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蟲

珊瑚蟲

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動物
珊瑚綱中多類生物的統稱。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食物從口進入,食物殘渣從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裡細小的浮遊生物為生。珊瑚蟲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 [1],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而珊瑚是珊瑚蟲的分泌物,構成珊瑚蟲的支撐結構。
    中文名:珊瑚蟲 拉丁學名:large polyp scleractinian,LPS;small polyp scleractinian,SP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腔腸動物門 亞門: 綱:珊瑚蟲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生長在溫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

物種學史

形态特征

珊瑚蟲身微小,口周圍長着許多小觸手,用來捕獲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們能夠吸收海水中礦物質來建造外殼,以保護身體。n珊瑚蟲隻有水螅型的個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着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全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n軟珊瑚、角質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内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将水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内骨骼。活珊瑚是最為罕見的,是生長在死珊瑚上的珊瑚蟲。

栖息環境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它們的骨架聯在一起,腸腔也通過小腸系統聯在一起,所以這些群體珊瑚蟲有許多“口”,卻共用一個“胃”。能夠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大約有500多種,這些造礁珊瑚蟲生活在淺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溫度為22至32℃,如果溫度低于18℃則不能生存。n所以在高緯度海區人們見不到珊瑚礁。珊瑚蟲的觸手是對稱地生長的,根據觸手的數目,可将珊瑚蟲分為6放珊瑚和8放珊瑚兩個亞綱。它們大多出芽生殖,芽體離不開母體,最終形成相互連接的群體。

生活習性

珊瑚蟲一般以群體生活,每個個體之間以一種叫共肉的結構彼此相連,共肉部分能分泌角質或石灰質的外骨骼。珊瑚蟲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邊,海水經過消化腔時,其中的食物和鈣質都被它吸收。n珊瑚的群體骨骼式樣繁多,顔色各異。紅珊瑚像枝條勁發的小樹;石芝珊瑚像拔地而起的蘑菇;石腦珊瑚如同人的大腦;鹿角珊瑚似枝丫茂盛的鹿角;筒狀珊瑚像嵌在岩石上的喇叭,顔色有淺綠、橙黃、粉紅、藍、紫、褐、白。這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紛的珊瑚骨骼在海底構成了巧奪天工的水下花園。n珊瑚蟲體内有藻類植物和它共同生活,這些藻類靠珊瑚蟲排出的廢物生活,同時給珊瑚蟲提供氧氣。藻類植物需要陽光和溫暖的環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積的越高,越有利于藻類植物的生存。珊瑚一般生長在接近 28 ℃的環境裡,而該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比對光合作用的大 ,導緻呼吸作用/光n合作用比率的下降, 特别是暴露在高溫的脅迫下, 淨光合産物也降低。

分布範圍

生長在溫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繁殖方式

在熱帶地區,珊瑚蟲繁殖迅速,生長快,老的不斷死去,新的不斷成長,骨骼也随之增添擴大,積沙成塔,由小到大,年深月久,就成為碩大的珊瑚礁和珊瑚島了。我國南海的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印度洋的馬爾代夫島、南太平洋的斐濟島以及聞名世界的大堡礁,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蟲建造的。n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産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于海水中,有時亦發生在胃循環腔内。通常受精僅發生于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體,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後固着于固定表面上發育為水螅型體。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并生長,于是形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下的老水螅體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體上。

外形

珊瑚蟲身微小,口周圍長着許多小觸手,用來捕獲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們能夠吸收海水中礦物質來建造

分類

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A n t h o z o a ) 分六放珊瑚亞綱 ( He x a c o r a l l i a ) 石珊瑚目和角珊瑚目等, 八放珊瑚亞綱(O c t o c o r a l l i a ) 根枝珊瑚目、柳珊瑚目 、軟珊瑚目和蒼珊瑚目等 . 徐聞珊瑚礁中生長的珊瑚蟲綱有石珊瑚目(S c l e r a c t i n i a ) 和其他珊瑚蟲綱的目。

軟珊瑚

分布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

角質珊瑚

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支狀,長度可達3米,角質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飾。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

藍珊瑚

見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達2米的塊狀。

石珊瑚

是最為人熟知、分布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系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有外骨骼。石珊瑚見于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米深處。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至3毫米。大多數現存石珊瑚為淺黃色,淺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于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屬石芝屬,直徑可達25厘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于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約5毫米到28毫米。常見的石珊瑚類型包括腦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木狀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島或巴拿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圖為圓管星珊瑚。珊瑚蟲觸手呈鮮黃色透明點斑狀,盛開的珊瑚蟲顔色鮮豔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也有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别,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厘米。)

價值

珊瑚島能供人居住,它的遺骨堅硬,可以開采,當作磚石或燒制石灰。珊瑚的骨骼也可制作工藝品,有觀賞價值。然而,它們同時也形成了許多海底暗礁,對航海的安全有一定的影響。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島,能夠給魚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加固海邊堤岸,擴大陸地面積。因此,人們應當保護珊瑚,保護珊瑚蟲!

上一篇:恙螨

下一篇:芥菜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