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漢語成語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拼音:zhī jǐ zhī bǐ,bǎi zhàn bù dài),意思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失敗。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戰都有危險。語出《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中文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外文名: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作品出處:《孫子·謀攻篇》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者:孫子
  • 文學體裁:文言文

基本

【讀 音】 殆:dài

【釋 義】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

【出 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出自兵家:《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争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都有危險。

出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謀攻篇》

釋義

譯文

在軍事紛争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隻有每戰都有危險。

《孫子·謀攻篇》的大意是透徹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就是戰鬥百次,軍隊也不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充沛。一支軍隊不怕失敗,怕的是喪失戰鬥力。一支軍隊很難不失敗,難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起,繼續戰鬥。如果一個将領認為自己完全掌握了敵情我情,就認為完事大吉,不再為失敗考慮,可能失敗就在眼前,而且一敗塗地,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注解

1 衆寡,指兵力多少。

2 同欲,意願一緻,指齊心協力。

3 虞:有準備。

4 能:有才能。 禦,原意為駕禦,這裡指牽制、制約。

5 殆:危險、失敗。

6 識:懂。

7 欲:心。

8 禦:控制、幹預。

古語智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始終貫穿于《孫子兵法》之中。何謂“知己”,知勝有五,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何謂“知彼”,知彼即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采取不同的應戰方案。所謂“知己知彼”即為了“運籌于帷幄之中”,以“決勝于千裡之外”。

政治鬥争中,進行的雙方必定都各有優缺點。要赢得競争對手,特别是集中争取選票的過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也在任何一個時候是可表現。對于對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點,以進行目的性的攻擊,或者制造機會讓對手出錯,以此戰勝。

商業競争激烈,企業之間競争講究對實際情況進行詳細、準确、全面、深入的了解,以進行周密嚴謹的分析,做出切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戰略和應對措施,以獲得競争的勝利。企業活動中,市場需要進行商業調查報告,對消費者進行競争雙方産品使用情況的調查,對企業自身環境先知,對競争對手産品的詳細信息先知,那麼就可以進行嚴密的“廟算”,戰略也便會取得成功。

故事智慧

泾陽之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了孫武對戰争中敵我勢力的認識。古往今來,曆代軍事學家都在運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經過時間的證明它不管是對戰争、商業活動,甚至政治活動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戰争中這一規則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唐朝開國之初,政局未穩,邊境時常受到東突分子的幹擾,面對這種狀況唐高祖李淵一時無計可施,隻好決定将京都遷移出長安。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一名骁勇善戰的年輕将軍,對于父皇的決定堅決反對,認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區區幾個東突分子鬧事就要搞得遷都,國威何在。于是帶領軍隊到泾陽與東突厥展開戰鬥。

雙方實力懸殊,東突厥有兵20多萬,而李世民所帶軍隊不過幾百。但是令東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驚訝的是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僅僅帶着100騎兵就直奔陣前和颉利、突利二可汗,說:"我們已與你們可汗結盟,今日為何違約來犯鳚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請可汗與我李世民一人來決戰。如果派兵攻打,我這百名士兵将拼死迎戰,決不後退。"李世民如此的陣勢,加上他深情鎮定威嚴,使得颉利、突利二可汗認為大唐肯定設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進攻。李世民見狀又說:"你以前與我們有盟,今日出兵襲擾,為何不守信用鳚"這一反問使得颉利、突利二可汗啞口無言,李世民的種種膽大的行為不得不使颉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結,将軍情洩露出去了。鑒于這種狀況,隻好退兵,待時機成熟再出戰。

李世民設計突擊突厥,使他們倉皇而逃。一時間,李世民的軍隊士氣高昂,大家都認為要乘勝追擊。李世民認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應該以修生養息為主,而不是一味好戰。于是 ,李世民與颉利會盟,并贈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将欲取之,必固與之"。從此大唐邊境和諧安定。李世民曉知颉利的心态,據此采用一系列離間戰術,然後采取突擊獲勝。真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深刻應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