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草

白花蛇草

茜草科耳草屬植物
白花蛇草,即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因其葉似蛇舌而得名,具有“圓梗、葉對坐,白花結單珠果實”的特征。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幹旱,怕澇。适宜在22~28℃的溫度範圍内種植,不耐寒,長江以南地區種植為宜。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佳[1]。
    中文名:白花蛇草 拉丁學名:H.diffusa Wall. 别名:白花蛇舌草、二葉葎、竹葉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茜草目 科:茜草科 亞科:金雞納亞科 族:耳草族 屬:耳草屬 種:白花蛇舌草 分布區域:尼泊爾、日本、中國

植物簡介

白花蛇草,又叫蛇舌草、二葉葎、竹葉菜、蛇利草。其成藥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腸、小腸經,苦寒清熱解毒,甘寒清利濕熱,對癰腫、咽痛、蛇傷等有較強的解毒消癰作用。一般用于治療瘡毒、咽喉腫痛、腸癰腹痛、毒蛇咬傷,也用于熱淋澀痛、小便不利。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白花蛇草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對綠膿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緻病菌有抑制作用,實乃“清熱解毒”之良藥。

形态特征

一年生無毛纖細披散草本,高20-50厘米;莖稍扁,從基部開始分枝。葉對生,無柄,膜質,線形,長1-3厘米,寬1-3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幹後常背卷,上面光滑,下面有時粗糙;中脈在上面下陷,側脈不明顯;托葉長1-2毫米,基部合生,頂部芒尖。花4數,單生或雙生于葉腋;花梗略粗壯,長2-5毫米,罕無梗或偶有長達10毫米的花梗;萼管球形,長1.5毫米,萼檐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毫米,頂部漸尖,具緣毛;花冠白色,管形,長3.5-4毫米,冠管長1.5-2毫米,喉部無毛,花冠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頂端鈍;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絲長0.8-1毫米,花藥突出,長圓形,與花絲等長或略長;花柱長2-3毫米,柱頭2裂,裂片廣展,有乳頭狀凸點。蒴果膜質,扁球形,直徑2-2.5毫米,宿存萼檐裂片長1.5-2毫米,成熟時頂部室背開裂;種子每室約10粒,具棱,幹後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窩孔。花期春季。

分布範圍

産于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安徽、雲南等省區;多見于水田、田埂和濕潤的曠地。國外分布于熱帶亞洲,西至尼泊爾,日本亦産。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胃、大腸、小腸經。

主要功效:清熱解毒,消癰,利濕。

内服:煎湯,15—60g,鮮品加倍;或鮮品絞汁。外用:适量,搗敷使用。

化學成分

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等。

藥材性狀

全體扭纏成團狀,灰綠色至灰棕色。主根細長,粗約2mm,須根纖細,淡灰棕色。莖細,卷曲,質脆,易折斷,中心髓部白色。葉多皺縮,破碎,易脫落;托葉長1-2mm。花、果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花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葫果扁球形,直徑2-2.5mm,室背開裂,宿萼頂端4裂,邊緣具短刺毛。氣微,味淡。

栽培技術

一、生長習性

白花蛇草喜溫暖濕潤環境,怕旱、怕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好,重粘土、低窪地不宜種植。

二、整地與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精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後作畦,等待播種。

三、播種

白花蛇草用種子繁殖。分育和移栽兩步進行。也可直播。播種期為春播。育苗 播前先用耧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将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内,覆土澆水保墒,以利出苗。每畝播種量2公斤。齊苗後,加強田間管理,培育至秋後即可移栽。移栽 于秋後,将白花蛇草苗按行株距20×1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墒,以利成活。直播 播前先用耧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将種子均勻地撒入整好的畦面上, 用耙反過來耙平,使土蓋沒種子。澆水保墒,以利出苗。每畝播種量1公斤。

四、田間管理

白花蛇草齊苗後注意中耕除草。幹旱天氣立即澆水,陰雨天氣及時排水。直播田,苗高10厘米時按行株距20×10厘米定苗。并追肥一次: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磷酸二氫鉀10公斤。

五、病蟲害防治

白花蛇草病蟲害較少,如若發現,按常規方法及時防治。地下害蟲用辛硫鱗配毒餌誘殺。

六、收獲與加工

白花蛇草于秋後果實成熟後及時采收。将成熟了的白花蛇草用鐮齊根割下,曬幹即可入藥出售。畝産量300公斤。

上一篇:翻車鲀屬

下一篇:壓力太大怎麼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