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

站樁

中國武術的基礎性訓練
站樁即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目的在于如木樁有根穩定,而非不動傻站。是中國武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曆代武術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視,如馬步樁,在少林武術和一些南派拳種中,就将其作為一種基礎性訓練。所謂“未習拳,先站三年樁”,在内家拳中堅形意拳中,有“萬法源于三體式”之說,而在一些年輕的拳種如大成拳、盧式結構中,更是将站樁推到了無以複加的地位。
    中文名:站樁 英文名:Zhanzhuang 定義: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 起源:古宗教儀式 所屬:中國武術體系 演變:攝生術蟬眠法 形式:紮馬

簡介

祖國醫學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之說,腳有“第二心髒”之稱,人過四十歲,臀部肌肉往往就逐漸萎縮、下垂、下半身越來越單薄,站樁是在腳的基礎上進行穩紮根,接天地、調氣機,以較小體能消耗進行滌陰增陽的健身活動,對于體虛而又往往消耗過度的現代人,實在更顯重要。《黃帝内經·上古天真論》裡有一段話:“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獨立守神”其實是用功、修行的方法,是指生活中、尤其是練功時超然獨立(比如站樁),心裡的念頭保持專一,類似于佛學說的“不動定”,心如明鏡不動,清淨明朗。

主要形式

站樁的變異形式有,如:紮馬(是在我國南方武術中的稱呼),三體式(是北方在形意拳中的稱呼)等。站樁的流派很多,有中醫樁法、峨眉樁法、武當樁法、少林樁法等。其形式分為躺樁、坐樁和站樁。

站樁是中國武術所特有的一項訓練,是中國武術區别于西方搏擊術的一大特色,綜觀西方搏擊術,其基本上都是着重于肌肉力量的增加和外部形體的訓練,訓練方式不外乎負重練習以求得體格的強化,以供搏擊所用,即所謂“外強”;而中國武術則更着重于“内調”,即内部機理的調整和用力習慣的養成,講究以固有體态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所以西方拳手大都體形彪悍,爆發力強,而中國的内家好手往往體格瘦弱,但一擊之下,攻擊力卻極強,這就是中外兩種體系搏擊術研究的主題和方向差異所形成的,而站樁就是在這種訓練理念下所形成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訓練模式。大部分拳學體系,都把站樁作為一項基礎性訓練,就如大成拳,70%的時間都放在站樁上,在站樁的基礎上再進行試力、走步、發力,有些則把站樁作為一項深化性訓練,是先學會動,即各種軌迹運動,再進行站樁。

常用姿勢

基本動作: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nn2.調整身心,放松身體,平穩呼吸,心态平和。nn3.稍屈膝,似蹲似站,雙手合抱,兩手高度在胸腹之間,五指撐開,兩手心相對,兩手距離以舒服為度,呈抱球狀。nn站樁最重要的就是讓身體放松下來,這中間有幾個要領需要我們認真把握。

常用的站樁練法是:兩腳開步同肩寬,兩膝微曲,兩臂曲抱于胸前或腹前,雙手距離約十厘米十指相對。

然後就是調整身形:頭放正下颌略内收、兩耳放平、雙肩同高、兩髋同高。

然後調整精神:兩眼視正前方略低一點,兩耳聽正後方略高一點。百會虛虛向上領起。

然後放松周身:從頭頂開始檢查,逐一放松周身,直至雙膝、雙腳踝,而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

反複檢查、調整并體會節節放松、節節對正的感覺,此時,應已達到命門後撐、跨根内縮,臀猶如鐘錘懸挂。

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立身中正、心靜體松。”的感覺,體會氣沉單田的感覺,體會身備五弓的感覺等等。

此時的放松,不是松散、軟塌塌,而是周身是一個整體,處于一種“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狀态。

不僅有靜的樁功,也有動的樁功。

站樁不僅是練基本功,也是一種有效的健身手段。

兩腳與肩同寬,默立,調心調息調身,放松身體,平穩呼吸,心态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雙手上拉抱球,兩手與肩同寬,五指撐開,手心向内,略向内旋腕内抱外撐,腳似紮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吊百會,下墜會陰。

肩膀要放松,不要聳起來。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寬,也可以與肩同高對拔。

目視前方,以一念代萬念。起來的雜念,随它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樁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動作要領要對,不能東倒西歪。保持頭正、頸直,對稱。

形意拳稱其為渾圓樁,意拳(大成拳)稱其為平步撐抱樁。

具體要領

三條線要一條一條地體認,逐步累加,不要妄圖一下子同時具備。

發力位置

下盤是根基,三線對争應首先由下盤入手體認。下盤的對争要領是:開臀提胯,斂陰吊裆,前蹬後踩,裆胯圓張,起不敢起,坐不敢坐,進不敢進,退不敢退。具體地說,就是前腳微微用力往後蹬,後腳同樣稍用力往前蹬,兩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頂住,感覺象要把腳下大地從中間撕開,前膝微前頂略有上提之意(所謂前腳跟稍擡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帶起的),後胯後掙,形成膝胯互争之意,後膝略有下跪之意,後大腿稍向内裹,注意前後對争并非兩腿各自獨立的前蹬後踩,而要将這兩股勁以胯、裆為樞紐彙集,使兩腿形成内在的貫通,此時必然形成裆胯圓張,斂陰吊裆的狀态,感覺如同一個有彈性的氣球将裆胯撐圓一樣。那麼,下盤的整體狀态是什麼樣的呢?打個比方,好比一張弓,弓的兩端落在地上,兩個腳就好似弓的兩端,兩腿就如同弓身,處處保持崩勁撐起,形成一個無棱角的内在貫通整體狀态。下盤的對争體認得很清晰的時候,即可加上軀幹(脊椎)的對争。

脊椎對争

站樁者在看似不動中鍛煉周身氣血、内髒及皮肉筋脈骨。站樁中既有模仿木樁靜止不動的意味,又能體現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站樁時要求“夾脊”打開。“夾脊”恰恰正在背部的上端,引領着背部的走向。坐臀提身,領頸拔背、節節拉長、通脊貫頂,“夾脊”打開,感覺如同“隔牆視彼物,牛拉重車行”,伸長脖子拉長腰。“夾脊”打開以突出“背”的作用。“背”從文化上來講,更具有“内傾”性。

脊椎對争的總體要求是:坐臀提身,領頸拔背、節節拉長、通脊貫頂。感覺如同“隔牆視彼物,牛拉重車行”,伸長脖子拉長腰。脊椎對争首先應找出沉墜之力,即尾椎沉墜,所謂“屁股一擡,重新再來”,沉墜之力一失,往往發力時上體與下盤脫節、斷勁、上下難以貫通,易被對方拔根。尾椎沉墜,具體的感覺是在下盤對争的基礎上,身體微微壓下,又被稍稍頂起,既有沉墜之勢又不失彈性。另外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命門頂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個向内的生理曲線,用手一摸便知,站樁狀态中,就要将這個生理曲線拉直、填平。具體方法就是在尾椎内扣下坐同時,命門穴有意識向後頂起,可以這麼體驗一下:整個後背貼在牆上,然後将後腰凹陷處也向後頂起,貼在牆上,就是這麼一個感覺。記住,然後在站樁時把這個感覺找出來。這裡要注意一點,就是命門頂起能夠将後腰彎曲處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過分地向後頂,否則會造成駝背、折腹,這就是錯誤的樁态。

以上兩點做到的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繃力,感覺非常充實。這個感覺,與趴俯卧樁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可以在練俯卧樁時去體會。

幾個要領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争力,要領是:下颌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覺後脖子貼在了衣領上,頭頂微微向上頂起,注意找出這個感覺就可以了,頭頸不可過分用力,用力過度就失之于“僵”了。整體上的感覺就好象是站在牆這邊伸長脖子探着腰看牆那邊,與尾椎的沉墜之勢自然形成了對争。

在做到尾椎内扣下坐,命門頂起,小腹下掖,頭頸上領這些要領後,整個身體的對争狀态就形成了,整條脊椎連同兩側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條被拉起的彈簧,充滿彈性,在這種情況下,軀幹的不空狀态即造就了,這時可以試着敲敲小腹、兩肋,感覺很充實,很有彈性,自然地具備了一定的抗擊能力。

上肢對争

在下盤對争、脊椎對争均求得後,這時可以加上上肢的對争。

上肢對争的要領總要求是:扯肩攏肘,拔臂探手,骨掙肉墜,通臂貫梢。具體地講,就是在基本功架之上,雙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樹,抱不住硬抱,注意這句話,“抱不住硬抱”,雙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裡合抱,同時雙臂内側以至胸腹,是被撐圓了而不是有棱有角的。在這種狀态下,可以檢驗一下大臂和腋下,腋下可以摸到一條大筋被繃起,握一下大臂,大臂的肌肉是被很有彈性地縱向拉大,而不是象健美那樣鼓起個大大的塊。

就是雙臂曲抱時,食指一定要極力挑起,虎口張圓,這是個關鍵。隻有食指挑起,腋下大筋直通指端,勁力才能貫通梢節,其餘幾指微微彎曲略有抓扣之意即可。

當三線對争能夠連續保持20分鐘而無所苦時,可認為達标,可進行三線貫通的練習。

三線就位

人體結構上肢連通為一條線,下肢連通為一條線,脊椎連通為一條線,三條線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異的人體大形。三線就位就是基本功架的練習,具體要領為:兩腳前後成縱步,左右間隔一條線,前後約一腳半至兩腳的距離,以雙腳能随時較為自如地提起為宜,前腳尖指向正前方,踝、膝、胯這三彎約為120度,前腳跟微擡起,後腳全腳掌落地,腳尖外撇約60度左右,後腿半蹲膝彎約120度,身體自然正直,不偏不斜,重心前四後六或前三後七。雙手提起,抱于身前,手心相對,指尖斜口指向前方。手的高度大約在肩與眉這段空間内,自行調整。雙手之間距離與肩大緻相同。兩肘低于手,斜口指向下方,前臂肘彎約在120度左右,後臂肘彎約在100度左右。按以上标準站好,練習即可。

從未接觸過站樁的人初次練習,不到5分鐘就會覺得雙臂尤其是兩肩酸脹,難以繼續,再往下站就會覺得兩腿顫抖,身上冒汗,間架不穩,此時應盡可能克服這些問題,盡量保證間架不走形。練習時間可以漸漸增加,初次站5分鐘,下次争取10—15分鐘,随着練功進展遞增。三線就位練到什麼程度為達标?如果能站上20分鐘,間架不走形,呼吸自然,雙臂輕靈自如,手掌發熱,肌肉能較好地放松,即可認為達标,此時可進行下一步練習。

三線就位同時也是一種醫學樁功,如果能輕松站上20—30分鐘,會覺得全身凝然如一,氣血流暢,神清氣爽,可以當作一種養生功法來練習,對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療效。

三線對争

三線對争是三線就位的強化,如果說三線就位擺好了三張弓,那麼三線對争就是給弓拉緊弦。三線對争是樁功的核心所在,具備三線對争狀态,也就形成了整體不空的狀态,武術界一些流行說法如“六面争力”、“渾圓力”、“抟氣狀态”,也即大抵類似于此,真理往往是簡單的,越是貼近本質的東西,也往往是非常近似的,雖然在理論和語言的表達上不同。

三線貫通

三線貫通就是在三線對争的基礎上導入軌迹運動,也就是在不空狀态下運動的拳學模式,通過這部分訓練,可以使形值在運動狀态下更加穩定;軌迹複合更加合理;層次傳導更加準确;使人體力量得到空前的發揮,建立拳學運動所需要的用力習慣。這在其它一些拳種又稱作試力、橫勁,這是拳學運動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

三線貫通功法總的要求是:以腰為點,對角連線,實處張弓,虛處拉弦;以脊為軸,一呼百應,對位擰纏,自律卷縱。簡單一點說,就是在不空狀态下進行各種軌迹運動。

三線貫通主要有三種模式:1、推拉式——前後貫通。2、提按式——上下貫通。3、擰纏式——交叉貫通。下面以推拉式為例對具體練習方法進行闡述。

按照三線對争的樁架站好,然後開始練習。前面的三線對争是由下盤開始逐步往上遞增修證的,三線貫通的練習,可以從手上開始進行體驗。在樁架的基礎上,雙手慢慢向前推出,感覺象是掐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推出去,然後再緩緩地拉回來,注意幅度不要太大,運動距離大約在10厘米左右,肘關節角度的變化大約在100—130度之間變化,同時運動的過程中雙臂環抱的圓撐之力不可丢,推出時形同一個縱向的橢圓,直力加強,橫力減弱;拉回時,形同一個橫向的橢圓,橫力增大,直力變弱,兩種力均不可失。這一個動作,從外觀上看,似是直線推拉運動,但事實上是一個前立雲的手法軌迹,這一點,習練者應自己體認到,推出時是前立雲的上半部分,拉回時是下半部分。

這一步做熟練後,即可加上身體運動,身體與手的運動是個對争的關系,手前推時,身體後掙,往後往上走;手拉回時,身向前向下走,可以看出身法是個前立搖的軌迹。此時要重點體認身上的感覺,手前推時,感覺推的東西很重很吃力,身體在推的反作用力下必然往後走,同樣,回拉時,身體又被拉得往前走,在這種狀态下往複運動,此即樁功中所說的“手将身子耍起”之意。

下一步就要加上腿的運動,腿主要是曲伸,與手法運動相呼應,手推時腿伸張,重心微後移,身架拔高;手拉時腿彎曲,重心微前置,身架降低,整個大形如波浪起伏。

到這一步功架即已完整,整體動作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漲”、“縮”,即對争樁的功架大形的漲縮,任何時候對争樁的不空狀态不可丢。

練三線貫通時,眼光不可散亂,氣勢要足,目光似乎看穿到天際極遠的地方,即做出“虎視”的要求。功架掌握後,精神意識要放長、放遠,手上雖然微微一動,但意識上要感覺似乎推到極遠處,同樣微微一拉,要感覺到似乎拉得極近,這是對神經系統一個極好的鍛煉。

三線貫通練到什麼程度算達标?随着練習進展的不同會有不同層次的體會,一般而言,如果能做到軌迹複合圓潤,整體渾然一體而動,“手上一動,身上也就有了”,是逐漸入門了。

練功歌訣

雙手撐抱在身前,參天大樹立荒原。

間架得當似弓滿,大形充盈見渾圓。

精神提起複坦然,周身鼓蕩亂回環。

其中“不空”兩個字,萬兩黃金不輕傳。

健身作用

1、不空狀态

所謂不空狀态,就是身體處處具備不定向支持力,具體表現為打不壞、拆不散的高穩定間架結構。

2、貫通狀态

使力量傳導暢通無阻,以形成軌迹複合運動所造就的“勢”的極大限度的發揮。

3、培養精氣神

通過站樁,養成一種如虎撲食、高度戒備、如臨大敵、一觸即發的精神氣勢。

認識誤區

一些宣傳的誤導,過分誇大了站樁的功用,使不少習武者将樁功奉為神明,功夫不到家,肯定是樁沒站好,站樁站得好了,到時必能固身崩彈,信手放人,這是一個誤區。

站樁是武術訓練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一個重要内容,但絕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其它訓練,它隻是解決了搏擊所需的一部分要求。就是大成拳這樣對樁功十分重視的拳種,也還要經過走步、推手、發力等專項訓練才能用于實戰。如果隻是一味地站樁,不進行專門的發力練習,不進行實戰的磨練,就想在打鬥中克敵制勝,是自欺欺人。

注意事項

堅持時間

站樁時間一般有個20—30分鐘也就夠了,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增加一些練功時間,但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

站對掙樁

站對争樁時,可以讓同伴從各個角度推壓練習者的間架、前膝進行檢驗,如果間架很整很強韌并且極具彈性,一受力之下立即複位、彈回,一般就為正确。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頂着,就是錯誤的。

左右互式

左右式不可偏廢,均要練習,可以一段時間站左式,一段時間再站右式。

三步功法

三步功法不可更改程序,應逐步體認,并且亦不可偏廢哪一步,各有各的功用,均要顧及,可以站兩天三線就位,站兩天對争樁,再站兩天貫通樁,交替練習。

上一篇:民居

下一篇:七大方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