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琳·黛德麗

瑪琳·黛德麗

美國演員兼歌手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1901年12月27日-1992年5月6日),德裔著名美國演員兼歌手。[1]她有着動人的容貌、優雅冷豔的氣質,是一位具有特殊魅力的明星,一生共拍了五十多部電影,扮演過風塵女子、舞女、吉普賽女郎、貴婦人、女皇等各種角色,是好萊塢二三十年代唯一可以與葛麗泰·嘉寶分庭抗禮的女明星。雖然沒有得到過奧斯卡獎,但其芳名在美國家喻戶曉。她曾經演唱過的英文版《莉莉瑪蓮》則成為了二戰中美、德雙方士兵的最喜愛的歌曲。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銀幕女影星第九名。
  • 中文名:瑪琳·黛德麗
  • 外文名:Marlene Dietrich
  • 别名:瑪蓮·德烈治
  • 民族:德意志人
  • 籍貫:
  • 畢業院校:魏瑪音樂學院
  • 職業:電影演員,歌手
  • 主要成就:
  • 出生地:德國柏林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01年12月27日
  • 星座:射手座
  • 去世年月:1992年5月6日
  • 代表作品:紐倫堡的審判,藍天使,摩洛哥,上海快車

早年經曆

瑪琳·黛德麗是一位少數于柏林發迹亦在好萊塢發展成功的女演員,原名瑪麗亞·瑪格達萊娜·迪特裡希。1901年12月27日出生在柏林郊外的一個小鎮。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父親是一名皇家警察中尉。父親的地位讓瑪琳和她的姐姐度過了一個舒适的童年。1911年,瑪琳的父親去世了,撇下母親獨自扶養兩個女兒。父親的去世給瑪琳留下一個長久的陰影。瑪琳的童年嗜好是音樂。她喜愛演奏小提琴,并且夢想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職業小提琴手。但後來她的手受了傷,童年夢想也成為泡影。

上個世紀20年代的柏林是一個充滿性解放意識的城市。夜晚的酒店夜總會和劇院裡充滿了這種放縱的氣氛。19歲太年輕,太容易受影響,瑪琳決心要在醉人的柏林夜總會出人頭地。瑪琳漂亮、讨人喜歡。她在酒店夜總會裡跳舞,并兼職做歌手,很快就過上比較不錯的生活。但她想要真正取得成功,還需要别人的幫助。暗示性的歌詞和瑪琳的男裝打扮很快使她的性傾向變得暧昧起來。盡管有很多關于她的謠傳,但在1923年,她遇到了電影制片助理盧狄·薩伯,并且嫁給了他。那時候她21歲。一年後他們有了女兒瑪麗娅。

作品回顧

在1923至1929年間,黛德麗在18部無聲電影中扮演小角色,開始在德語地域走紅。1929年遇到好萊塢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邀請黛德麗加盟他的影片《藍天使》。飾演女歌手洛拉,充分展示了歌舞才華和性感魅力,一躍而成為世界影星。同年,在《摩洛哥》中飾一舞女,

因其突出的演技而獲第四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在銀幕上,她代表了一種性感、有些堕落但十分聰明的卑微女子的形象。同年跟派拉蒙簽約,與葛麗泰·嘉寶分庭抗禮,一度成為片酬最高的明星。30年代上半期在《摩洛哥》、《名譽不佳的夫人》、《上海快車》、《淡黃發的維納斯》、《紅色女皇》、《魔鬼——這就是女人》等影片中,黛德麗飾演的人物漸漸失去了個性特征。在30年代後半期的作品中,黛德麗力圖使自己扮演的人物的性格多樣化,賦予角色以喜劇色彩和緊張的情調,如影片《願望》、《沒有甲胄的騎士》、《天使》、《碧血煙花》(又譯《德斯特裡又上馬了》)、《新奧爾良的火焰》。

改變國籍

她熱愛祖國,反對戰争,反對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的年代裡,黛德麗拒絕了納粹分子讓她返回德國的建議,并發表強烈譴責法西斯主義的講話,1939年加入美國國籍。後來她減少拍片,到北非和意大利前線為士兵們演出。戰後獲美國政府頒發的“和平獎章”和德國政府頒發的榮譽軍團軍官勳章。

悲劇角色

此後她很少拍片子,主要在著名大師的影片中扮演一些悲劇的角色:如B.懷爾德的《海外戀情》(1948)和《原告方面的證人》(1957),希區柯克的《怯場》(1950),朗格的《聲名狼籍的農場》(1952),威爾斯的《邪惡的印迹》(1958)等。又做回cabaret singer(歌廳歌手),到處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全世界。甚至推出了一首暢銷歌曲《花兒到哪兒去了》。1961年參加影片《紐倫堡審判》中飾演了被盟軍處死的希特勒将軍的寡妻的角色,1962年在紀錄片《黑狐》中朗讀抨擊希特勒的解說詞,這證明她仍堅持反法西斯的立場。1978年在西德參演了影片《漂亮的舞男,不幸的舞男》。

晚年生活

其形象代表着高雅和性感的完美結合,因嗜好男性服裝,曾引發時尚潮流,至今仍有人(如麥當娜)模仿,開創一種性别模糊的美。最後的歲月跟當年的對手嘉寶一樣隐居,連接受紀錄片采訪也規定不準攝像,隻準錄音。1992年,黛德麗去世,享年91歲。

生平經曆

出道

瑪琳·黛德麗生于1901年的柏林,出生時名為瑪琳·瑪德蓮娜·黛德麗(Maria Magdalena Dietrich)。5歲時父親逝世,而後她的母親和名普魯士軍官結婚。1918年她在魏瑪的音樂學院學小提琴,并于1921年繼續在柏林學習,但因生病而中斷。一次在德國歌劇院的朗誦中,被著名劇院導演馬格斯·安哈特選中後,得到首次演出的機會。

1923年演出第一個角色,同年與助理制作魯道夫·任伯(Rudolf Sieber)結婚,并生下第一個女兒。1930年是瑪琳·黛德麗事業起飛的開始,當年她在根據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說《垃圾教授》為藍本改編的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中飾演羅拉一角,其中演唱了歌曲《我從頭到腳為愛而生》(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而紅遍全球,然後同導演約瑟夫·馮·史坦堡(Josef von Sternberg)前往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陸續拍攝六部電影。1935年她結束與史坦堡的合作。

輝煌時期

1936年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邀請她回到德國,并保證除了提供高薪之外,還給予她完全修改劇本與挑選合作夥伴的自由,但被瑪琳·黛德麗拒絕。她留在在美國跟着多位導演包含亞弗列·希區考克、恩斯特·劉别謙、奧森·威爾斯(電影“公民凱恩”的導演)與比利·懷德合作電影。1937年的奧地利短暫之行後,她開始了常年的旅途。兩年後她接受了美國國籍,盡管當時她的母親還住在柏林。

在三十年代中期,她和凱瑟琳·赫本、葛麗泰·嘉寶、梅·維斯特(Mae West)以及瓊·克勞馥等人同時成為“票房毒藥”,因為觀衆不再喜歡她們“高藝術水準”的電影了。在這樣的絕境下,電影《大騙局》(The big bluff)的嶄新形象,挽救了她的事業。劇中她改變原本不可接近的女神形象,成為為命運奮鬥,嗓音低沉沙啞專唱淫詞豔語的酒吧女郎。其後迪特裡茜因歌聲而更加出名。盡管她認為這根本稱不上唱歌,倒更像在說話。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莉莉瑪蓮》(原是由娜娜·安德生演唱出名的歌)和《花兒都在何方》(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即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成為宣慰非洲與歐美軍隊藝人中最受歡迎的一位,為此她中斷了自己的正職,一直積極參與并資助戰時的避難和流亡者。戰争結束前,她随着最早進入德國的美軍部隊重新回到了德國,并尋找自己的母親與姐妹。而她的母親于于1945年11月過世。

二次大戰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她幾乎隻發展歌唱事業,并取得極高的成就,當時她的音樂指導是伯特·巴卡洛克(Burt Bacharach)。在1960年一次歐洲巡回演出中,她再次回到德國柏林。和在波蘭、俄國或以色列演出不同的是,在這裡迎接她的不隻是喜歡她的觀衆,還有另一群敵視她的人與媒體,他們視她為“叛國者”,甚至對她進行炸彈恐吓。1961年她拍攝最後一部大片《紐倫堡的判決》(Das Urteil von Nürnberg),這是一部關于法律工作者被卷入納粹非法體系的電影。

人生晚期

成名後期,她的酗酒問題越來越嚴重,1975年在澳大利亞一次登台演出中她股骨受傷,從此結束舞台生涯。在三年後,她出現在1979年的電影《漂亮的小白臉,可憐的小白臉》(Schöner Gigolo,armer Gigolo)。在本片中她的角色完全是在輪椅上完成的,這是她最後一次現身,拍攝完本片之後她選擇完全離開公衆的視線,在巴黎蒙田大道公寓中度過餘生。

數年後,她接受了麥克西米倫·謝爾(Maximilian Schell)的請求,在紀錄片《瑪蓮娜》中再次出現,但隻有聲音而沒有身影。謝爾用老電影片斷與圖片等制作出這部作品。在這部紀錄片中,謝爾與迪特裡茜一直以德語和英語交替争論中,電影用迪特裡茜的預言做為結束,本片後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1962年,她的第一部自傳《ABC》出版。1987年發行第二部自傳《我是,謝天謝地,柏林人》。

1992年瑪琳·黛德麗逝世于巴黎,官方發布的死因是心髒問題與腎衰竭。但身為她秘書與女友讀諾瑪波克卻有不同說法,她認為真正死因很可能是瑪琳·黛德麗在兩天内第二次中風後,服用過量安眠藥以結束自己生命。諾瑪波克在迪特裡茜的過世的數周前頻繁的造訪她的住所,根據瑪琳·黛德麗生前願望,她被葬在柏林斯都本勞赫大街(Stubenrauchstrasse)43-45号市立墓園中一座樸素的墓中。

人物影響

在她去逝後,仍伴随着有關“叛國者的争論,因受到公衆信件抗議與演員愛沃琳·庫内克(Evelyn Künneke)的公開譴責,最後原先計劃好的紀念活動以“組織方面的原因”為理由而取消了。1996年,在柏林甚至發生了一件以她的名字來命名街道而延伸出的争議。

1997年,柏林市動物園城區将新建的波士坦廣場,以及凱悅酒店和歌劇院及賭場間的區域命名為“瑪蓮娜·迪特裡茜廣場”。紀念詞寫道:“柏林的世界電影與音樂明星,為了自由與民主,為了柏林與德國”。2001年在她一百歲誕辰之際,柏林市正式對敵視她的過往提出道歉。2002年5月16日,她被追認為柏林的榮譽市民。

瑪琳·黛德麗通過她中性的氣質征服了公衆,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經常穿着男裝,這在當時是非常受到争議的。但也因此,她成為了二兩次世界大戰中婦女運動的偶像。由于她是名雙性戀者,因此也成為同性戀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與社會方面,她投身反對希特勒不人道的民族主義思想得到國際贊揚,這份贊揚明顯的早于她在祖國德國所能受到的贊譽。在1947年,她獲得了美國最高的公民獎“總統自由勳章”。1950年法國政府則授予她“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獲獎榮譽

1999年:美國電影協會(AFI)評選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九名

1980年:German Film Awards Honorary Award

1958年:第14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劇情類)(提名)《控方證人》(1957)

桂冠獎(Golden Laurel) Top Female Dramatic Performance(提名)《控方證人》(1957)

1931年:第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摩洛哥》(1930)

上一篇:裡卡多·蒙托利沃

下一篇:韓雯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