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魚

石首魚

中藥材
石首魚,中藥名。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或小黃魚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肉。大黃魚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小黃魚分布于渤海、黃海和東海。具有益氣健脾,補腎,明目,止痢之功效。用于病後、産後體虛,乳汁不足,腎虛腰痛,水腫,視物昏花,頭痛,胃痛,瀉痢。[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石首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鲈形目 亞目:鲈亞目 科:石首魚科 分布區域:分布暖海或熱帶沿海,少數生活于溫帶或淡水水域。

功能

益氣健脾,補腎,明目,止痢。

主治

用于病後、産後體虛,乳汁不足,腎虛腰痛,水腫,視物昏花,頭痛,胃痛,瀉痢。

【性味歸經】

甘,平。①崔禹錫《食經》:"味甘,溫,無毒。"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入脾、胃二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少陰經。"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炖食,100-250g。

【用藥忌宜】

①《本草彙言》:"動風發氣,起痰助毒。"②《随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瘡助熱。"

【别 名】

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鱢(《醫心方》)、江魚(《浙志》)、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林纂要》)①大黃魚,又名:大黃花魚。②小黃魚,又名:小黃花魚、花魚、古魚、大眼

【藥用部位】

以上兩種動物的幹制品(石首魚鲞)、頭骨中的耳石(魚腦石)、鳔(魚鳔)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

①大黃魚分布我國東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島最多,黃海很少見。②小黃魚分布我國黃海、渤海。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秋、冬采收。

【拉丁名】

①大黃魚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②小黃魚 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考 證】

食性本草。

中藥化學成分

每100克大、小黃魚分别含:水分81,79克;蛋白質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鈣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鐵0.9,1.2毫克;硫胺素0.01,0.01毫克;核黃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0.9毫克。每1公斤鮮石首魚含碘120微克。

營養價值

淡水石首魚的含肉率平均為65.95%,魚肉水分含量為80.45%,幹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16.10%,脂肪為0.507%,粗灰份為1.14%。幹物質中氨基酸總量為76.93%,其中必須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40.79%;4種鮮味氨基酸總量為34.80%。

上一篇:新會陳皮

下一篇:無軸螺旋輸送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