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個内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方式相關的方面。可以理解為就是在一定的曆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
  • 中文名:生活方式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Lifestyle
  • 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等
  • 原屬:日常用語

基本概念

不同的個人、群體或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念制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除這一規範表述外,亦有在下述兩種情況下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①限指日常生活領域的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這是狹義的生活方式含義,相對來說前者則為廣義概念。②僅指個人由情趣、愛好和價值取向決定的生活行為的獨特表現形式。在這個意義上相當于生活風格的概念。

研究曆史

生活方式原屬日常用語。19世紀中葉以來,開始作為科學概念出現在學術著作中。K.馬克思、F.恩格斯在創建曆史唯物主義原理時,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兩個概念同時提出。他們指出,在社會生産的每個時代,都有“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頁)。馬克思、恩格斯還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這一概念,用以揭示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從中闡述了有關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生活方式研究成為各國學者關注的對象。50~60年代,美國等西方學者主要針對西方社會中人們急劇變化的價值觀念和各種人生理想沖突的現實,試圖通過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的研究尋求解決各種價值沖突的答案。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主要關注的課題是新技術革命将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建立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同一時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學家對生活方式做了大量的、系統的研究,涉及生活方式理論體系建構本身,并對各領域、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方式,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意義,生活方式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活方式指标體系的建立,乃至構建生活方式社會學等問題,做了大量的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

中國學者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學者們結合中國的社會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實際,對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各領域的問題,做了不少有益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出版了數量較多的論著,并由《中國婦女》雜志社、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發起,相繼召開了幾次全國性的生活方式學術讨論會。

構成要素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體同一定的社會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征的複雜有機體,基本要素分為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3部分。

生活活動條件

在人類曆史的每個時代,一定社會的生産方式都規定該社會生活方式的本質特征。在生産方式的統一結構中,生産力發展水平對生活方式不但具有最終的決定性的影響,而且往往對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發生直接影響。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産力的迅猛發展,成為推動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的巨大力量。而一定社會的生産關系以及由此而決定的社會制度,則規定着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活方式的社會類型。當代世界上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與此相适應,也存在着兩種類型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價值目标的提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政治法律、思想意識、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也從不同方面影響着生活方式的具體特征。如居住在不同氣候、山川、地貌等地理環境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就具有不同的風格、習性和特點;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背景,又使其生活方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對某一社會中不同的群體和個人來說,影響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有宏觀社會環境,也有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微觀社會環境。人們的具體勞動條件、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家庭結構、人際關系、教育程度、閑暇時間占有量、住宅和社會服務等條件的差别,使同一社會中不同的階級、階層、職業群體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顯的差異性。

生活活動主體

 生活方式的主體分個人、群體(從階級、階層、民族等大型群體到家庭等小型群體)、社會 3個層面。任何個人、群體和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都是作為有意識的生活活動主體的人的活動方式。人的活動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特點,在相同的社會條件下,不同的主體會形成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主體結構中,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觀對人們的生活活動起着根本性的調節作用,規定着一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方向;社會風氣、時尚、傳統、習慣等社會心理因素也對生活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成為影響生活方式的深層力量。個人的心理與生理因素以特有的方式調節着人們的生活活動和行為特點。生活方式的主體在生活方式構成要素中具有核心地位。特别是在現代社會,個人的價值選擇在生活方式形成中的規範和調節作用日益增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的主體性。

生活活動形式

生活活動條件和生活活動主體的相互作用,必然外顯為一定的生活活動狀态、模式及樣式,使生活方式具有可見性和固定性。不同的職業特征、人口特征等主客觀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必然通過一定典型的、穩定的生活活動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生活方式往往成為劃分階級、階層和其他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标志。

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作為内涵豐富的複雜概念,具有4個不同的特性。

①綜合性和具體性。生活方式同生産方式相比,在範疇特性上的區别:生産方式是在社會形态的層面上表述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相互作用及運動規律,屬于客體範疇,主要涉及的是物質生産領域;生活方式既可從社會形态的層面上表述為社會生活方式,也可從不同群體和個人的層面上表述為群體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屬于主體範疇,從滿足主體自身需要角度不僅涉及物質生産領域,也涉及物質生産活動以外人們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更廣闊的領域。它是個外延廣闊、層面繁多的綜合性概念。任何層面和領域的生活方式總是通過個人的具體活動形式、狀态和行為特點加以表現的,因此生活方式具有具體性的特點。

②穩定性與變異性。生活方式屬于文化現象。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制約下的生活方式有着自身的獨特發展規律,它的活動形式和行為特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曆史的傳承性。在人類曆史上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中雖然相繼更替了幾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态,但該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特點卻一直延續下來,成為該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标志之一。生活方式的穩定性使它在發展中往往具有對新的、異體的生活方式的排斥傾向。但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又必然随着制約它的社會條件的變化或遲或早地發生相應的變遷,這種變遷是整個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方式的社會變遷在一般情況下采取漸變的方式,在特定的社會變革時期則采取突破方式,并表現為某種超前性。

③社會形态屬性和全人類性。在不同的社會形态中,生活方式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則具有階級性。比如,在奴隸社會存在奴隸和奴隸主兩大階級的生活方式;在封建社會,存在農民和地主兩大階級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具有非社會形态的全人類性的特點:a.人的生活方式不僅具有滿足社會需要的社會屬性,而且具有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種的蕃衍的自然屬性的特點;b.在同一民族中,不同的階級、階層有着共同的語言、地域、經濟生活、文化傳統,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形成各階級、階層共有的民族性;c.各國之間的交往,又使人類的生活方式形成着共同的規範、準則;d.生産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接近,促使各國、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形成越來越多的趨同性。這種超越社會制度的共同屬性,使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借鑒成為可能和必要。

④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人們的生活活動,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一定的産品和勞務的消費水平,這些構成了生活方式的數量方面的規定性,一般可用生活水平指标衡量其發展水平;對于某一社會中人們生活方式特征的描述,也離不開對社會成員物質和精神财富利用性質及它對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大小的測定,表現為生活方式質的方面的規定性,一般可用生活質量的某些指标加以衡量。把生活方式的數和質的方面的規定性統一起來,才能完整地把握某一生活方式的範疇屬性。

分類

對生活方式可從多種角度作類型學分析。①按主體的層面不同可劃分為社會、群體和個人三大類型的生活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是該社會全體成員生活模式的總體特征。人類曆史上出現的不同社會生活方式類型有原始社會生活方式、奴隸社會生活方式、封建社會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主義社會生活方式等。群體生活方式包括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各職業集團,以至家庭生活方式等龐大體系。個人生活方式從心理特征、價值取向、交往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角度可分為:内向型生活方式和外向型生活方式;奮發型生活方式和頹廢型生活方式;自立型生活方式和依附型生活方式;進步的生活方式和守舊的生活方式,等等。某一社會、群體、個人生活方式是該社會中生活方式的一般、特殊和個别的表現形态。②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領域,可劃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③按不同的社區,可分為城市生活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兩大類。在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占很大比重,城市生活方式是絕大多數居民人口的生活方式;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農村生活方式仍占優勢。伴随着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将在發展中國家得到相應的發展。④按時代特征,可分為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傳統社會生活方式。⑤按主要經濟形式,可分為自然經濟生活方式、商品經濟生活方式。

地位和作用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産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和發展過程的起點,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産,就談不上人們的生活活動。但是,如果沒有人類滿足自身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的生活活動即一定的生活方式,也就沒有人類自身的生産和再生産,整個社會的發展就不可能。人類社會的曆史表明,生産力越發展,科學技術越進步,人們生活的空間和時間也就越擴大和增多,人們的主體性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增強,生活方式在社會的生産和再生産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生活方式的研究,對于豐富和發展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加強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家來說,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事業本身的價值目标和總體效益,它對于保障社會的協調穩定發展,促進每個人的個性全面、健康發展,以及合理地組織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實狀況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生活方式"一般指人們的物質資料消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閑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個人的情趣、愛好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會化”一項重要内容,決定了個體社會化的性質、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個曆史範疇,随着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同社會,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階層和不同職業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于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又會反作用于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總之,生活方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着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因此,社會生活方式是通過一個人的思想意識與心理結構的形成影響着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對社會的态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即世界觀的基本傾向。

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場所、栖息方式,活動類型等的行為(behaviour)以及營養的種類、攝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duction)等所有的生活習性的總合。各種生物種間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諸如自由生活、附着生活、寄生生活、浮遊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現出一定的類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一樣,通常在發育階段的表現常是特殊的。所謂種的生活方式實際是指整個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總體形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更強調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于是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它,把它置于與世界觀和價值觀相仿的地位。生活方式對人們的消費以及社會的時尚有着巨大的影響。時裝或時尚報刊上,這個詞的出現頻率要略高于其他報刊。

一個人的着裝,與他(她)的生活方式高度相關。得體的着裝其實就是與其生活方式相适應的着裝。天天要上寫字樓的白領們得穿西服打領帶,要穿套裙穿絲襪;戶外活動多的人就會穿休閑服穿牛仔褲;需要出入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人才需添置夜禮服。

時代在變,家居觀念在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非常明顯,金質生活成為非常主流的生活方式。金質生活是形容注重品味和質量的日常生活習慣的修飾性名詞,屬于人們心理對生活感知範疇,其内容可以是獨特的個人愛好、事業觀念、感情觀念、生活品質觀念、精神追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同時也包括在居住、服飾、飲食、旅遊、體閑、體育運動、事業追求方面的金質要求。金質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産生與品牌商業行為緊密關聯,最初時金牌衛浴提出“品鑒金質人生”的品牌口号,打造“金牌設計、金牌工藝、金牌品質、金牌服務”的金質标準,倡導金質生活,随着推廣的深入,金質生活為人們所了解和熟悉,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方式。

學會去發現身邊的美好,創造美好,擁有美好,維護美好,然後把它們整理好,不斷追求,不斷完善、完美。 追求金質生活是一種追求品位、舒适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博雅的情懷,更是一種靜水深流的境界。金質生活強調品味、品鑒,注重外觀和内涵的統一協調,它不僅僅隻是表象的金質,而且是自然内涵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對生活要有一種成熟理性的思想認識。居家生活重細心,家裡的房子不一定很大,但陳設一定很合理。裝修不一定很豪華,但一定很舒适。穿着不一定是名牌,但一定很得體很幹淨。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猶如瓷器,有的裹着華麗的外衣,有的素雅而毫不起眼。生活樸實自然,心靈自然也會追求精緻高雅。

生活方式管理

世界衛生組織對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過如下總結:

健康 = 60%生活方式 + 15%遺傳因素 + 10%社會因素 + 8%醫療因素 + 7%氣候因素

由此可見生活方式管理是新興起的個人健康管理中一個重要策略。健康生活方式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主動性在人們自己。生活方式管理的觀念就是強調個體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生活方式管理是通過如下手段達成:

1. 教育 傳遞知識,确立态度,改變行為。

2. 激勵 通過正面強化、反面強化、反饋促進、懲罰等措施進行行為矯正。

3. 訓練 通過一些列的參與式訓練與體驗,培訓個體掌握行為矯正的技術。

4. 營銷 利用社會營銷的技術推廣健康行為,營造健康的大環境,促進個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

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較長一段時間内都是人們自己制訂一系列的健康計劃,由執行者靠毅力自覺執行,随着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生活方式管理方法正在發生變化,移動生活方式管理工具如多C,Fitbit等為人們提供了便利,使得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變得有趣和有動力。

十種錯誤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得當,能增強人自身的健康度,在一次對932名的調查中,得出的結論卻是驚人的:

危險方式1:極度缺乏體育鍛煉

在932名被調查者中,隻有96人每周都固定時間鍛煉,68%的人選擇了“幾乎不鍛煉”。這極易造成疲勞、昏眩等現象,引發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危險方式2:有病不求醫

調查顯示,将近一半的人在有病時自己買藥解決,有1/3的人則根本不理會任何表面的“小毛病”。  許多上班一族的疾病被拖延,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一些疾病被藥物表面緩解作用掩蓋而積累成大病。

危險方式3:缺乏主動體檢

932人中,有219人從來不體檢。

危險方式4:不吃早餐

随着工作節奏加快,吃上符合營養要求的早餐已經成為辦公室白領的奢求。被調查者中,隻有219人是有規律、按照營養要求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或者胡亂塞幾口成為普遍現象。

危險方式5:與家人缺少交流

有超過41%的辦公室人群很少和家人交流,即使家人主動關心,32%的人也常抱以應付的态度。在缺乏交流、疏導和宣洩的情況下,辦公室人群的精神壓力與日俱增。

危險方式6: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

在上班時,超過7成的人一年四季除了外出辦事外,幾乎常年窩在空調房中。“溫室人”的自身肌體調節和抗病能力下降。

危險方式7:常坐不動

被調查者中,有542人的工作習慣是一旦坐下來,除非上廁所,就輕易不站起來。久坐,不利于血液循環,會引發很多新陳代謝和心血管疾病;坐姿長久固定,也是頸椎、腰椎發病的重要因素。

危險方式8:不能保證睡眠時間

有超過6成的人經常不能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另有7%的人經常失眠。

危險方式9:面對電腦過久

31%的人經常每天使用電腦超過8小時。過度使用和依賴電腦,除了輻射外,還使眼病、腰頸椎病、精神性疾病在辦公室群體中十分普遍。

危險方式10:三餐飲食無規律

有超過1/3的人不能保證按時進食三餐,确保三餐定時定量的人不滿半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