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

獵豹

貓科獵豹屬動物
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是食肉目的貓科動物,也是獵豹屬下僅有的物種。分為5個亞種和一個變異種。體型最大的是北非亞種,成年雄性體重29-71千克,均重45千克,成年雌性21-63千克,均重38千克;其他4個亞種的成年體重一般在35千克以下。因外貌與花豹相似,奔跑速度特别快,故稱獵豹。獵豹有獨特的身體結構:靈活的脊椎、半伸縮的爪子,頭小而圓,吻較短,體型纖細,腿長。後頸部的毛比較長,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樣。眼部有白斑,内眼角沿鼻吻部兩側各有一道明顯的黑紋。被毛呈黃褐色或淡黃色,吻部、颔部、胸腹部和四肢内側為白色;體表遍布黑色斑點,與豹相比其斑點較小且均為實心。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環紋。栖息在溫帶和熱帶草原,包括半沙漠和有稀疏樹木的大草原及裸岩地區。專門的肌肉可以讓四肢有更大的擺動,從而增加加速度。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陸生動物,能夠在短短三秒内達到每小時110公裡以上的速度。以最高速度,它們的步幅長達七米。是食肉動物,主要食物為各種羚羊。野生種群現分布于非洲和伊朗。
    中文名:獵豹 拉丁學名: 别名:印度豹 界: 門: 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食肉目 亞目: 科:貓科 亞科: 族: 屬:獵豹屬 亞屬: 種:獵豹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Schreber, 1775 保護級别:易危(VU)IUCN标準 外文名:Acinonyx jubatus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真獸亞綱 亞 目:裂腳亞目 亞 科:貓亞科 亞 種:5亞種 1個變異種 外文名:英文 Cheetah , Hunting Leopard法文 Guépard西班牙文 Chita, Guepardo德文 Gepard

動物學史

命名史

獵豹的屬名“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獵豹的腳爪不能縮入,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無法伸縮爪子的物種,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于奔跑時的平衡。種加詞“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馬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如法語的“guépard”、意大利語的“ghepardo”、西班牙語的“guepardo”、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德語的“Gepard”。英語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進化史

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存放着一塊巨型獵豹的化石。這是與現代獵豹關系密切的已滅絕的古代獵豹物種,肩高與一頭非洲獅相等。巨型獵豹生活在歐洲,大約是現代獵豹的兩倍大。

獵豹的進化和曆史與物種本身一樣引人注目和有趣。該物種的進化可以追溯到近700萬年前,幾乎跨越了地球上的所有大陸。它與人類互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0年,在數千年的人類曆史中,獵豹一直是不同文明和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象征。當代,獵豹仍然被認為是一種精神動物,它象征着多種積極特征,例如适應性、毅力和專注力。 

雖然許多人會認為獵豹起源于非洲大陸,但最古老的化石發現北美的獵豹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内華達州和懷俄明州。獵豹在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都很常見,直到大約10,000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當時巨大的氣候變化導緻大量哺乳動物消失。

哪種貓科動物與獵豹關系最密切,考慮到它們的外表非常相似,很容易認為大型貓科動物中與獵豹最親近的是花豹。然而,獵豹實際上與在南美洲、中美洲、以緻漫遊到北美洲的美洲獅(Puma concolor)和細腰貓(Herpailurus yagouaroundi)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這三個物種共同構成了美洲獅譜系(PUMA),這是貓科的八個譜系之一。

貓科動物的進化始于大約2500萬年前。随着時間的推移,貓科的祖先慢慢演變成八個主要譜系,每個譜系代表貓科中基因最相關的一個子集。

遺傳史

美洲獅譜系(PUMA)的三個物種可能在中新世(大約8.25百萬年前)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有人認為,北美獵豹可能通過白令海峽遷移到亞洲,然後至少在10萬年前通過歐亞大陸向南擴散到非洲;一些研究者對類似獵豹的貓在北美的出現表示懷疑,而是假設現代獵豹是從最終傳播到非洲的亞洲種群進化而來的。獵豹被認為經曆了兩個種群瓶頸,大大降低了種群的遺傳變異性;第一個發生在大約100,000年前,與從北美到亞洲的遷移有關,第二個發生在10,000-12,000年前的非洲,可能是晚更新世滅絕事件的一部分。

低遺傳多樣性被認為是由大約100000年前和大約12000年前的兩個種群瓶頸造成的。由此産生的遺傳變異水平約為平均生物物種的0.1-4%,低于袋獾、野生大猩猩、東北虎,甚至是高度近交的家貓和狗。

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世界上的獵豹數量驟降至少數。這一事件導緻獵豹遺傳多樣性的極端減少,被稱為種群瓶頸,導緻該物種當前種群的物理同質性。獵豹在基因上如此相似,以至于在實驗中,由于動物具有相似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基因型,因此來自無關獵豹的互惠皮膚移植物被另一隻獵豹的免疫系統接受。

研究人員發現,合适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對于任何種群适應和克服環境變化和意外災害的能力都至關重要。不可持續的人類擴張和不負責任的消費會對全球生态系統造成壓力。種群研究表明,當栖息地被破壞,種群變得支離破碎和孤立時,近親繁殖率增加,遺傳多樣性降低。生理缺陷,例如:精子質量差、局部腭部糜爛、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和尾巴扭結,是野生和圈養獵豹種群遺傳多樣性低的結果。

文明史

獵豹與人類的關系曆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世界各地發現的考古文物表明,人類與該物種的互動與它的遷徙和進化密切相關。獵豹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既深刻又複雜,因為該物種在整個人類曆史上一直受到尊敬、馴化、展示和利用。

公元前1700年,埃及人是第一個馴服獵豹的人。他們欽佩獵豹的速度、狩獵能力和美麗。他們尊獵豹為皇室和聲望的象征。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動物成為歐洲、亞洲和印度法老和皇室珍愛的狩獵夥伴。直到1900年代初,對這些貴族來說,擁有獵豹的重要性就如同他們對黃金的熱愛一樣重要。獵豹靠視覺捕獵,因此它們在被稱為“追獵”的運動中表現出色。皇室和貴族組織的狩獵是為了挑戰運動,而不是為了食物。狩獵代表權力和聲望。

到1500年代,獵豹作為狩獵夥伴的受歡迎程度已與狗相媲美。獵豹是最容易馴服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被捕獲、馴服和訓練。使用成年獵豹是因為幼崽還沒有學會如何捕獵。馴服的獵豹與飼養員建立了牢固的聯系。每隻獵豹都騎馬或乘車前往狩獵。它的眼睛有兜帽,看到獵物時會露出眼睛。這隻獵豹被釋放以追捕獵物,然後用木勺喂食作為獎勵。雖然受到珍愛,但被寵愛的獵豹幾乎瀕臨滅絕,并被大量從野外捕獲。到1900年代初期,印度和伊朗正在進口非洲獵豹用于“追逐”運動,因為它們自己的野生種群變得太少了。

外貌特征

體态

獵豹的軀幹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獵豹的體型略微大于雌獵豹,獵豹背部的顔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顔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别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征。食肉目貓科的獵豹屬的單型種。外形似豹,但身材比豹瘦削,四肢細長,趾爪較直,不象貓科動物那樣能将爪全部縮進。頭小而圓;全身無色淡黃并雜有許多小黑點。

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獵豹有着長長的腿和非常纖細的身體,與所有其他貓科動物截然不同。頭部小而圓,耳朵短,成豹和幼崽的眼睛在收縮和放松時都有圓形瞳孔。後頸部的毛比較長,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樣。因為獵豹具有流線型的體型,所以跑起步來顯得十分輕盈。脊椎骨十分柔軟,容易彎曲,像一根大彈簧一樣,跑起來的時候前肢和後肢都在用力,而且身體也在奔跑中間一起一伏;在急轉彎時,大尾巴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不至于摔倒。身體的特殊結構使得獵豹奔跑速度極快。

獵豹的肩胛骨不附着在鎖骨上,因此肩膀可以自由移動。當身體完全伸展時,臀部樞轉以允許後腿伸展得更遠。臀部和肩部的伸展允許在跑步過程中進行大範圍的伸展,從而使其具有非凡的步幅。它們的步伐之間的長度為6-7米,每秒完成4步。當獵豹的身體完全離開地面時,一次跨步有兩次:一次是四條腿全部伸展,一次是四條腿全部蜷縮在身體下方。

腳爪

與獵豹其他貓科動物相比爪子很窄。前爪有四個腳趾和一個尖爪,後爪有四個腳趾。爪子因與地面接觸而略微彎曲并變鈍,因為獵豹的爪子伸縮性很弱,沒有保護性的皮膚褶皺。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在快速、急轉彎時提供更大的牽引力。短而鈍的爪子被認為是半可伸縮的,比其他貓更接近狗的爪子。爪子的作用類似于履帶闆的防滑釘,可在跑步時抓住地面以提供牽引力,以幫助提高速度。

尾巴

獵豹脊椎的柔韌性是非常好。它們的長而肌肉發達的尾巴就像一個方向舵,可以穩定并平衡其體重。前後擺動尾巴不斷适應獵物的運動,允許在高速追逐期間突然急轉彎。

獵豹的尾巴末端有一叢濃密的絨毛,周圍環繞着五六個黑色的環。這些标記為它們在狩獵時提供了極好的僞裝,使它們更難被其他捕食者發現。尾巴也被認為是一種信号裝置,幫助幼崽在高高的草叢中跟随母親。不同個體的尾端顔色從白色到黑色不等。

毛色

耳朵小而圓,内毛顔色淺,與後側形成鮮明對比,後側在個體的主要背部顔色内有一個黑色斑塊。它們的尾巴在上面有斑點,背景是個體的主要背色,腹面的顔色與主要腹面顔色相同。尾巴的後三分之一有一系列黑色或黑色環,末端為白色。

獵豹獨特的黑色淚紋從眼睛一直延伸到嘴巴。條紋被認為可以保護眼睛免受陽光的刺激,從而使視野更加開闊。人們認為這兩條淚紋具有與步槍瞄準鏡相同的功能,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太陽的眩光,幫助獵豹在遠距離範圍内專注于獵物。獵豹的底毛顔色從淺棕褐色到深金色不等,背部的顔色是淡黃色,腹部的顔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全身都有黑色斑點。這些斑點不像豹子或美洲虎皮毛上的玫瑰花結那樣開放,這是快速識别獵豹的一種方法。

幼崽有明顯的鬃毛,延伸到頭部、頸部和背部,顔色明顯較淺,通常看起來是灰色、白色或藍灰色。幼崽長長的毛茸茸的鬃毛被認為可以使它們在捕食者面前不那麼顯眼。盡管幼崽的皮毛很長,但底毛上的斑點始終可見。幼崽會逐漸失去鬃毛,直到青春期。

王獵豹

1927年,發現另一種被稱為王獵豹(Acinonyx rex)的獵豹。這些個體與标本與其他獵豹不同,它們的皮毛更長更柔軟,并且與典型的斑點圖案有所不同。除了典型的黃色皮毛上的斑點外,王獵豹身上還有黑色條紋。在津巴布韋和布基納法索的野外記錄了14張皮。已經公認這些個體是具有輕微黑化趨勢的獵豹(Acinonyx jubatus)的非典型表型。帶有王獵豹标記的個體是從圈養獵豹中培育出來的,其他方面都是典型的窩。其他表型變異的可用信息很少。白化病和黑化病在其他貓科動物中已有詳細記載,包括老虎、非洲獅、豹子和美洲虎。

栖息環境

在非洲,獵豹分布在各種栖息地和生态區,從幹燥的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到草原和極度幹旱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它們僅在熱帶和山地森林中不存在,盡管有報道稱肯尼亞山海拔4,000米處有獵豹。在伊朗,獵豹栖息地由沙漠組成,其中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在那裡,發現獵豹的地形範圍從平原和鹽田到被侵蝕的山麓,以及海拔高達2,000-3,000米的崎岖沙漠山脈,這種景觀與山脈并無不同。與其他食肉動物相比,獵豹似乎表現出相對較低的栖息地選擇性。

生活習性

領地

領地雄性用尿液标記它們保衛的區域。此外,雄性還會通過用後爪耙地、抓樹、碾壓草或在顯著地物上沉積糞便來标記領地。領地雄性從未被歸入青少年年齡範圍。常住雄性确實會在短時間内(幾天之内)離開自己的領地,大概是為了在其領地之外尋找當季雌性。雄性聯盟通常會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以方便接近雌性和獵物,并且通常會在聯盟中的個體一生中持續存在。雖然不常見,但不相關的雄性偶爾會被接納到現有的相關雄性群體中。有血緣關系的聯盟夥伴對近距離接觸非常寬容,如果沒有身體接觸或相互梳理,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其他成員的幾米之内。不相關的聯盟成員經常忍受侵略。如果非關聯成員加入,關聯成員之間的遊戲可能會變得暴力。非關聯成員也會放棄關聯成員參與的大部分身體接觸。一段時間後,聯盟中不相關的成員将不會像開始時那樣咄咄逼人。在雄性聯盟之間的領地沖突中,群體規模對結果的影響最大。這反映在競争激烈的領域中較大聯盟的長期任期。單身雄性很少在聯盟附近擁有領地。

獵豹的種群密度從每20平方公裡1隻到每100平方公裡1隻不等。據報道,一些家庭範圍在50-130平方公裡之間。獵豹可以是獨居的,也可以是小群體生活,這些群體包括母親和它的幼崽、幾隻相關的成年雄性,或者雌性尚未發情時與母親不久分開的雄性和雌性兄弟姐妹。雌性在其範圍内采用各種運動模式,從單次長途旅行到在一般區域停留數天。雖然個體雌性的範圍重疊,但它們不會社交。如果雌性彼此注意到,它們會坐在相距2公裡的地方觀察另一隻,直到一隻最終走開。這種行為在其他雌貓科動物身上也很常見,但家貓和獅子除外。雌性不會保衛自己的領地,盡管它們通過排尿或排便來做氣味标記。然而,幼崽的存在會根據幼崽的年齡改變雌性的動作。 

活動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鐘前後開始外出覓食,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另外一點的話,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它每隔6分鐘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看看周圍有什麼危險。一般來說的話,獵豹每一次隻捕殺一隻獵物,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裡、最多走十多公裡。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并不遠。

雖然獵豹可以達到驚人的速度,但它們無法長時間保持高速追逐。它們必須在30 秒或更短的時間内捕捉到獵物,因為它們無法長時間保持最大速度。獵豹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它們的活動量最少。他們更喜歡陰涼的地方,會在大樹陰涼的保護下睡覺。獵豹不會在夜間捕獵,它們在早晨和傍晚最為活躍。

結群

随着雌性幼獵豹的性成熟,它們将脫離群體,過上基本獨立的生活。雄性兄弟在它們的餘生中一直在一起,形成一個稱為聯盟的團體。聯盟增加了狩獵成功率,并作為對其他捕食者的防禦。

當幼獵豹長大分群發生時,雄性會四處遊蕩,直到找到并保衛領地。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時間,雄性可能會旅行數百公裡,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由更有經驗的雄性聯盟推動。最終,這群獵豹會找到一個可以安頓下來的地方。這将成為聯盟的領地,可能跨越40-80平方公裡。

年輕時成為孤兒的獵豹,進入康複狀态的獵豹可以與無關的個體配對以形成聯盟。當這些獵豹被放回野外時,所創建的聯盟通常會在個體的整個生命中保持完整。

奔跑

獵豹是世界上在陸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它的時速可以達到115公裡。如果人類的短跑世界冠軍和獵豹進行百米比賽的話,獵豹可以讓這個世界冠軍先跑60米,最後到達終點的是獵豹,而不是這個短跑世界冠軍。

但是要注意到,獵豹既然跑得那麼快,但是對它來說,對它的整個身體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是一種考驗。當它奔跑速度達到115公裡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在超負荷運轉。由于獵豹它一下子無法把囤積的熱量排出去,很容易出現虛脫症狀,所以獵豹一般隻能短跑幾百米,它就減速了。要不然它身體就過熱,然後會産生虛脫。所以這種奔跑是很傷元氣的,有時候就是獵豹抓住了獵物,因為它剛才跑得太快,所以它那個時候也沒辦法進食,必須要休息一下,或者喘喘氣,才能開始進食。

發聲

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不同,該分類包括:獅子、老虎、豹子和美洲虎,它們在面臨危險時會咆哮。獵豹不會咆哮。它們發出的聲音更像是一種尖銳的啁啾或氣泡,它們在相互交流時會吠叫。獵豹在吸氣和呼氣時也會發出呼噜聲。雖然不常見,但當雄性聯盟的成員分開時,會持續發出長達20分鐘的聲音呼叫(被描述為“yipps”和“churrs”),直到與它的夥伴重聚。雌性也會呼喚它們的幼崽尋找它們的位置,尤其是當幼崽從隐藏的巢穴中遊蕩出來時。

狩獵

獵豹是視覺獵人。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不同,獵豹是晝夜活動的,這意味着它們在清晨和傍晚捕獵。獵豹爬上“遊戲樹”或白蟻丘,以獲得最佳的有利位置,以便在地平線上發現獵物。狩獵有幾個組成部分。它包括獵物檢測、跟蹤、追逐、絆倒(或捕獲獵物)以及通過咬喉窒息殺死。

獵豹為食肉動物,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20千米,且僅一腳着地,但最多隻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内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将是浪費體力。大緻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後,能用嘴持續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後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十分鐘複原,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豺犬,隻能放棄到手獵物;但曾有極端的案例是一頭獵豹捕獵後還賭命将一頭非洲豺犬驅走。一個獵豹連續追獵5次不成功或獵物被搶走,就有可能會被餓死,因為再沒力氣捕獵了。

由于獵豹的牙比較短,所以獵豹有時候還不能用牙來把食物咬死。經常是靠上下颚就是像鉗子一樣把獵物的脖子鉗住,使獵物窒息死亡。獵豹的捕食方式一般是這樣:盡管它跑得快,但因為它跑得距離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時候,它會盡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獵物,盡量不讓獵物發現它,在它靠得足夠近的時候,它才開始突然一下縱跳出來,猛撲向獵物。這個時候靠速度來抓住獵物,如果它在第一次抓不住的話,那麼獵物很可能抓不住。因為獵物跑得非常快,如羚羊。再一個就是善于躲避,不斷地急轉彎,有可能躲避掉。所以獵豹抓動物的時候,它一跳出去,如果動物比較近的時候,它盡量伸出它的爪子,所以它爪子總是露在外面。爪子盡量抓獵物的後肢,然後再撲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制服獵物。一般的話,等獵豹咬住獵物的脖子5-10分鐘以後,那些大型的獵物才會死亡。等那些獵物死亡以後,獵豹就将那些獵物的屍體拖到密林中間進行進食。

食物

獵豹賴以生存的獵物物種已經進化出了速度和躲避技術,可以讓它們遠離它們。獵豹的獵物包括:湯氏瞪羚、葛氏蒼羚、高角羚、小角馬等,在食物匮乏時,也會襲擊斑馬,另外鴕鳥也是獵豹經常捕食的對象。和其他中小型羚羊、野兔、鳥類和齧齒動物。獵豹也會捕食較大群動物的幼崽。獵豹通常更喜歡捕食野生物種,避免獵殺家畜。例外情況發生在生病、受傷、年老或年輕和缺乏經驗的獵豹身上。一般來說,被獵豹捕食的牲畜也會生病、受傷和年老/年輕。将牲畜飼養在牧場中并利用非緻命的保護手段可以大大減少牲畜的捕食。 

天敵

在自然界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如說獅子打敗,或者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幼豹的成活率很低,三分之二的幼豹在一歲前就被獅子鬣狗等咬死或因食物不足而餓死。

分布範圍

原産地: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甯、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中非、乍得、埃塞俄比亞、伊朗、肯尼亞、馬裡、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烏幹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疑似滅絕:厄立特裡亞。

滅絕:阿富汗、布隆迪、喀麥隆、剛果(金)、科特迪瓦、加納、幾内亞、幾内亞比紹、印度、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馬拉維、毛裡塔尼亞、摩洛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爾、塞拉利昂、叙利亞、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别克斯坦和西撒哈拉。

存在不确定性:吉布提、埃及、利比亞、索馬裡、蘇丹和多哥。

重新引進:埃斯瓦蒂尼。

繁殖方式

獵豹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幼崽(出生至18個月)、青春期(18至24個月)和成年(24個月及以後)。

獵豹的妊娠(懷孕)期為93 天,每窩産仔數從1隻或2隻到6隻幼崽不等(偶爾有8隻幼崽的記錄,但很少見)。在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等保護區,幼崽的死亡率高于非保護區,這些保護區與大型捕食者的距離更大。在這些地區,獵豹幼崽的死亡率可高達90%。

雄性獵豹一般也會争奪配偶。它不是一夫一妻制,它在野外是自由競争。懷孕期是91到95天,一隻雌性獵豹它一胎可以生1-6幼崽,通常來說是2-4隻。産崽的雌性獵豹,将它的巢建在那些草比較密的,或者是叢林的深處,或者是沼澤地,一些其他動物到不了的地方,因為有可能一些猛獸可能會捕食這些小獵豹。

一般小獵豹長到1歲以後,它們才會開始獨立地捕食。小獵豹體重一般是240-300克,要生下來2-3天之後才會爬,4-14天以後眼睛才會睜開,21-28天之後才開始取食,兩個月以後開始斷奶。9-10個月以後,雌獵豹開始達到了性成熟。雄獵豹的話一般要十四個月齡才能達到性成熟,小獵豹出生的時候,它背部有一些鬥篷狀的毛,那個蓬松的毛一般的是在兩個半月的時候這些毛就開始脫落。

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15年,但是在人工圈養狀态下,獵豹它可能生存18年。

交配

除非有幼崽陪伴,否則雌性會過着孤獨的生活。不像雄性獵豹喜歡和它們的聯盟一起生活在固定的領土上,雌性獵豹在與多個雄性群體的領土重疊的“家庭範圍”内旅行。雌性獵豹的栖息地取決于獵物的分布。如果獵物四處遊蕩,雌性的範圍會更大。

雌性獵豹的發情是不可預測或規律的。這也是圈養獵豹難以繁育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發現,交配接受度取決于環境因素,這些因素是由雄性的接近及其氣味标記觸發的。發情期長達14天,在此期間雌性将與多個雄性交配。在發情期遇到雌性獵豹的雄性獵豹會與雌性獵豹呆在一起并交配長達三天,并且在一天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交配。在交配方面,聯盟中沒有占主導地位的雄性聲稱可以獨享雌性。聯盟内的所有雄性都會交配。

幼崽

出生時,幼崽重8.5到15盎司,失明和無助。它們的母親會耐心地給他們梳洗,安靜地發出咕噜聲,并為它們提供溫暖和安全感。大約一天後,媽媽就會離開幼崽自己去尋找,這樣它就可以繼續照顧幼崽了。這是幼崽最脆弱的時候,因為它們得不到保護。它們将住在一個僻靜的巢穴中,直到它們長到大約6到8周大,它們的母親會定期将它們從一個巢穴移到另一個巢穴,以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在接下來的一年半裡,母親将獨自照顧她的幼崽。

大約六周大時幼崽開始跟随母親的日常旅行,因為她正在尋找獵物。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她不能走得遠或走得快,幼崽的死亡率最高。在此期間,隻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幼崽能夠存活下來,因為它們會因被獅子和鬣狗等其他大型食肉動物的捕食或受傷而死亡。這是教授生活技能的時候。

獵豹幼崽的背部有一層厚厚的銀灰色地幔。地幔通過模仿一種叫做蜜獾的好鬥動物的樣子來幫助僞裝幼崽。這種模仿可能有助于阻止獅子、鬣狗和鷹等掠食者試圖殺死它們。幼崽在大約三個月大的時候失去了它們的地幔。

四到六個月大之間,獵豹幼崽非常活躍和頑皮。樹木提供了良好的觀察點,并允許發展平衡技能。幼崽的半不可伸縮爪子在這個年齡段更鋒利,可以幫助它們抓住與兄弟姐妹一起攀爬的高大“遊戲樹”。學習狩獵是幼崽将要培養的最關鍵的生存技能。一歲時,獵豹幼崽會與母親一起參加狩獵活動。

大約18個月大時,母親和幼崽最終會分開。雖然不完全擅長獨自狩獵,但獨立的雄性和雌性幼崽會再堅持幾個月來掌握他們的狩獵技能。當青春期雌性開始騎自行車時,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會向她們求愛并趕走她們的兄弟。

壽命

野生獵豹的成年生活是艱難的。野生獵豹(雄性和雌性結合)的平均年齡跨度為10-12 歲。野生成年雄性的平均壽命偏低(8年),部分原因是與雄性競争群體的領土沖突。成年死亡率是野生獵豹種群增長和生存的最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圈養的獵豹可以活17-20 年。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獵豹東非亞種(東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fearsoni

(Smith, 1834)

獵豹北非亞種(撒哈拉獵豹)

Acinonyx jubatus hecki

Hilzheimer, 1913

獵豹指名亞種(南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jubatus

(Schreber, 1775)

獵豹索馬裡亞種(東北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soemmeringii

(Fitzinger, 1855)

獵豹亞洲亞種(亞洲獵豹)

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

(Griffith, 1821)

王獵豹

(并不是一個亞種,而是一個變異種)

Acinonyx jubatus velox

Heller, 1913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 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種群現狀

全非洲的獵豹隻有九千頭到一萬二千頭,其中還有大約10%的獵豹是生活在圈養狀态下。保護獵豹成為人們的一個任務,特别是在非洲。在當代,獵豹仍然被視為身份的象征。盡管在許多國家/地區已經禁止擁有獵豹和擁有異國情調的寵物,但對獵豹作為寵物的需求仍然很高。幼崽是從野外非法捕獲的,隻有六分之一的幼崽在找到潛在買家的過程中幸存下來。

導緻獵豹數量減少的原因,一個是那些草食性動物的減少,如羚羊、像角馬,分布區減少了,獵豹的食物資源減少了;另外一點就是獵豹的生态環境被人類的村莊、道路和其他的一些人類活動區給分割隔離了,這個時候獵豹的群體很小,使得獵豹尋找配偶非常困難;第三個原因就是由于獵豹皮的貿易,特别是國際貿易,由于《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實施,這種貿易受到了限制,但是這種走私還是存在的,這些走私者偷獵獵豹對獵豹的生存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狩獵、報複性殺戮、栖息地侵占等多種因素共同導緻全球獵豹數量在上個世紀急劇下降,并将該物種趕出大部分曆史範圍。如今,該物種最後的據點之一仍然在南部非洲,跨越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這兩個國家共同擁有該物種三分之二的人口。 

獵豹需要廣闊的土地和合适的獵物、水和覆蓋物才能生存。由于人類在世界各地進行的擴張,荒地遭到破壞和支離破碎,獵豹的可用栖息地也遭到破壞。可用的栖息地是支離破碎的,而且退化減少了一個地區可以支持的動物數量。非洲各地曾經可以養活數千隻獵豹的許多景觀都難以養活少數幾隻。

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和群體食肉動物不同,獵豹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表現不佳。這些區域通常包含高密度的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如獅子、豹子和鬣狗。像這樣的捕食者會與獵豹競争獵物,甚至會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殺死獵豹。在這些地區,獵豹幼崽的死亡率可高達90%。因此,非洲大約90%的獵豹生活在私人農田的受保護土地之外,因此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當掠食者威脅到農民的牲畜時,他們也會威脅到農民的生計。農民迅速采取行動保護他們的資源,經常誘捕或射擊獵豹。因為獵豹在白天捕食更多,所以它們比夜間捕食者更頻繁地被看到,這導緻獵豹受到更高的迫害。

人工繁殖

1967年9月,英國貝德福德郡鄧斯特布爾附近的“Whipsnade”動物園是世界上第一個繁殖并成功飼養獵豹的動物園。那時,動物園裡的一對獵豹“胡安妮塔和傑克”,它們生産了三隻幼崽,名為Jason,Jasmine和Jacaranda。

相關文化

曆史作用

傳統的非洲治療師和巫醫在靈性儀式中使用獵豹的腳骨來象征敏捷和速度。他們使用各種動物的骨頭和不同部落的技術。對象代表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人、事物或情緒,被稱為占蔔集。

在埃及法老時代,獵豹被認為是一位名叫“Mafdet”的女神。法老們把獵豹當作親密的夥伴,象征着馬夫德特保護王位。

南部非洲的聖人吃獵豹肉作為速度的象征,但它并不是他們飲食中的主要食物。

國王為了尊嚴而穿着獵豹皮。獵豹皮貿易僅在歐洲探險家開始提出要求後才開始。

藝術形象

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與獵豹作為伴侶有着強烈的文化聯系。這種做法有着悠久的曆史,在古代藝術中很常見。

蘇美爾人(伊拉克祖先)是第一個在藝術中使用獵豹的人。獵豹和花豹經常分不清,被誤認為是彼此。早期藝術中的獵豹經常被稱為“花豹”或“獵豹”。早期的藝術家稱真正的豹子為“pardus”,并将其描述為黑豹(panther)和獅子(leo)之間的雜交種。 [8] 

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開始繪畫獵豹和其他更逼真的動物。在這段科學探索時期,對動物的詳細描述為藝術中的現實提供了動力。随着活體動物貿易的增加,藝術家們更頻繁地在他們的畫作中加入獵豹的形象。藝術家們總是将獵豹描繪成速度和皇室的動物。

世界紀錄

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短距離):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哺乳動物是獵豹。當短距離測量時,獵豹能在平地上保持穩定的最高速度約為100公裡/小時。(吉尼斯世界紀錄)

國際獵豹日

12月4日慶祝獵豹日。2010年,Laurie Marker 博士将12月4日指定為國際獵豹日。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是為了紀念一隻名叫Khayam的獵豹幼崽,她在俄勒岡州溫斯頓的野生動物園飼養。

Khayam是一隻獵豹,它為第一個野生動物研究項目接受了訓練。這項研究是為了确定是否可以教圈養出生的獵豹捕獵。1977年,Marker博士帶着Khayam前往納米比亞進行研究項目。她目睹了獵豹在那次旅行中變得多麼瀕臨滅絕。作為保護牲畜的一種方式,農民正在從景觀中大量消滅獵豹。

上一篇:釣魚入門

下一篇:石破天驚逗秋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