盡邪惡,招緻禍亂,天下遭殃,即使把他剁成肉醬也不能抵償他的罪責。

主要影響

攻打西夏,平定方臘。

曆史評價

北宋歌謠:“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

安堯臣:“貫起自卑微,本無智謀,陛下付以兵柄,俾賞典機密。自出師陝右,已彌嵗祀,專以欺君罔上為心,虛立城砦,妄奏邊捷,以為己功。汲引群小,易置将吏,以植私黨。交通饋遺,鬻賣官爵,超躐除授,紊亂典常。”

陳東:“今日之事,蔡京壞亂于前,梁師成陰謀于後。李彥結怨于西北,朱勔結怨于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于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餘應求:“隳壞軍政,搆造邊隙,棄盟啟戎,招寇胎禍,私取官物,擅蓄禁民者,童貫始之,譚稹繼之,則貫之罪大于稹審矣。”

劉蕡:“貫、攸何人哉,敢以蚊負山耶?然緻靖康之禍,不在于取燕,而在于不能取燕。”

《宋史》:“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于制敕。嘗有論其過者,诏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财。後宮自妃嫔以下皆獻饷結内,左右婦寺譽言日聞。寵煽翕赫,庭戶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厮養、仆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大宋宣和遺事》:“蔡京、蔡攸、童貫之徒,縱恣于上;高俅、楊戬、朱勔之黨,朋邪于下。”

李廷機:“童貫擅專權,與京相表裡。童與金人謀,共圖契丹地。契丹既已亡,引禍害自己。”

王夫之:“靖康之禍,自童貫始。狡夷不可信而信之,叛臣不可庸而庸之,逞志于必亡之契丹,而授國于方張之女直。”

人物評價

當世評價

禦史盛陶參程昉:“昉挾第五埽之功,專為己力。假朝廷威福,恐動州縣。所開共城河,頗廢人戶水硙,久無成功。又議開沁河,因察訪官按行,始知不便。漳河、滹沱之役,水占邢、洺、趙、深、祁五州之田,王廣廉、孔嗣宗、錢勰、趙子幾皆嘗論奏其奸欺之狀,則多置撻口,指決河所侵便為淤田。其事權之盛,則舉官廢吏,惟其所欲。悖慢豪橫,則受聖旨者三,受提點刑獄司牒者十二,故有違拒。小人誤當賞擢,驕暴自肆。願遣官代還,仍行究治。”

被神宗駁回:“王安石以昉知河事,故加任使,令開漳河,用工七百萬,滹沱八九百萬,已議體量矣。”則此彈劾有變法與保守派鬥争背景。

司馬光參高居簡曰:“久處近職,罪惡已多。祖宗舊制,幹當禦藥院官至内殿崇班以上,即須出外。今陛下獨留四人,中外以此竊議。況居簡頃在先朝,依憑城社,物論切齒。及陛下繼統,乃複先自結納,使寵信之恩過于先帝。願明治其罪,以解天下之惑”。則純從祖宗之法的“道德”角度來考慮人事問題,無非是他“祖宗之法不可變也”的一貫态度。

後人評價

從曆史深處走來

偶然看到幾篇關于童貫的文章,評價截然不同。茲加以比較

01.曆史是否有真面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多方面的,無需僞造,隻要加以剪裁,強調一部分,忽視一部分,就可以對一個曆史人物做出截然不同的評價。童貫之真面目也許永不可考。因他是宦官,做史者本來就有自然的偏見,再加以語言的渲染,可抹殺其本來可能有的才幹。而隐瞞其劣迹,則其業績部分又俨然讓人覺得他死得冤枉。類似的評價之反複在過去的30年中又不知繁幾:曾國藩,李鴻章,蔣介石,林彪,劉少奇,鄧小平......又比如太平天國,本來作為農民起義褒揚,但近年來官方政治教材似不再強調,可能是配合反邪教鬥争的緣故。也許某一天洪秀全會又以邪教教主的定位被否定。一切曆史都是主觀的曆史,即使原始史料本身都必然有對現實的删節和價值取向,後人已無從知曉真相。即使在生活中,對我們身邊的人,判斷尚且易錯誤,又何況僅憑局部的史料去判斷無法為自己辯護的曆史人物呢?在對曆史的研究中,具體事件和人物的褒貶,其實并不是太重要的事,認識曆史系統的運動規律,曆史發展的合力方向,或許是更值得努力的方向。例如在《童貫傳》至少對北宋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有參考。

02.傳統曆史教科書裡說,北宋兵制,用募兵制,分廂軍,禁軍,常加調動;兵權三分,樞密院管調度,三衙(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分統全國禁兵和廂兵,率(帥)臣在戰時以都部署﹑招讨使等頭銜﹐率兵出征﹐事已則罷。這樣就使兵将分離﹐将不專兵。兵部﹐隻掌管儀仗﹑武舉和選募軍兵等事。皇帝控制極嚴,甚至臨陣陣圖都由皇帝決定。而童貫作戰敢于不奉诏,又“在西邊募長大少年号勝捷軍,幾萬人,以為親軍,環列第舍”,俨然有軍閥的樣子,實為制度之外産物。南宋初年之軍隊,如嶽飛部,韓世忠部,張俊部,也都有人身依附與獨斷專行之特點,稱“屯駐大兵”,多是将領的親族鄉裡和舊時部曲。可見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兵制有很大變化。此類軍閥,從皇帝的角度,絕非好事,難免想找借口殺掉。嶽飛與童貫的被殺,無論皇帝本意如何,竟都符合宋朝猜疑,限制将領的軍事制度的客觀要求。

北宋宦官之掌兵,似乎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西夏前線也常以得力宦官長期鎮守。如李祥做泾原儀渭同巡檢,階州防禦使,鎮守熙河二十餘年。童貫事非無前例。此外馮世甯曾任昭宣使、忠州團練使,感德軍留後,彰化軍留後,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則宦官授相職也非不可能。此外如李繼和任宣慶使、文州團練使,平定保州,貝州,環州兵變;程昉任河北屯田都監,宮苑副使,兼外都水丞,累遷達州團練使,制置河北河防水利,以水利能力為王安石所用;高居簡以文思使領忠州刺史;蘇利涉任達州刺史,曆内侍押班、副都知,轉海州團練使等,都是宦官執政的例子。讀《宋史◎宦者列傳》所列數十人,可感覺大多數宦官都非弄權禍國之輩,而确有才幹,可獨當一面。雖然常被外官诟病,但往往不因為事情本身,而因為宦官的出身和派系鬥争的需要*。由于監督嚴格,有宋一代,雖有宦官身居高位,宦官之禍卻甚輕,為漢族主要王朝(漢唐宋明)所僅見:

“宋世待宦者甚嚴。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許養子為後。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閹人,民間有閹童孺為貨鬻者論死。去唐未遠,有所懲也。厥後,太宗卻宰相之請,不授王繼恩宣徽;真宗欲以劉承規為節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後聽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豈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貂珰有懷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與防微杜漸之慮深矣。”(《宋史·列傳二二五·宦者列傳一》)

可感覺宋朝并未制度的建立宦官的單獨衙門或軍隊(如漢之西園八校尉軍,唐之神策軍,明之錦衣衛東廠西廠内廠),所任職司和文人并無區别,蓋為行政或軍事系統的常設職務,非監察(如監軍)系統或繞過政府直接對皇帝負責的職務(如錦衣衛和礦監)。因其為文官系統所能包容,故宦官當政僅存在人身上的獨特性,并不自成體系。這大概是宋朝宦官勢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故童貫之掌兵權與束手就誅,除了其親兵隊,皆非宋家制度破壞的表現,而基本還是其内部正常人事變化。

史料索引

《宋史·童貫傳》

童貫,少出李憲之門。性巧媚,自給事宮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順承。徽宗立,置明金局于杭,貫以供奉官主之,始與蔡京遊。京進,貫力也。京既相,贊策取青唐,因言貫嘗十使陝右,審五路事宜與諸将之能否為最悉,力薦之。合兵十萬,命王厚專阃寄,而貫用李憲故事監其軍。至湟川,适禁中火,帝下手劄,驿止貫毋西兵。貫發視,遽納鞾中。厚問故,貫曰:“上趣成功耳。”師竟出,複四州。擢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内侍寄資轉兩使自茲始。

未幾,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累遷武康軍節度使。讨溪哥臧征,複積石軍、洮州,加檢校司空。頗恃功驕恣,選置将吏,皆捷取中旨,不複關朝廷,浸咈京意。除開府儀同三司,京曰:“使相豈應授宦官?”不奉诏。

政和元年,進檢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帝曰:“契丹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觇國,策之善者也。”使還,益展奮,廟谟兵柄皆屬焉。遂請進築夏國橫山,以太尉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俄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三歲,領院事。更武信、武甯、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太傅、泾國公。時人稱蔡京為公相,因稱貫為媪相。

将秦、晉銳師深入河、隴,薄于蕭關古骨龍,謂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将劉法取朔方,法不可,貫逼之曰:“君在京師時,親授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難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法,西州名将,既死,諸軍洶懼。貫隐其敗,以捷聞,百官入賀,皆切齒,然莫敢言。關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遼人進誓表納款。使至,授以誓诏,辭不取,貫強館伴使固與之,還及境,棄諸道上。舊制,熟羌不授漢官,貫故引拔之,有至節度使者。弓箭手失其分地而使守新疆,禁卒逃亡不死而得改隸他籍,軍政盡壞。

政和元年,副鄭允中使于遼,得燕人馬植,歸薦諸朝,遂造平燕之謀,選健将勁卒,刻日發命。會方臘起睦州,勢甚張,改江、浙、淮南宣撫使,即以所聚兵帥諸将讨平之。方臘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縣堨村,托左道以惑衆。初,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陳碩真反,自稱文佳皇帝,故其地相傳有天子基、萬年樓,臘益得憑籍以自信。縣境梓桐、幫源諸峒皆落山谷幽險處,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饒,富商巨賈多往來。

時吳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擾,比屋緻怨,臘因民不忍,陰聚貧乏遊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号聖公,建元永樂,置官吏将帥,以巾飾為别,自紅巾而上凡六等。無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詭秘事相扇訹,焚室廬,掠金帛子女,誘脅良民為兵。人安于太平,不識兵革,聞金鼓聲即斂手聽命,不旬日聚衆至數萬,破殺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殺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廬、富陽諸縣,進逼杭州。郡守棄城走,州即陷,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縱火六日,死者不可計。凡得官吏,必斷脔支體,探其肺腸,或熬以膏油,叢镝亂射,備盡楚毒,以償怨心。

警奏至京師,王黼匿不以聞,于是兇焰日熾。蘭溪靈山賊朱言吳邦、剡縣仇道人、仙居呂師囊、方岩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皆合黨應之,東南大震。發運使陳亨伯請調京畿兵及鼎、澧槍牌手兼程以來,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谕貫使作诏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将方七佛引衆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并進,臘複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諸将劉延慶、王禀、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複所失城。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僞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四年三月,餘黨悉平。進貫太師,徙國楚。臘之起,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由湯岩、椔嶺八十五裡間,九村山谷相望。王師自出至凱旋,四百五十日。

臘雖平,而北伐之役遂起。既而以複燕山功,诏解節钺為真三公,加封徐、豫兩國。越兩月,命緻仕,而代以譚稹。明年複起,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宣和七年,诏用神宗遺訓,能複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廣陽郡王。

是年,粘罕南侵,貫在太原,遣馬擴、辛興宗往聘以嘗金,金人以納張覺為責,且遣使告興兵,貫厚禮之,謂曰:“如此大事,何不素告我?”使者勸貫速割兩河以謝,貫氣褫不能應,謀遁歸。太原守張孝純诮之曰:“金人渝盟,王當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之而去,是棄河東與敵也。河東入敵手,奈河北乎?”貫怒叱之曰:“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貫,置帥何為?”孝純拊掌歎曰:“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及臨事乃蓄縮畏懾,奉頭鼠竄,何面目複見天子乎?”

貫奔入都,欽宗已受禅,下诏親征,以貫為東京留守,貫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貫在西邊募長大少年号勝捷軍,幾萬人,以為親軍,環列第舍,至是擁之自随。上皇過浮橋,衛士攀望号恸,貫唯恐行不速,使親軍射之,中矢而踣者百餘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禦史與國人議者蜂起。初貶左衛上将軍,連谪昭化軍節度副使,竄之英州、吉陽軍。行未至,诏數其十大罪,命監察禦史張澄迹其所至,莅斬之,及于南雄。既誅,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于制敕。嘗有論其過者,诏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财。後宮自妃嫔以下皆獻饷結内,左右婦寺譽言日聞。寵煽翕赫,庭戶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厮養、仆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水浒傳》中,童貫擔任樞密使,掌控朝廷軍事大權,曾統領八十萬大軍去梁山泊鎮壓宋江起義軍的時候,卻中了十面埋伏,被殺得隻身逃回了汴京。

影視形象

1998年《水浒傳》:雷恪生飾演童貫;

2004年《大宋碑歌》:徐光明飾演童貫;

2008年《少年四大名捕》:陳榮峻飾演童貫;

2011年《水浒傳》:周明汕飾演童貫;

2013年《精忠嶽飛》:楊藝飾演童貫。

上一篇:美山加戀

下一篇:塞西莉亞·門德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