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

國家保護環境的大政方針
環境政策是一個國家保護環境的大政方針。環境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中發揮着積極的作用。審計機關在環境政策制定、執行和終結的各個階段發揮審計監督評價功能是環境治理的内在要求。環境政策審計能夠在優化政策設計、促進政策落實、評價政策效果、服務環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1]
  • 中文名:環境政策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policy
  • 環境保護規劃:從事環境戰略、環境規劃等的研究
  • 最新法規日期:2013年6月19日
  • 釋義:一個國家保護環境的大政方針
  • 要求:環境影響評價中必須認真貫徹執行

環境政策簡介

國務院制定并公布或由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制定,經國務院批準發布的環境保護規範性文件(包括決定、辦法、批複等)均歸屬于環境政策類。環境政策是推動和指導經濟與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依據和措施,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必須認真貫徹執行。

環境政策産生

從發現環境問題到制定環境政策,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首先要發現、闡述并命名環境問題。發現和闡述環境問題主要是科研的範疇,而命名是将該問題與類似問題區分開,或從原來的大問題中獨立出來。在此基礎上,還要研究相關的科學、技術、道德或法律問題。當問題被識别和科學認知後,環境問題就呈現到公衆面前,但不是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會被公衆關心。這一階段主要與政治有關,也與媒體相關。當環境問題受到公衆關注後,就會推動政治議程,當然也不是所有公衆關注的環境問題都會進入政治層面。進入政治層面後,各政治力量開始争鋒,設定議程,采取措施。公衆和選民讨論的是公共議程,立法者和政府官員主要讨論政府議程,而隻有一小部分政府議程會進入決策議程。如果三種議程一緻,則既有合法性、公衆支持和政府行動,環境政策就會很快出台。但一般來說,三者往往難以完全同步。

實施方式

作為一種後發的公共政策,有研究認為環境政策主要有4種方式進入政策領域。

第一種是僞環境政策(Greenwashing),即号稱符合環境要求,但實際上隻是在政策上覆蓋了一層環保的僞裝而已。不過,有些政策最開始可能是僞環境政策,但随着政策的發展和政策角色的參與,可能變成有真正環保内容的政策。

第二種是附帶環境政策(Piggybacking),也就是政策主要目的不是環境保護,但有意或無意地附帶了一些環境保護的内容。例如,英國在1980年代關閉了大部分煤産業,改為天然氣,主要是為了私有化、引入競争和遏制壟斷和産業聯盟,将經濟結構調整為服務和金融産業,同時也附帶着遵守歐盟委員會關于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指令。這種類型現在還很常見。

第三種是環境政策主流化(Mainstreaming),是指将環境目标更嚴肅地、全面地利透明地納入公共政策中。政府常常與環保組織一道,推動環境政策的主流化,如英國的風電政策,一方面是為了發展綠色能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達成能源分散化和減輕化石能源依賴的長期目标。這是現今環境政策領域的主流和努力方向。

第四種是純環境政策(Grecnstreaming),也就是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努力,激進地、徹底地将現在的政策變成完全符合環境要求的政策。這種類型還很罕見。

環境政策類型

環境政策主要有三種類型。傳統的是自上而下的管制政策,主要是通過制定環保标準來約束管理對象的行為。經濟政策主要是通過市場手段來刺激對象改變行為方式。教育和信息政策則是通過道德感、公衆輿論壓力等推動對象更為環保。一般來說,管制政策和經濟能直接影響行為,管制政策效果更快且直接,但難以根本改變行為者的認知和态度,而教育和信息政策雖然作用緩慢,卻有長期的影響。

國際擴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随着國際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開始。有人認為全球化,特别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危及了可持續發展。但也有人認為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能自己調節為綠色發展。有研究認為至少在環境政策領域,全球環境政策擴散是顯著的,其中領先國家起着帶頭和擴散的作用。當然美國、日本、英國、丹麥等國家在一些環境政策領域是領先者,但在另一些領域又是落後者。有趣的是,能源、交通、農業、建築業等受環境政策壓力最大的部門并沒有面臨激烈的全球競争,因為農業、能源和建築業主要取決于國内需求。

1970年,美國通過了近代以來的全球第一部國家環境法——《國家環境政策法》,并于同年設立了世界第一個國家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美國環保局。198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環境政策迅速擴展。從設立環境部的國家數量、環境立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國家環境規劃等四項重要的環境政策可以看出,19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全球環境政策迅速擴張。至今,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已經設立了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和相應的環境制度,雖然能力和内容差異巨大。

相關研究

企業環境産品創新和環境工藝創新的水平位于中等-比較高的範圍内;環境政策強度、靈活度對企業環境産品創新、環境工藝創新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私企*政策強度、高技術行業*政策強度、年齡*政策靈活度等交互項對企業的環境産品創新均具有正向的影響;環境産品創新在環境政策靈活度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環境政策的選擇還受經濟中不确定因素來源的影響,當不确定因素來源于技術創新時,限額排放政策為優選政策;當不确定因素來源于政府消費支出或貨币政策調控時,三種環境政策間無明顯差異。政府應緻力于将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植入到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中,考慮環境政策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即環境政策實施的經濟成本;做到環境政策決策基于宏觀經濟,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目标和現狀恰當的選擇環境政策工具,以優化環境政策實施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