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鹡鸰

白鹡鸰

鹡鸰科鳥類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一種小型鹡鸰,屬于鹡鸰科。喜濱水活動,多在河溪邊、湖沼、水渠等處,在離水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邊等處也可見到。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1]體長16.5~19cm,并非直線飛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飛行,行走的尾巴會不斷上下擺動。以昆蟲及種子為食。體羽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築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産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是拉脫維亞的國鳥。
    中文名:白鹡鸰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 科:鹡鸰科 亞科: 族: 屬:鹡鸰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白顫兒、白面鳥、白頰鹡鸰、眼紋鹡鸰 分布:歐亞大陸和非洲,從冰島、英倫三島、北歐,往南到西班牙、地中海、摩洛哥、北非,往東經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波斯灣、高加索、阿拉伯、中東、中亞、西南亞、西伯利亞,一直到太平洋沿岸、朝鮮和日本。

簡介

中文名:白鹡鸰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屬

是否藥用動物:是

是否經濟動物:是

用途:嗜食害蟲,白鹡鸰是很有益的鳥類。全體可入藥,有補益脾腎、利水消腫的功效。

遷徙:在我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和台灣等南部沿海省區和海島越冬,為冬候鳥和留鳥。遷徙開始時間随亞種而不同,通常最早在3月末4月初即有到達東北繁殖地的,多數在4月初至4月中旬遷來北方。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庫、水塘等水域岸邊,也栖息于農田、濕草原、沼澤等濕地,有時還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點和公園。

外形特征

體長約20厘米。體羽上體灰色,下體白,兩翼及尾黑白相間。冬季頭後、頸背及胸具黑色斑紋但不如繁殖期擴展。黑色的多少随亞種而異。

分布于非洲、歐洲及亞洲。繁殖于東亞的鳥南遷至東南亞及菲律賓越冬。亞種personata繁殖于中國西北;baicalensis繁殖于中國極北部及東北;dukhunensis遷徙時有記錄于中國西北;ocularis越冬于中國南方包括海南島及台灣。

常見于中等海拔區,高可至海拔1500米。停栖時,尾常上下不停地擺動,有時還邊走邊叫,顯得悠然自得。食物幾乎全是昆蟲,以雙翅目、鞘翅目為主,有甲蟲、米蟓、蠅類、蝗蟲、粘毛蟲等。在我國分布較廣,也是昆山的常見鳥類,城鎮、鄉間、園林都有它們的蹤迹。鳥類中它歸屬于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屬。體型比麻雀稍大,通體黑白相間。白鹡鸰在我國有6個亞種,各亞種間羽毛黑色部分的多少和分布的部位有所不同。

白鹡鸰在依水較近的洞穴、岩縫、牆壁裡和茅屋脊下營巢,巢為淺杯形,外邊用枯草莖、枯葉和較粗的樹根做成,裡邊有較細的根、枝,襯墊着獸毛。巢的外徑為13×17厘米,内徑7×8厘米,巢深3.5~5厘米。每窩産卵4~5枚,大小約為20.7×15.4毫米。卵殼灰白色,滿布着淡紫灰、黃褐、黑褐色的斑紋。受驚擾時飛行驟降并發出示警叫聲。

分布

國内分布:白鹡鸰在我國分布很廣,幾遍布于全國各地。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東南沿海各省以及台灣和海南島越冬。

國外分布: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

旅鳥:澳大利亞,汶萊,布隆迪,加拿大,科摩羅,加蓬,北馬裡亞納群島,帕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塞舌爾,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不确定起源:關島,盧旺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形态描述

額頭頂前部和臉白色,頭頂後部、枕和後頸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飛羽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色或黑色,中覆羽、大覆羽白色或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色翅斑。尾長而窄,尾羽黑色,最外兩對尾羽主要為白色。颏、喉白色或黑色,胸黑色,其餘下體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跗蹠黑色。

食性

白鹡鸰主要以昆蟲為食,主要為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如象甲、蛴螬、叩頭甲、米象、毛蟲、蝗蟲、蟬、螽斯、金龜子、螞蟻、蜂類、步行蟲、蛾、蠅、蚜蟲、蛆、蛹和昆蟲幼蟲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植物種子、漿果等植物性食物。

生活習性

群居方式

常單獨成對或呈3~5隻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也見成10多隻至20餘隻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時也栖于小灌木或樹上,多在水邊或水域附近的草地、農田、荒坡或路邊活動,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動捕食。

體态

遇人則斜着起飛,邊飛邊鳴。鳴聲似‘jilin-jilin-’,聲音清脆響亮,飛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時也較長時間地站在一個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擺動。

白鹡鸰大部份時間在地面活動,較少上樹,行動時不象麻雀那樣并腳跳躍,而是以很快的頻率步行,長長的尾巴有上下擺動的習性;它往往成對活動,平時不常鳴叫,受驚飛起時發出輕柔的“唧唧”叫聲,飛行軌迹呈忽高忽低的波浪形,很容易識别。

繁殖

繁殖期

3~7月

産卵與育雛

巢築好後即開始産卵,每窩産卵通常為5~6枚,但也有每窩少至4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為19~22mm×14.5~16mm,重2~2.6g,灰白色、被淡褐色斑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進行,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12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14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白鹡鸰(11亞種)

1.白鹡鸰指名亞種

2.白鹡鸰西南亞種

3.白鹡鸰東北亞種

4.白鹡鸰西部亞種

5.白鹡鸰普通亞種

6.白鹡鸰黑背眼紋亞種

7.白鹡鸰灰背眼紋亞種

8.白鹡鸰伊朗亞種

9.白鹡鸰新疆亞種

10.白鹡鸰摩洛哥亞種

11.白鹡鸰英國亞種

保護

白鹡鸰在我國分布廣、數量豐富,是我國常見夏候鳥之一,又主要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意義較大,應注意保護。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别

白鹡鸰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白鹡鸰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上一篇:花花七

下一篇:鳳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