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

漢語成語
畫龍點睛,漢語成語,讀音為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内容生動有力。出自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 中文名:畫龍點睛
  •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 近義詞: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 反義詞: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

成語介紹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英譯

bring out the crucial point

成語解釋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内容生動有力。

成語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貶義,可以用來形容一件事做的相當完美,也可以用來形容做事多此一舉。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近義詞: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

相關典故

成語出處

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譯文

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點眼睛,他時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一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仍在那裡。”

徐悲鴻畫作

作品介紹

徐悲鴻(1895—1953)早年留學西方時,在1922年創作的素描畫稿《畫龍點睛》,(見圖,炭筆紙本,縱61厘米×橫45厘米),形象生動地圖釋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曆史瞬間。該作品現藏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的素描《畫龍點睛》所繪:金陵安樂寺内的壁畫中,一條猛龍突然沖出牆壁,正欲飛向天穹,這一情景讓旁邊觀畫的人吓得半死。畫面右側繪有一人側身拔腿而逃,另有一人連忙曲腿瑟縮在桌肚底下,心懷忐忑,驚魂不安。此刻的張僧繇穿着長衫、手持畫筆,立身張臂略向後傾,注目仰望騰空而起的飛龍。細觀他那有些驚詫的神情中,似乎也隐含着幾分鎮靜的情态。畫面左下側繪有安樂寺中的圓形立柱及其柱礎,由此交代“畫龍點睛”的事發地點。而周遭彌漫的翻滾雲煙,旨在烘托突如其來的白龍騰飛态勢。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年—1953年),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長期緻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衆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相關典故

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有一位名叫裔的巧匠,他“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但秦始皇不相信裔所刻畫的飛禽走獸,點睛之後必定飛走。于是,秦始皇命令裔将已刻好的兩隻玉虎都用淳漆各點上一隻眼睛。結果,不到十天,這兩隻玉虎都不知去向了。後來,有個山裡人來報告,說在山裡“見二虎,各無一目,相随而行,毛色相似,異于常見者”。到第二年,“西方獻兩白虎,各無一目,始皇發檻視之,果真是元年所刻玉虎”。

上一篇:蕩漾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