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

痛定思痛

漢語成語
痛定思痛,出自唐·韓愈《與李翺書》,解釋為創痛平複或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訓,警惕未來的意思。成語故事:1275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文天祥率軍抵抗失敗,他得知趙昰在福州稱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與敵兵周旋,在路上寫出《指南錄》一書,他總結宋朝失敗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時機,才能振興宋朝。示例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唐·韓愈《與李翺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痛定思痛 拼音: tòng dìng sī tòng 出處:唐·韓愈《與李翺書》:“仆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釋義:指創痛平複或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訓,警惕未來的意思。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沙汀《闖關》:“于是他又~的詳細回憶了一遍幾天來的經曆。”

相關信息

出處:唐·韓愈《與李翺書》:“仆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用法:複雜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表示受挫折後的教訓

示例:沙汀《闖關》:“于是他又~的詳細回憶了一遍幾天來的經曆。”

近義詞:痛不欲生、悲痛欲絕

反義詞:悠然自得

成語典故

公元1275年,元朝軍隊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城下,南宋形勢十分危急。右丞相文天祥毅然辭去官職,主動請求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軍的軍營探察情況。文天祥到了元軍營中之後,慷慨激昂地怒斥了元軍入侵的罪行。元軍統帥伯顔十分欽佩文天祥,想勸他投降,被文天祥拒絕了。于是他又強迫文天祥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在船行駛到京口時,文天祥乘敵人沒有防備,坐上一條小船逃走了。文天祥想向南宋軍禀告元軍的情況,但駐守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下令将他逮捕。文天祥不得已隻得繞過揚子江口,幾經輾轉來到永嘉,最後又乘船去福州。經曆了這些事情之後,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感歎道:“生與死,像晝夜轉換一樣平淡無奇。如果死了也就算了,但艱險的困境反複出現,不是世人所能承受得了的。痛苦的心情平定之後,再去回想當時痛苦的情景,更加令人傷感。”

英文解釋

recall past pain - as a warning for the future; bring home the lessons painfully learned; draw a lesson from a bitter experience; recall a painful experience

1. The crises of individuals, like the crises of nations, are not realized until they are over. 個人的危機也像國家的危機一樣,要等到事過境遷,才能痛定思痛。

2. The tongue ever turns to the aching tooth. 痛定思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