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鹀

白頭鹀

脊索動物門鹀科鳥類
白頭鹀(學名:Emberizaleucocephalos)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7厘米。頭頂黃褐雜以栗褐色羽幹紋,頭正中有一不很明顯的白色塊斑,眉紋土黃,耳羽土褐,胸部具顯著縱紋。[1]
    中文名:白頭鹀 拉丁學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 科:鹀科 亞科: 族: 屬:鹀屬 亞屬: 種:白頭鹀 亞種:2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白發巫

外形特征

白頭鹀具獨特的頭部圖紋和小型羽冠。雄鳥具白色的頂冠紋和緊貼其兩側的黑色側冠紋,耳羽中間白而環邊緣黑色,頭餘部及喉栗色而與白色的胸帶成對比。雌鳥色淡而不顯眼,甚似黃鹀的雌鳥。區别在嘴具雙色,體色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黃色,髭下紋較白。青海亞種額及側冠紋多黑色,且栗色圖紋深沉。雄性幼鳥:頭頂條紋濃着,喉部栗色,和胸部一樣具濃密的暗褐色條紋;餘部羽毛和雌鳥相似。

虹膜暗褐;嘴角褐色,下嘴較淡;上嘴中線褐色;腳粉褐色。

生活習性

白頭鹀在中國平原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冬季,如在北京城郊到處都可見到;在村旁、公園、河邊的白楊及柳樹上,稀疏的灌木上,籬笆上都見有。繁殖期在内蒙古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大興安嶺一帶很普遍,數量亦很多。見于丘陵及高山上。成家族群活動于草甸灌叢中。在新疆見于青山山麓海拔200m草叢中。

在冬季所見大都成群活動,少者10餘隻,多者達30餘隻。在山西省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每年10月上旬遷來,4月中旬遷出,栖息于低山至亞高山草甸帶。鳴聲似其他鹀類,為“chichi”聲。且多在起飛和隐伏時鳴叫。6月末至7月上旬繁殖期中,鳴啭最盛,多在樹上及電線上歌唱。

食物以植物性為主,且多是雜草種子,其中也包括一些谷、粟、燕麥等。也吃一些昆蟲,特别在夏天,以大量昆蟲喂雛,其中有鞘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也吃些蜘蛛等。

分布範圍

分布于阿富汗,中國,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叙利亞,土庫曼斯坦,美國。

旅鳥: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以色列,約旦,黎巴嫩,馬耳他,黑山,荷蘭,挪威,波蘭,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

繁殖方式

白頭鹀年産兩窩。巢築于地面,巢緣與地表平齊,置于菊科植物為主的草叢中,巢隐蔽很好,巢以幹草莖編成,内襯馬毛,編織堅實,外壁編人少量鮮草。每巢約産4枚卵。呈淡紫色,有的帶淡玫瑰色,上具灰色帶斑和灰褐色斑和小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約14天左右。

上一篇:黃豆樹

下一篇:海鲫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