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

漢語漢字
盜,漢語一級字,讀作dào,最早見于甲骨文。盜的本義是過河越界,劫物掠貨。但本義已消失。後來擴大引申為行竊,偷竊。再由行竊,偷竊引申為行竊者,偷竊者。[1]
  • 中文名:盜
  • 拼音:dào
  • 部首:皿
  • 五筆:uqwl
  • 倉颉:iobt
  • 鄭碼:tdrl
  • 筆順:41353425221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二十号
  • 注音:ㄉㄠˋ
  • 部外筆畫:6
  • 總筆畫:11
  • 統一碼:基本區U 76D7
  • 字形分析:上下結構
  • 四角碼:37102

字源演變

盜,甲骨文“圖A”=“圖B”(次,貪欲)+“圖C”(舟,過河越界),表示因貪越界劫掠。造字本義:動詞,出于貪欲,過河越界,劫物掠貨。篆文“圖D”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圖C”寫成“皿”“圖E”。隸書“圖F”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圖G”簡寫成“兩點水”“圖H”;将篆文字形中的“圖I”寫成“圖J”;将篆文字形中的“圖E”寫成“圖K”。  

會意字。 《說文》:“盜,私利物也。從㳄,㳄欲皿者。”盜字在西周文獻、春秋至戰國文獻中基本用法為偷竊别人财物之義。盜字見于甲骨文,從㳄從舟。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㳄盜》:“盜字從皿㳄聲,古讀㳄如誕,二字雙聲,已詳前文。《老子》五十三章的‘是謂盜誇’,盜誇即誕誇。石鼓文的字從竹從盜(盜),字從,與《說文》籀文合。《說文》訓㳄字為‘慕欲口液’。甲骨文㳄者,有的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故後世形容人之貪饕,以垂涎為言。甲骨文盜字隻一見,與㳄同用。口液為㳄之本,引申之則為水流泛濫無方,水流泛濫無方又與後世盜竊之義相因。”秦文字多從㳄從皿,㳄字之本義為口液外流,皿是食器,會貪欲盜竊之意。義由此而再進一步引申。後世《說文》學家以見于《說文》的盜字為正體,以不見于《說文》的盜字為晚出俗體。實際是聲符㳄在甲骨文中從三點水、兩點水共存,用法無别。甲骨文盜字正從兩點水,一直到漢碑也是如此寫法。可見盜字非晚出的俗體。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ào

動詞

偷竊;劫掠。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史記·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

盜竊

引申為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

《莊子·胠箧》:“(田成子)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後漢書·黃瓊傳》:“處士純盜虛聲。”

宋司馬光《論夏令公谥第二狀》:“若有不令之臣,生則盜其祿位,死則盜其榮名。”

《明史·崔景榮傳》:“魏忠賢盜國柄。”

盜賣

侵犯。

《史記·酷吏列傳》:“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虜入盜乎?”

私通。

《漢書·陳平傳》:“聞平居家時盜其嫂。”

顔師古注:“盜,猶私也。”

《新唐書·劉武周傳》:“久之,盜仁恭侍兒。”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韋公子》:“盜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問。”

逃避。

篡奪。

《新唐書·祖君彥傳》:“(王世充)已自欲盜隋。”

竊據。

宋洪邁《容齋随筆·地險》:“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

宋陸遊《出塞》詩之四:“小醜盜中原,異事古未有。”

形容詞

私下;暗中;非法。

史記·佞幸列傳》:“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六:“夜,伺其寝後,盜照視之。”

唐李翺《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前節度使殁,掌印吏盜授人職百數。”

名詞

偷竊或搶劫财物的人。

《論語·陽貨》:“色厲而内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淮南子·人間訓》:“秦牛缺徑于山中而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三:“蔡裔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兒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盜俱隕。”

清袁枚《贈編修蔣公适園傳》:“遇盜許昌,兩騎截路中,五人行劫。”

強盜

讒佞的人。

《詩·小雅·巧言》:“君子信盜,亂是用暴。”

鄭玄箋:“盜,謂小人也。”

孔穎達疏:“盜竊者必小人,讒者亦小人,因以盜名之。”

漢王符《潛夫論·忠貴》:“息夫、董賢,主以為忠,天以為盜。”

盜賊

指欺世惑衆的人。

宋蘇洵《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弈、婢妾靓麗,足以蕩惑裡巷之小人;其官爵、貨力足以搖動府縣;其矯詐脩飾言語,足以欺罔君子:是州裡之大盜也。”

對反叛者的貶稱。

《後漢書·光武帝紀贊》:“炎正中微,大盜移國。”

李賢注:“大盜,謂王莽篡位也。”

《舊唐書·代宗紀論》:“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人不聊生。”三盜,指安祿山、史思明、仆固懷恩。

《宋史·徽宗紀四》:“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

清湯右曾《澄海樓》詩:“大盜移國明社墟,澒洞煙塵昏六幕。”

大盜

指外來入侵者。

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危事》:“臣愚不習邊事,竊謂甘州宜便加兵,内得營農,外得防盜。”

殺人者;刺客。

《尉缭子·武議》:“殺人之父兄,盜也。”

《舊唐書·代宗紀》:“丁卯夜,盜殺李輔國于其第,竊首而去。”

宋洪邁《容齋五筆·白居易出位》:“去年六月,盜殺右丞相于通衢中。”

元姚燧《唐州知州楊君墓志銘》:“自盜殺阿合馬後,桑葛使總制院。”

清趙翼《陔餘叢考·竊人著述》:“宋之問從劉希夷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不得,遂使人以計殺之,則竊書賊而并為盜矣。”

淺色或雜色。

清方以智《通雅·衣服》:“凡言竊、言盜,皆借色、淺色、間色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盜,私利物也。從㳄,㳄欲皿者。  

康熙字典

《唐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

《說文》:私利物也。《易·說卦》:坎為盜。疏: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左傳·文十八年》:竊賄為盜,盜器為奸。《周禮·秋官》:司隸帥其民而搏盜賊。《詩·小雅》:君子信盜,亂是用暴。傳:盜,逃也。《風俗通》:言其晝伏夜奔,逃避人也。

又《正字通》:凡隂私自利者皆謂之盜。《谷梁傳·哀四年》: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又泉名。《後漢·郡國志》:徐州有盜泉。《說苑》水名盜泉,孔子不飲,醜其名也。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客星東南,曰盜星,主大盜。

又千裡馬名。《穆天子傳》:右服盜骊。《爾雅·釋畜》疏:駿馬小頸,名曰盜骊。

又草名。《爾雅·釋草》疏:蕧一名盜庚。

《六書正譌》:㳄,卽涎字,欲也。欲、皿為盜,會意。從㳄,俗從次,誤。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字頭(重定向至“盜”)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聲符

韻部

拟音

聲調

上古音系

daːws

廣韻

徒到

蒙古字韻

daw

去聲

中原音韻

蕭豪開一

蕭豪

去聲

洪武正韻牋

杜到

十三效

去聲

分韻撮要

第十二孤古故

陽去

方言音韻

◎ 贛語:hau5 tau5

◎ 客家話:[陸豐腔] to6 [梅縣腔] tau5

◎ 粵語:dou6

◎ 潮州話:dau6  

上一篇:竹枝詞二首

下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