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

白鲟

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屬物種
白鲟英文名: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屬的1種,以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象鼻魚、琴魚、朝劍魚,古名鲔。
    中文名:白鲟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簡介

白鲟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為現存于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另一種為匙吻鲟,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

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屬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鲟鳇、琵琶魚,古時稱鲔。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1996)CR CITES(1997)附錄Ⅱ。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後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别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鲔口在颌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于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鳍上葉具有8個棱形鱗闆,向後延至尾鳍上葉。背鳍起點在腹鳍之後,均由不分支的鳍條組成。尾鳍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内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鲟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栖息于長江幹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栖息于幹流的深水河槽,善于遊泳,常遊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白鲟是否象中華鲟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遊的魚類。白鲟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鲟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

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鲟)萬斤象(白鲟)”的說法。白鲟的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産卵場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質多為岩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産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鲟分布于長江幹流的上下遊,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産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白鲟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髒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鲟相同。由于營養豐富,曆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鲥、槍(白鲟)、鮠和甲(中華鲟)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鲟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鲟相同。

匙吻鲟科魚類最早出現于白垩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别分布于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于第四紀冰期産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隻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鲟這一劫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将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着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鲟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物種屬性

界:動物

門:脊椎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鲟形目

科:匙吻鲟科

屬:白鲟屬

學名:白鲟Chinese paddlefish

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鲟鳇、琵琶魚,古時稱鲔。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形态特征

白鲟身體長,呈棱形,上下颌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呈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眼小,有細小須一對,位于吻的腹面。口裂大,弧形,具伸縮性,位于頭部腹面。頭每側有外鼻孔2個。賽蓋膜發達近三角形,向後延長達胸鳍中部背方,左右腮蓋膜在峽部相連,呈弧形,腮蓋前背方有噴水孔。體側線完整,歪型尾,上葉長、下葉短,上葉背面有棘狀鱗,體背和尾鳍均為暗灰色,腹部白色,體表光滑無鱗。

白鲟生長速度較快,尤其是第一年。1齡魚一般體長61-64.4厘米,體重480-850克。1990年9月在重慶捕獲的幼魚體長52.5-71.0厘米,體重440-950克。11齡魚體長244厘米,體重67.5千克。

生活習性

白鲟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栖息于長江幹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栖息于幹流的深水河槽,善于遊泳,常遊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白鲟是否象中華鲟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遊的魚類。白鲟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

白鲟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鲟)萬斤象(白鲟)”的說法。白鲟的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産卵場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質多為岩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産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鲟分布于長江幹流的上下遊,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産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白鲟生長在裡海和黑海,并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鲟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挂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鲟。已有報道的最大的白鲟,一條是于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裡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鲟,于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

由于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于40英寸以及大于72英寸的鲟魚必須放生。現在,“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鲟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鲟魚在上鈎後都會反複跳出水面,然後拼命掙紮着沖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物種價值

白鲟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髒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鲟相同。由于營養豐富,曆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鲥、槍(白鲟)、鮠和甲(中華鲟)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鲟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鲟相同。

繁殖習性

白鲟在每年的春季(3月-4月)在長江上遊一代産卵。原分布于海河至錢塘江江間的各大河流,以及黃渤海、東海等近海海域,現僅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江西長江九江段和鄱陽湖水域有分布。四川省宜賓縣柏溪鎮對岸約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産卵場。

白鲟性成熟年齡雌魚為7齡,雄魚為5齡。1983-1986年,在繁殖群體中捕獲雌魚13尾,年齡為7-15齡,體長179-281厘米,體重25-102千克;雄魚22尾,年齡為5-10齡,體長156-214厘米,體重12.6-47.5千克。成熟卵粒灰黑色。體長174厘米,體重31千克雌魚懷卵20萬粒。

古老物種

匙吻鲟科魚類最早出現于白垩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别分布于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于第四紀冰期産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

布的匙吻鲟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隻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鲟這一刼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将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着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鲟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左圖是遼西劉氏原白鲟(Protopsephurus liui).産於遼西淩源大王杖子鄉範家村二道梁山。軟骨魚類,屬鲟目,白鲟科體型略扁平,頭大三角形,嘴尖而長呈劍狀,其吻長.口大下位,能伸縮,口前具短須一對。眼小,體裸露,軟骨很少骨化,尾為三角形。背鳍在腹鳍之後,尾鳍正型,尾鳍上有棱狀鱗,體形一般較大。吻部向前逐漸變窄,前端呈鏟狀成鲟約1.2米。白鲟生活於白垩紀早期(距今1.22億年前122.2 -0.2Ma to 122.5 -0.3Ma,)的内陸湖泊。化石目前大多發現於遼西北票的義縣組火山沉積夾層。

現生白鲟(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又稱象魚,是一種古老的鲟魚類,屬鲟形目、匙吻鲟科,爲僅存的兩種匙吻鲟科魚類之一,生活于我國長江流域中上遊,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鲟頭部特長,占體長的1/3,小個體約占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須一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後緣尖。體表光滑無鱗。栖息於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鲟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态環境惡化,白鲟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目前白鲟瀕危狀況已不亞於大熊貓,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用不了幾年它可能永遠消失。

搶救事件

人類最近一次見到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白鲟是在2003年。在宜賓被誤捕到的白鲟,它個頭高大,長達3米,重160公斤。此後,白鲟再也沒有出現在人類的視野裡由于環境變化,已沒有白鲟生存的自然條件。

1、2002年12月12日,一漁民在長江南京段潛洲附近發現一條白鲟,中午1時45分,專家将這條白鲟打撈出水進行搶救。這條白鲟呈灰白色,長3.3米、重約130公斤。白鲟出水後,水産專家割開魚網,開始替白鲟清理和縫合傷口。中國水産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的鲟類研究權威危起偉教授說:白鲟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世界瀕危動物。這次發現的白鲟是中國50多年以來長江下遊發現的最大的一條。據介紹,此條白鲟傷勢嚴重,不但有外傷還有内傷。外傷除了五把魚鈎造成的傷勢外,下腭還有一條很長很深的劃痕,如果不及時救治,會危及白鲟的生命。另外,内傷也很嚴重,現在判斷為腹腔大量積水。這隻白鲟能否救活目前還不清楚。

2、2003年1月27日下午,經過專家3天3夜精心救治的“水中大熊貓”———野生白鲟在四川宜賓重回長江水中。這隻白鲟是1月24日上午,南溪縣一漁民在南溪縣福溪口長江江段誤捕的,為雌鲟,長約4米,體重150多公斤,年齡約30歲,肚中有待産的大量魚卵。其頭部和尾部有明顯的傷痕,渾身雪白的皮膚上有一些紅色斑塊,像是皮下淤血。白鲟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屬著名的珍稀魚類,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為我國所獨有。近年白鲟幾乎絕迹。據悉,白鲟重回長江之前,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在其身上安裝了電子追蹤儀,此後,專家們将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這隻白鲟的動向。

紀念郵票

中國于1994年3月18日發行的《鲟》郵票一套四枚,分别為白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達氏鲟(又名長江鲟)、中華鲟(又名王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鳇。它們分别屬于魚綱硬鱗總目的白鲟科和鲟科,均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惜動物,為長江、黑龍江、珠江等流域經濟價值極高的特産魚,肉及魚子醬在國際市場享有盛名,素有黑色黃金之稱。因鲟、鳇魚性成熟周期長,鲟魚需9~10年,鳇魚需11~18年,再生速度不抵捕撈速度,面臨滅絕的危險。進入八十年代中國逐漸建立了一些保護和研究機構。

上一篇:薩福克羊

下一篇:墨西哥蝾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