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芍

生白芍

毛茛科芍藥屬植物
生白芍,别名白芍、芍藥,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多年生草本。
    中文名:生白芍 拉丁學名: 别名:芍藥、白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毛茛目 亞目: 科:毛茛科 亞科:芍藥亞科 族: 亞族: 屬:芍藥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芍藥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文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葉互生,有長柄;莖下部葉為2回三出羽狀複葉,枝端為單葉;小葉狹卵形、披針形或橢圓形,邊緣具軟骨質小齒。花頂生并腋生;萼片4,微紫紅色;花瓣6~9,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雄蕊多數;心皮4~5,無毛或密被白毛,骨突果卵形,先端外彎成鈎狀。花期6月,果期8~9月。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分枝黑褐色,無毛,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

花數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育不好的花芽,直徑8-11.5厘米;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厘米,寬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長3.5-6厘米,寬1.5-4.5厘米,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花絲長0.7-1.2厘米,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4-5(-2),無毛。蓇葖長2.5-3厘米,直徑1.2-1.5厘米,頂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長習性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中國各地均有栽培。在東北分布于海拔480-7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下,在其它各省分布于海拔1000-2300米的山坡草地。

地理分布

主産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産。浙江産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産者稱為亳白芍,産量最大;四川産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産量亦大。

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華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根藥用,稱“白芍”,能鎮痛、鎮痙、祛瘀、通經。破堅積,益氣,種子含油量約25%,供制皂和塗料用。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1、選地、整地:一般多選擇排水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應精耕細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500~4000千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減至1米左右,畦間排水溝20~30厘米,畦長可視地形而定。芍藥忌連作。

2、繁殖技術:主要為分根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因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故生産上應用較少。

(1)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藥生産上常用方法,生産周期短。收獲時,将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健壯芽頭,切成小塊,每塊芽2~4個,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以利生長,随切随栽或暫時沙藏、窖藏後再栽,芍藥8~10月種植,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頭1~2個,芽苞向上,放平,然後複土5厘米左右,蓋實。每畝栽2500株左右。

(2)種子繁殖: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随采随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苗株生長2~3年後進行定植。

田間管理

早春松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0千克。第四年收獲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于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幹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将花蕾摘除。

采收儲藏

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須根,洗淨,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至受熱均勻,使芍根發軟,撈出曬幹。用時潤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