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

漢語成語
物極必反,漢語成語,道家哲學。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1]
    中文名:物極必反 拼音:wù jí bì fǎn 近義詞:月盈則虧,周而複始 反義詞:千篇一律

釋義

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是謂陰陽互動,欲觸極則而反。由此循環相生,不熄不滅在其固有法則之中。若遇極而反者,則出。若出者,必須創造出更大的反極才能入。此時,或許空間已有不同。

用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出處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鹖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宋·朱熹《近思錄》引宋·程頤曰:“如《複卦》言七日來複,其間無不斷續,陽已複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七回:“物極必反,子宜速歸。不然,胥當踐‘複楚’之約!”

成語辨析

中國哲學史上關于運動變化的命題。老子首先提出物極必反的思想。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由道産生運動,到一定極限,又複歸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這一思想,在以後的《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揚雄的《太玄》等書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頤明确使用了“物極必反”一詞。他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故萬物本身包含着對立,以至互相摩蕩,形成往來屈伸的運動。其運動達于極點,即向反面變化,故萬物呈現為盛極必衰,動極必靜等情況。這就是“物理極而必反”、“物極則反,事極則變”。他又認為,萬物消長盛衰,周而複始,而陰陽變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謂“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程頤把先秦以來“物極必反”的思想,發展成為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

上一篇:漏網之魚

下一篇:喀山汗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