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腳苦蒿

矮腳苦蒿

桔梗目、菊科、假蓬屬植物
矮腳苦蒿,别名: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金龍膽草、金蒿枝、劉寄奴、細苦蒿、毛苦蒿、油蒿、龍膽草。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血的功效。主治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口腔炎,腎炎,黃疸型肝炎,眼結膜炎,中耳炎,瘡瘍,牙痛,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1]
    中文名:矮腳苦蒿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桔梗目 亞目: 科:菊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假蓬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熊膽草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甘肅、雲南、四川、貴州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概述

苦蒿:一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全體密被柔毛。直根長柱形,黃褐色,其上有纖細須根。莖直立,圓柱形,密被柔毛,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長圓形,長4~6厘米,寬2.5~3厘米,羽狀深裂,裂片寬3~4毫米,兩面密被柔毛。頭狀花序徑約6毫米,排成圓錐花序,花黃色,外圍的花雌性,絲狀,内面的花兩性,管狀,瘦果極小,有1列冠毛。花期夏季。

藥品簡述

功能:清熱解毒;瀉火止血。

主治: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口腔炎;腎炎;黃疸型肝炎;眼結晶膜炎;中耳炎;瘡瘍;牙痛;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6-9g;或搗汁。外用:适量,冷開水浸泡,内服。

生态環境:生于山野草坡、路旁幹燥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菊科假蓬屬植物小苦蒿ConyzabliniiLevl.,以全草入藥。

采收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皂甙、酚性物質、酸性物質及微量的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

1、祛痰作用:小鼠口服煎劑、水浸膏、酵浸膏及分離出的皂甙粗品均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麻醉兔服水浸膏後對氣管纖毛運送粘液速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皂甙粗品也有同樣作用,但較慢、稍弱。

2、平喘作用:豚鼠應用煎劑及粗提物(煎劑濃縮加乙醇除去沉澱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在離體豚鼠氣管試驗中,粗提物、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氣管平滑肌收縮作用,水浸膏的作用較醇浸膏強。粗提物對乙酚膽堿或氯化鋇引起的離體兔腸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水煎劑對小鼠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3、抑菌作用:體外試驗煎劑對呼吸道常見緻病菌有些抑制作用。

藥(毒)理學

小鼠口服煎劑、水浸膏及醇浸膏之毒性均很小。兔每日灌服水浸膏或醇浸膏3g/kg或5g/kg,連續30天,對其活動、食欲、排洩、體重均無明顯變化,處死後解剖,亦未發現重要變化。

臨床運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将金龍膽草除去老莖及根部,碾粉,水泛為丸,上滑石衣。每次lg,日服3次,飯後服。治療565例,近控109例(19.3%),顯效187例(33.1%),好轉207例(36.6%),無效62例(10.9%)。 

2、副作用:發生率占24.4%。表現為腹脹,惡心,嘔吐,腹瀉,口幹,頭昏等。一般發生夜服藥後1-2天内,程度輕微,可自行消失,不妨礙繼續服藥。此藥味極苦,應在飯後服。病人在服藥後普遍反應食欲增加,睡眠、精神均轉好。 

3、抑菌作用:較明顯的消炎、祛痰、平喘及止咳作用。實驗證明金龍膽草煎液對甲型鍊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鍊球菌、肺炎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7種細菌均有抑菌作用。

選方

1、治中耳炎:苦蒿鮮枝葉汁,加青魚膽滴耳内。(性味以下出《雲南中草藥選》)

2、治外傷出血:矮腳苦蒿三錢,烏賊骨二錢,見血飛二錢。共研末外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150cm,直徑2-6mm,表面橘黃色或黃綠色,有縱棱槽,其上有衆多的色長柔毛,長3-4mm;質較堅脆,易折斷。單葉互生,黃綠色,兩面均有衆多的白色長柔毛,皺縮扭曲,易破碎,展平後,下部葉具柄,上部葉幾無柄,葉片羽狀深裂至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或淺裂。頭關花序直徑不足1cm,集于頂端呈圓錐狀;花黃白色;成熟果實極易脫落飛揚,瘦果淺黃色,扁色,長約1mm,有冠毛1列,長5-6mm。氣微,味極苦。

顯微鑒别

葉及莖表皮的表面觀:有較多的腺毛和非腺毛,腺毛頭部2-8個細胞,柄部4-10個細胞,排列成1-2列,長130-360μm,基部直徑30-70μm,上部略細,腺頭直徑與基部略相等,有的可見油滴:非腺毛由4-13個細腺組成,基部直徑約100μm,下部數個細胞略成方形、長方形,中部和上部細胞漸長變細,頂端尖,多已折斷,完整者可達4000μm,細胞相接處略膨大似竹節狀,有的細胞中有直徑4-15μm的草酸鈣簇晶。莖表皮細胞呈長方形,類方形,具角質紋理;葉表皮細胞波狀,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

理化鑒别

取本品粗粉2g,加水40ml,置水浴中浸10min,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

1、取濾液10ml,置水浴上蒸幹,殘渣加适量乙醇,攪拌,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冰醋酸0.5ml,待溶解後,移置試管中,加醋酐0.5ml,混勻,沿管壁加硫酸1-2滴,即顯紅色,迅即變為紫紅色。(檢查三匝皂甙)

2、取濾液10ml,置帶塞試管中,振搖1min,産生持續性泡沫,15min内不消失。)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征

直根圓柱形,黃褐色,主根根頸短而粗壯,側根發育旺盛。人工栽培的矮腳苦蒿根系遍布于耕作層,長達60cm以上。莖直立,圓柱形,上部多分枝。人工栽培的矮腳苦蒿經過“摘頂”後,株形呈現多枝的叢狀。莖的顔色随木質化進程,由綠色轉變為褐色。單葉互生,葉片為長圓形,長6~14cm,寬3~7cm。幼苗期葉片小,全緣,成長後葉片出現4~5對缺刻,深達葉主脈邊緣,呈羽裂狀。葉片的兩面都密被白色柔毛。

花為頭狀花序,花徑約6~10mm,在主莖和側莖的先端排列成圓錐形;初花期為黃色,花後期冠毛伸出,呈白色絮狀;花序的外層為雌性絲狀,中部為雌雄兩性管狀。果實為瘦果,極小,每個頭狀花序上有160~650粒果實,果實為黃褐色,紡錘形,側扁,長約0.7mm,寬約0.3mm,果的頂端有一束冠毛,冠毛長度約為果實的7~10倍。瘦果無果肉,果實就是種子。

田間管理

矮腳苦蒿從野生改家種的技術難點在于小苗的培育。7,8月份播種,種子極小,幼苗小而嬌嫩,生長緩慢,在小苗期間,烈日、暴雨、風砂、雜草、小蟲子以及土壤含水量不當,都可導緻苗株死亡,這一時期需要極為精細的管理。成苗後10,11月份移栽,此時植株已經長大,抵抗力增強,田間管理可以粗放一些。

病蟲害防治

立枯病是矮腳苦蒿栽培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各個生長階段均可發生,主要危害主莖、側根基部或地下根部,病斑繞莖一周後,莖葉幹枯。防治中提倡與小麥輪作,避免與豆科、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蔬菜輪作,發病時可噴射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倍液或綠亨二号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防治,隔7d1次,連續防治2~3次。蟲害主要有大豆螟,其幼蟲咬食金龍膽草葉片,一年四季都有發生。防治方法,可在田間架設黑光燈誘殺;或用綠浪1000~1500倍液、敵百蟲600~800倍液、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噴射殺滅。

采種與收割

矮腳苦蒿花期是從植株頂端的花序開始,自上而下開花,花後在花序上伸出冠毛,形成一團白色的絮狀物,種子成熟後即脫離花序,随風傳播。絮狀物剛伸出時,正是采種時期,應分期分批一朵朵地用手指掰下冠毛團,種子就在冠毛下面,裝入紙袋,在庭院内通風向陽處晾曬。每公斤帶冠毛的種子約有800~1000萬粒。

待有1/3至1/2的花開放時,選擇晴天上午,割取地上部分的全草,除去雜草和莖基部的泥土,平鋪于地裡晾曬1d,捆成小把,每把重量約為0.5kg,繼續晾曬或挂于晾棚内風幹。貯藏于幹燥通風處,等待交售藥廠。

在晾曬過程中,盡量減少枝葉的損耗,不能受潮和黴變。

上一篇:山本

下一篇:萬花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