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碧村

石碧村

福建甯化縣下轄村
石碧村又稱石壁村,在福建甯化縣城西。唐初稱玉屏,唐中葉改為石璧,五代改“璧”為“壁”,其後又諧音成石碧。石壁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這裡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曆史上客家人大遷徙中,大多數南遷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後再陸續向外遷移。最多時,這裡居住過100多個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中轉站”和“客家祖地”。
  • 中文名:石碧村
  • 外文名:
  • 别名: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三明市甯化縣石壁鎮石碧村
  • 地理位置:
  • 面積:
  • 下轄地區:
  • 政府駐地:
  • 電話區号:0598
  • 郵政區碼:365000
  • 氣候條件: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閩G
  • 地區生産總值:

簡介

甯化縣石壁鎮石碧村是個古老的村落,至今保留着客家古樸的民風。村内商鋪林立,小洋樓間點綴着不少古建築,既現代又古樸。走在寬闊的村道上,村民會熱情地邀請客人進家裡坐坐,品擂茶、喝水酒。

n

尋明清古建築,甯化是世界億萬客家人的總祖地,石壁被稱為客家祖地。從東晉開始,大批中原漢人舉家南遷至石壁一帶。到南宋末年,石碧村等地遷入的姓氏超過63個,人口11萬。他們以石碧村等地為中轉站,向閩南、粵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遷徙,甚至漂洋過海,輾轉台灣及南洋。

n客家公祠坐落于石碧村土樓山上,内供奉着161姓先祖神位,已經成為客家世界總家廟。24年來,客家公祠每年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吸引3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餘萬客家宗親前來尋根谒祖。2013年10月,國台辦在甯化石壁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n石碧村屬千年古村,北宋宰相詹學傳南逃途中曾在此設館辦學。村中至今保存大量傳統建築和古迹,包括張氏上祠、下祠、維潘橋、德潤亭、客海寺等。德潤亭為磚木結構的歇腳涼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門楣上寫着“玉屏德潤”,總寬25米,深7米,亭四面為青磚空鬥牆,中有五榀梁架,單檐硬山頂,兩面坡,亭中鵝卵石鋪地面,東西兩側隔開一頂拱門。維潘橋緊挨德潤亭,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屬單孔石廊橋,橋長13.16米,寬5.11米,“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後根據原貌重建。2013年,維潘橋、德潤亭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n張氏上祠又稱張氏家廟,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71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上祠占地700平方米,由前大埕、池塘、石旗杆、門樓、門廳、正堂等組成。大門八字開,重檐歇山頂。正堂為穿鬥擡梁式混合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五柱。上祠現已成為研究客家宗祠文化、姓氏淵源和建築工藝的重要場所,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上祠2008年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久失修,祠堂主體受損嚴重。2015年,省文物局下撥70萬元專項資金,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

n張氏下祠又稱茂甫公祠、張氏家廟,始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年),建築面積780多平方米,主體為硬山頂磚木結構,由圍牆、正堂、天井、回廊、七列鬥拱山門牌樓及大堂兩側廂房組成,後因戰亂被流寇焚毀,經多次重修,原貌仍舊,古韻猶存。1933年,張氏下祠成為紅軍獨立第7師戰地醫院,曾有百餘名傷病員在此救治。2011年,該祠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n客海寺,原名玉泉寺,始建于南宋初年,明末毀于火災。1995年10月,寺院重建,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易名為“客海禅寺”。

n歲月悠悠,古道滄桑。踏進石碧村口,腳下是曆經千年的古驿道,伴随山澗淙淙的溪流,向着深山叢林綿延而去,隐約可見幾許滄桑。

文明村鎮

石碧村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距縣城22公裡,現有626戶2685人,90%以上姓張,其中黨員72人。為營造文明村風,村内老黨員、老幹部自發成立文明鄉風勸導隊,對不孝敬父母、比闊鬥富、大操大辦、亂建墳墓和“黃賭毒”等現象進行監督與勸導。依托村部、主街道、祠堂等宣傳陣地,村兩委積極發揮村級銅管樂隊、軍鼓隊、腰鼓歌舞隊等的宣傳作用,通過發放宣傳單、現場有獎知識問答等多種宣傳形式,提升村民的思想素養。2011年12月,石碧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号。

n石碧村充分發揮祠堂理事會的作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大力弘揚優秀傳統客家習俗,增強村民的公德心和凝聚力。村部設有藏書3000餘冊的圖書閱覽室,定時開放,免費供村民借閱,并不斷完善村級教育基礎設施和衛生設施。

n近年來,石碧村立足村情,積極開展以“婚育新風進客家”為主題的移風易俗活動,把婚育新風進客家融入客家宗祠文化活動中。祠堂理事會規定:凡是本氏女子也應上族譜,上墓碑,女子也有繼承權,可以參加祠堂等場合議事,進一步倡導男女平等、女兒也是傳後人的新風尚,并在村裡的祠堂内設立女能人榜,與曆代功勳榜同堂并立。祠堂理事會積極募集資金,每年表彰一批升入重點大學的當地學生。

經濟發展

石碧村是甯化最早創建的蘇區之一,現有在冊烈士90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被譽為“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2012年9月被三明市命名為“中央紅軍村”。2001年10月,石碧村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碑。2011年,甯化紅軍醫院紀念園落戶石碧村,成為三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勵着一代代客家兒女奮勇向前。

n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蘇區精神。石碧村立足邊貿優勢,積極發展商貿、餐飲、住宿等第三産業,客家祖地遊、生态休閑遊的開發步伐也進一步加快。石碧村以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為契機,加強與海外宗親的聯系,吸引海外客家人來石碧村投資興業,發展公益事業,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今,馬來西亞何華英為石碧村捐建客家醫院,愛國華僑胡文虎為石碧村捐建崇正學校(客家學校)。

n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近年來,在穩定煙、糧等傳統産業的基礎上,石碧村不斷完善農業産業結構,通過土地流轉,建起“翠碧一号”優質烤煙基地1000畝,讓種煙大戶接手經營。2011年,200畝土地成功流轉,建起一座現代葡萄觀光采摘園基地,讓2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願望。2013年,石壁現代農業合作社建成,現有36戶社員通過土地入股或土地使用權出租的方式,從中直接受益。

n如今的石碧村,一躍成為全省村級建設達标示範村和小城鎮建設試點村,成為閩贛邊貿的重要集市,先後被授予“福建省生态村”“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村鎮”等榮譽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