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虱

牛虱

蛛形綱動物
牛虱一般指蜱蟲。蜱(音pí)蟲屬于寄螨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闆,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闆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餘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僅存于歐洲)。[1]中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中文名:牛虱 拉丁學名: 别名:蜱蟲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螯肢亞門 綱:蛛形綱 亞綱:蜱螨亞綱 目:蜱目 亞目:蜱 科:蜱總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栖息在如森林,灌木叢,草原,半荒漠地帶,以及包括獸穴,鳥巢裡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

飽血後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mm.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闆。蟲體分颚體和軀體兩部份。n

硬蜱

颚體也稱假頭,位于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颚基、螯肢、口下闆及須肢組成。

颚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接,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

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對孔區,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産卵的功能。

螯肢1對,從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闆1塊,位于螯肢腹面,與螯肢合攏時形成口腔。

口下闆腹面有倒齒,為吸血時固定于宿主皮膚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兩側為須肢,由4節組成,第4節短小,嵌出于第3節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闆後緣形成不同花飾稱為緣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即基節、轉節、股節、胫節、後跗節和跗節。

基節上通常有距。足Ⅰ跗節背緣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覺功能,末端有爪1對及墊狀爪間突1個。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對足基節的水平線上。

肛門位于軀體的後部,常有肛溝。氣門一對,位于足Ⅳ基節的後外側,氣門闆寬闊。

雄蜱腹面有幾丁質闆,基數目因蜱的屬種而不同。n

軟蜱

颚體在軀體腹面,從背面看不見。颚基背面無孔區。

軀體背面無盾闆,體表多呈顆粒狀小疣,或具皺紋、盤狀凹陷。氣門闆小,位于基節Ⅳ的前上方。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兩性特征不顯著。肛門位于體中部或稍後,有些軟蜱尚有肛前溝和肛後中溝及肛後橫溝,分别位于肛門的前後方。

各基節都無距刺,跗節雖有爪,但無爪墊。

成蟲及若蟲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腺液的分泌,有調節水分和電解質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

在吸血時,病原體也随基節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傷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鈍緣蜱屬的一些種類。

主要種類

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盾闆褐色,須肢為細長圓筒狀,颚基的耳狀突呈鈍齒狀。

肛溝在肛門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節具一細長内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種,是針闊混交林優勢種。

成蟲在4~6月活動,幼蟲和若蟲在4~10月出現。

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發育。以未吸血的幼蟲、若蟲和成蟲越冬。成蟲寄生于大型哺乳動物,經常侵襲人。

幼蟲和若蟲寄生于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

分布于内蒙古、甘肅、新疆、西藏等地。是中國森林腦炎的主要媒介,并能傳播Q熱和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n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闆有琺琅樣斑,有眼和緣垛。

須肢寬短,颚基矩形,足Ⅰ轉節的背距短而圓鈍。是典型的草原種類,多栖息于幹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

成蜱春季活動,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現。屬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蟲越冬。

成蟲寄生于大型哺乳類,有時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于各種齧齒動物。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區。是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的主要媒介,也可傳播布氏杆菌病。n亞東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盾闆紅褐色,有眼和緣垛,須肢為長圓筒狀,第二節顯著伸長。

足淡黃色,各關節處有明顯的淡色環;雄蟲頸溝明顯呈深溝狀,氣門闆呈煙鬥狀。

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帶。成蟲出現在春夏季。屬三宿主蜱,一年大約發育一代,主要以成蟲越冬。

成蟲主要寄生于駱駝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襲人,幼蟲和若蟲寄生于小型野生動物。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區。為新疆出血熱傳播媒介。n乳突鈍緣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體表顆粒狀,肛後橫溝與肛後中溝相交處幾乎成直角。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帶。

多宿主蜱。栖息于中小型獸類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獸類,也常侵襲人。

分布于新疆、山西,傳播回歸熱和Q熱。

生活習性

吸血

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宿主包括陸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栖類,有些種類侵襲人體。

多數蜱種的宿主很廣泛,例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類200種,鳥類120種和少數爬行類,并可侵襲人體。

這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硬蜱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天。軟蜱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短,一般數分鐘到1小時。

蜱的吸血量很大,各發育期飽血後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n

宿主關系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

例如全溝硬蜱寄生在動物或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内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

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頸部肉垂和乳房,次為肩胛部。波斯銳緣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n

尋覓宿主

蜱類尋覓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當與宿主相距15m時,即可感知,由被動等待到活動等待,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登而上。

如栖息在森林地帶的全溝硬蜱,成蟲尋覓宿主時,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候,當宿主經過并與之接觸時即爬附宿主。

栖息在荒漠地帶的亞東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動,主動尋覓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種,多在地面或爬上牆壁、木柱尋覓宿主。

蜱的活動範圍不大,一般為數十米。宿主的活動,特别是候鳥的季節遷移,對蜱類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蜱為人、家畜及野生動物的體外寄生蟲,無論是幼蟲、若蟲、成蟲均能吸血。

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且吸血時間長,而軟蜱多在夜間吸血,叮咬宿主吸血時間短,由1~2分鐘至1小時左右,有些硬蜱日夜吸血。

吸血時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膚上,驚吓時也不離去,若強行拔除,易将假頭斷折于皮膚内。

蜱的嗅覺極為敏感,能在幾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氣味,爬到1米高的樹葉或草尖上等候覓食,當人和動物經過時,突然跳到人和動物的身上,伺機吸血。

不僅可咬傷皮膚,而且是螺旋體、立克次體、病毒、細菌感染的媒介。這就是蜱蟲咬傷人的病因。n

越冬活動

氣溫、濕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響蜱類的季節消長及活動。

在溫暖地區多數種類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動,如全溝硬蜱成蟲活動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蟲和若蟲的活動季節較長,從早春4月持續至9~10月間,一般有兩個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約在8~9月間。

在炎熱地區有些種類在秋、冬、春季活動,如殘緣璃眼蜱。軟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終年都可活動。

蜱多數在栖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土塊、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上越冬。

軟蜱主要在宿主住處附近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有的各蟲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屬中的多數種類。

有的以成蟲越冬,如革蜱屬中的所有種類;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血蜱屬和軟蜱中的一些種。

有的以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防治原則

防治

環境防制

草原地帶采用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辦法滅蜱。結合墾荒,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齧齒動物。

2化學防制

蜱類栖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林區用六六六煙霧劑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藥浴殺蜱。(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農藥。)

3生物防治

由于蜱蟲主要栖息在草地、樹林中,用生物農藥狂掃噴灑主要發生蜱蟲的地面,持效期特長,對人畜無害;也可用藻蓋殺(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無色無味,對人體無毒、無害、無污染。

4個人防護

進入有蜱地區要穿五緊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塗布驅避劑,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将蜱帶出疫區。

5藥物預防皮膚塗抹或居室噴灑羅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預防蜱蟲叮咬。n

預防治療

由于蜱蟲主要栖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羅浮山百草油或是驅蚊液,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卧。

蜱常附着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

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上一篇:鸩鳥

下一篇:牦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