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頭蝮

矛頭蝮

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有毒蛇屬
矛頭蝮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矛頭蝮毒素有可能導緻的征狀包括:傷口即時劇痛、暈眩、惡心、嘔吐、冒汗、頭痛、傷口周邊廣泛範圍腫脹、嚴重出血、發疱、肌肉組織壞死、頭部孔竅滲血、出現瘀血、斑瘡、血壓急降、心跳加快、因血纖維蛋白原或血小闆過低引緻凝血異常、咯血、黑糞症、流鼻血、血尿、顱内出血、因低血壓引緻的并發性腎衰竭,與及大腦皮質壞死等。
    中文名: 拉丁學名:Bothrops Atrox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爬行綱Reptilia 亞綱: 目:有鱗目Squamata 亞目:蛇亞目Ophidioidei 科: 亞科:蝮蛇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南美洲北部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矛頭蝮 别稱:Common Lancehead

簡介

矛頭蝮屬(學名:Bothrops),又稱槍蝰、矛頭蛇、黃腭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其學名Bothrops源自希臘語Bothros及ops,意指洞及眼睛(或臉頰),象征矛頭蝮鼻孔附近的的頰窩(熱能感測器官)。頭部狹小,呈三角形,因此俗稱矛頭(Lancehead)。矛頭蝮在美洲導緻許多宗人類遭其咬傷緻死的事件,其為禍情況比其它毒蛇更嚴重。目前共有32個物種已被确認。

型态特征

矛頭蝮屬下種類繁多,體型大小不一。小者不會超過50至70公分長,大者則可達200公分以上的長度。大部分矛頭蝮都有明顯的眼角窩,而且鼻端都向上翹起。矛頭蝮的額冠鱗片排列形式十分多變,眶上鱗約有3至14片,上唇鱗約有7至9片,下唇鱗則有9至11片。身體上有21至29片背鱗,腹鱗約有139至240片,排列成對的尾下鱗則有30至86片。

生态習性

矛頭蝮多于夜間活動,不過也有一些分布于較高海拔的矛頭蝮會于日間活動,在陰天或雨天的時候也有機會在日間出沒。矛頭蝮是陸行性蛇類,然而它們亦兼具攀爬能力,尤其是海島矛頭蝮(B.insularis)更屬于樹栖型的蛇類。

毒性

相對其它各種毒蛇,矛頭蝮屬下的蛇是美洲地區大部分人類遭蛇咬傷導緻死亡事件的元兇,當中最兇悍的是三色矛頭蝮(B.asper)、矛頭蝮(B.atrox)及巴西矛頭蝮(B.jararaca)。如果被矛頭蝮所咬而未能即時接受适當治療的話,其毒素的緻命率高達7%;如果有接受治療的話,緻命風險則可減低0.3至0.5%。矛頭蝮毒素有可能導緻的征狀包括:傷口即時劇痛、暈眩、惡心、嘔吐、冒汗、頭痛、傷口周邊廣泛範圍腫脹、嚴重出血、發疱、肌肉組織壞死、頭部孔竅滲血、出現瘀血、斑瘡、血壓急降、心跳加快、因血纖維蛋白原或血小闆過低引緻凝血異常、咯血、黑糞症、流鼻血、血尿、顱内出血、因低血壓引緻的并發性腎衰竭,與及大腦皮質壞死等。另外,被咬傷口附近的皮膚會出現褪色現象,身體及手腳亦可能會出現各種紅疹。普遍而言,中毒者多數因血壓急降引緻血流量減少、腎功能衰竭及顱内出血等症狀導緻死亡。

原矛頭蝮為管牙類毒蛇,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對人緻死量48毫克(幹重)。萬分之一毫升(稀釋)蛇毒注射于10克體重的小白鼠,2小時内即死亡;若用5000分之一濃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時内死亡,直接死因為呼吸麻痹。

上一篇:烏拉草

下一篇:蠶寶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