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竹岩

瑞竹岩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北部的地方
瑞竹岩位于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榜山鎮梧浦村東的岐山西南麓,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楚熙剖竹引泉,而竹生筍,故名瑞竹岩。現岩上寺廟系九十年代按原址重建,香火稱盛。[1]瑞竹岩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卧佛閣、祖堂、觀音殿、鐘樓、鼓樓、天王殿、廣洽閣、竹林丈室、華嚴殿等。
    中文名:瑞竹岩 外文名:Red bamboo rock 别名: 淡季門票:15 開園時間:全天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北部 保護級别:縣級文物保護 特色景觀:大雄寶殿、卧佛閣、祖堂、觀音殿、鐘樓 所在地: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榜山鎮梧浦村東的岐山西南麓 管理單位:漳州市龍海區瑞竹岩管委會 開辟者:五代僧人楚熙

曆史沿革

清宣宗時,智宣禅師駐錫于此;清末民初,名僧轉道和尚曾在此岩住持多年,後雲遊南洋,駐錫新加坡,講經授徒,今其徒孫遍布東南亞一帶,在當地佛教界影響頗深。

1938年,廈門淪陷時,近代名僧、藝術大師弘一法師移錫并撰書寺志。

岩上原有寺廟四座,因年久失修,大部坍塌,至1957年僅存殘垣斷壁。所存遺構中,有廟門石柱九臯居士(即林釬)題刻對聯“夙根有慧皆森發;上善無聲自廣長”。石匾額一個,林釬題“瑞竹岩”隸書三字。廟内金柱陳天定明天啟五年(1625)題刻對聯“風靜潮初滿;山空月正中”。

1988、89年,新加坡龍山寺廣洽、廣淨(轉道和尚徒孫)法師二次募資及信士胡殿仁等捐資,重建大雄寶殿、齋堂、卧佛閣,并贈送泰國銅佛一尊。法師圓寂後,其座下弟子傳倫法師,繼承遺志,多方募資擴建。至今已擴建,大雄寶殿、卧佛閣、祖堂、素食館;新建天王殿、觀音殿、鐘樓、鼓樓、華嚴殿、竹林杖室、廣洽閣和講堂、齋堂、功德堂、客堂、僧舍、圓涼亭、六角涼亭等殿堂齋舍,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金碧輝煌,聞名海内外,成為閩南一大叢林。

名稱由來

高僧楚熙結廬于此,曰“德雲庵”,因刳竹引泉,竹萌新芽,又名“瑞竹岩”。當時楚熙刳竹引泉,竹萌新芽,故名瑞竹岩。

另據民?間傳說,明代有一位太子遊江南,路過此山,見山姑負枯竹為薪,節間萌芽,以為祥兆,遂揮毫書“瑞竹”二字,岩名由此而得。

宋大覺懷琏禅師興建梵宇。

明邑人陳天定暨住持絕塵禅師重建佛殿;曆代屢有修葺。

摩崖石刻

瑞竹岩寺依山傍水,東鄰舉世聞名虎渡(江東)古石橋,西接漳東雄關故壘萬松關,面臨九龍江西北兩溪合流,漳廈高速公路、漳龍高速公路交彙,交通便利(新修公路可直達寺前),氣勢磅礴,景緻峻秀。廟址前有唐、宋時種的鐵樹兩株。廟左有石室,室外懸岩上刻有“海日江景”四大字,室内有石禅床,傳系楚熙入定處。

明代的東閣大學士林釬、吏部郎中陳天定等曾讀書于此。林釬築“介石雲巢”,為八角涼亭;陳天定鑿山通道,門徑幽絕,深受曆代文人、墨客和旅遊者的青睐和贊賞,留下不少珍貴的墨迹、詩章。現寺中保留明吏部郎中陳天定、大學士林釬等名人題刻石柱聯6對;懸岩之上,有“海日江春”等摩崖石刻10多處(其中詩刻6首)。

其中清康熙甲戌年進士、任守長垣知縣戴盻《遊瑞竹岩》七律,有“亂松四合疑無路,一石中空徑作門”之句。此外還有林釺為照乘上人書“瑞竹岩”橫竹隸書石榜、古舍利塔等珍貴曆史文物。抗日戰争時期弘一法師(李叔同)曾居于此。岩上還有絕塵禅師等舍利塔及摩崖石刻十餘處。

文物保護

1982年龍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登記為佛教活動場所。

景點介紹

大雄寶殿

在瑞竹岩正中。原寺是宋大覺琏禅師建,後圮。明代住持絕塵禅師重建,後屢興廢,至1957年僅存斷垣殘壁。1989年重建,二進,中有天井,前殿供奉彌勒佛,後殿供奉三寶佛。後又改建為一進,建築面積165平方米。殿前門上懸已故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書“大雄寶殿”木刻榜;殿前面柱聯有明東閣大學士林釬題刻“夙根有慧皆森發,上善無聲自廣長”;兵部郎中陳天定題刻“風靜潮初滿,山空月正中”;刑部郎中陳文芳題刻“臨三江跨萬松結茆即成名刹,掖百法超十地刳竹蚤喻禅機”。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殿前院落寬敞,幾株大樹濃蔭沉沉,更添清靜肅穆氣氛。當中一大香爐,比人還高出許多,檀香袅袅。大殿之後,危岩之上,刻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行大字,岩上有四角亭一座,亭壁上釋迦牟尼佛端坐,法相莊嚴,含笑看世間紛擾,召喚衆生回頭是岸。

卧佛閣

在大雄寶殿左側,從四角方形的“迴龍亭”往上,走幾級石階,穿過回廊,即到。卧佛閣坐東朝西,始建于明萬曆年間,後圮,1989年在原址臨崖擴而建之,二層,建築面積187平方米。上層為藏經閣,下層供奉白玉卧佛。閣前面柱有裡人張雄(南靖人,清康熙進士,刑部郎中)題刻石柱聯“翠竹無心穿石壁,海潮有意泛慈航”,禅心妙意,如卧佛那滿面安祥的慈容。閣前有一廣場,廣場臨崖,讓你站在回廊處,可瞻前,可顧後。前瞻是一片廣闊天地,山風涼爽,山色空蒙,山下平原村落,煙火人間;顧後山路重重,風景無限,誘惑無窮。進與退,全在于世人的一念之間。站在佛前,十指朝心,你會想,退一步,也許即可如卧佛那樣,自在悠閑,心無挂礙,默默歡喜。

祖堂

在大雄寶殿與卧佛閣之間,舊有僧舍,後圮。1989年重建,後又擴建。祖堂内存本寺曆代祖師——開山楚煦祖師、重興絕塵祖師、廣洽和尚、廣淨和尚蓮座。

在祖堂之側建有素食館,坐北朝南,面向廣場,與卧佛閣構成直角之勢。

觀音殿

即“圓通寶殿”,在大雄寶殿右前側下方,建築面積130平方米。供奉千手觀音,左右各配祀12尊護法菩薩。殿前門柱有聯“圓滿十方觀千手千眼而濟渡,通達三世具大慈大悲以舟航”。觀音大慈大悲,千手千眼,這樣慈悲的心懷,這樣無邊的法力,是否就能洞察人間善惡因果、超渡芸芸衆生于幸福的彼岸?

觀音殿之左後、大雄寶殿之右,有二層的功德堂、客堂。

鐘樓

在觀音殿左側,二層,建築面積60平方米,坐東朝西。供奉地藏王菩薩、明道法師、闵公法師。

鼓樓

在觀音殿右側,二層,建築面積60平方米,坐西朝東,與鐘樓隔着中間的廣場相對。供奉關帝聖君、周倉、關平。鐘樓、鼓樓的建築結構一般無二,顯得對稱和諧,莊重肅穆。鐘樓右側,新建一座坐西朝東三層宿舍樓。

天王殿

在觀音殿前方,建築面積130平方米。殿門上懸趙樸初所書“瑞竹岩”木匾。殿前一方很大的廣場,廣場面臨懸崖,憑欄可眺山下無限風光。殿内正中供奉彌勒佛,左右祀四大天王,背後祀韋陀。彌勒常年腆着個大肚歡笑,那“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智慧和雅量,想來是我們天天頂禮膜拜想修成的正果吧?

天王殿右側和殿前廣場下方是新建齋堂,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

廣洽閣

為紀念廣洽和尚,故名。在天王殿左前方,是座四層塔形建築,閣臨懸崖,高聳入雲。崖上一堵黃牆書寫“南天佛國”四個大字,數裡之外,清晰可見。這塔,在卑微的山腳下,在遙遠的數裡外,就可瞻望,早已成了瑞竹岩的标志性建築,如佛道般莊嚴,如梵音遠播,指引紅塵中苦苦掙紮的人早晚參悟。

竹林丈室

即方丈樓,在大雄寶殿和客堂之間的高處,二層,樓頂外形為八角飛檐,建築面積150平方米。室前一片廣場,翠竹花樹、岩石水池,構成一派幽靜的園林風格。石雕的和尚、菩薩,小巧精緻可賞,形神各異其趣,随意擺放,特别放松的感覺,與前面的莊嚴氛圍大異。室後,是明朝林釬所建“介石雲窠”遺址。雲窠為八卦形結構,上有層樓,今尚存雲窠門框,上有“介石雲窠”石榜和石門聯“梵音歇塵心佛前閑看青史,草堂欹睡足茶裡笑品人生”。雲窠遺址之後,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絕塵禅師舍利塔,洞口頂端有“無法續傳”石刻大字,洞内有石禅床,即是傳說中的楚煦入定處。

華嚴殿

在大雄寶殿後山高處,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高大雄偉。殿門上懸鼓山湧泉寺普法方丈立的“華嚴殿”木匾,殿前柱聯“法鎮三江溪山廣說無盡意,教施八閩竹音遍唱不二門”。殿内供奉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華嚴三聖”。三尊法相精美異常,莊嚴肅穆,觀之心生敬畏,不敢胡思亂想。殿前廣場十分寬敞,殿左山上一座圓涼亭,掩映在叢林之間。殿右山上一座六角涼亭,亭上方有一座從建華嚴殿山上移來的古舍利塔。殿後山腰上還有一涼亭,舉頭遙望可見“瑞泉茗苑”大字。瑞泉烹茶,茶水洗心,茶心禅意,再妙不過了。

殿前廣場之下,依山新建一座二層講堂,建築面積數百平方米。這一座座廟宇、亭台,緣山勢而架構,高低錯落,别有法度。紅瓦黃牆,掩映于綠樹與灰黑的岩石間,與整個瑞竹岩融為一體,山的陡峭使廟宇更顯恢弘;廟的神秘使山益添風采。全山寺宇清淨莊嚴,寶刹巍峨,殿堂林立,為閩南佛教一大叢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