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鬥古鎮

熨鬥古鎮

陝西省石泉縣轄鎮
熨鬥古鎮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是從安康入漢中和由陝入川的重要商貿貨棧之一。古鎮上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築風貌古街區、古戲樓、關帝廟等,是陝南民風、民俗和羌族民居建築的代表之一,并富有西北地區獨有的陝南水鄉吊腳樓,一派古色古香,典雅别緻。
    中文名:熨鬥古鎮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 著名景點:古戲樓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陝西省安康市 建議遊玩時長:半天 适合遊玩季節:夏秋最佳 門票價格:免費

古鎮介紹

熨鬥古鎮位于縣城漢江以南50公裡,與漢陰縣、西鄉縣、鎮巴縣相鄰,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古時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鎮。

古鎮居富水河南岸,依河而建,平面呈曲尺形,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鎮街東、西端頭原有門樓(閘子樓)各一座,早年已圮。現存東西向街道長約400米,寬3.6米,街面條石墁鋪。

曾經沿街兩側分布有油坊、鐵匠鋪、染布坊、雜貨鋪、藥鋪、旅店及張氏大院等57處字号和民宅。現臨街面建築保存基本完好,保持有原來風格,但内院多有改造。現存民居沿街道縱向發展,院内以二進院落居多,門房、過廳、正房、廂房一應俱全,部分建築上層棚闆,用作倉廪。大木構架以穿鬥式為主,檐下大量使用撐栱、挑枋。屋頂多灰陶合瓦屋面,疊瓦屋脊。

古鎮現有居民約93戶,以及商鋪、戲樓等,其中以古鎮中部戲樓最為精緻。戲樓始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初為六角形,後遭兵燹,曾兩次重修未果,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方建成,惜動亂中又遭破壞。2008年5月,恢複戲樓并對外開放。

現戲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73平方米,通面闊三間13.67米,進深八椽12.65米。樓面為橫向勾連搭形式,中間戲樓歇山頂,戲台台面前凸(形成露天劇場);兩側邊樓硬山頂,并起風火牆。戲台屏牆兩側辟“出将”“入相”各兩扇槅扇門;邊樓為妝間,設三扇槅扇門,前有八級石踏跺。

熨鬥古鎮是秦巴山區保存較完整的古集鎮之一,對研究熨鬥鎮的曆史變遷、集鎮發展、川陝楚經貿交流,以及陝南戲樓和民居布局提供了實物資料。

2008年9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熨鬥古鎮”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熨鬥古戲樓為中心,西至熨鬥鎮古街西口處,東至熨鬥鎮古街東口處,南至沿河公路,北至熨鬥鎮側崖坎。

曆史沿革

熨鬥古鎮名稱曆經多次變遷:據記載,清嘉慶23年前該鎮名為永興場;道光年間當地遍布60多架筒車,澆灌着兩千多畝良田,該地由此更名為筒車壩;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車被毀,筒車壩名不副實了,又改名熨鬥鎮。其由來是,當地有個構家壩,有水田百餘畝,其地形酷似燙衣服的熨鬥,故以此得名熨鬥鎮。

熨鬥鎮是我縣曆史上有名的古鎮之一,四十分鐘就可抵達西鄉縣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陝入川。據祖居熨鬥鎮的老人們講:解放前在鎮下街頭立有一個閘子門,門額上書“川楚通道”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年。

明清時期每逢集日,熨鬥街上川陝客商雲集,商貿興隆,古戲樓上演的漢劇韻味悠長,使人流連忘返。當年熨鬥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義順和,金盛堂,義順鑫,德懋鴻,昆泰豐,長興久,榮壽堂等。這些老字号大多是藥鋪和旅店,生意十分紅火。

據70多歲的吳明森老人講,他家祖上是開旅店的,小時候他就記得每晚至少有十多個馬幫在他家住宿,旅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漢中地區的客商。當時有一種民謠叫“白龍下川,黃龍入陝”。白龍指棉花,黃龍指黃表紙。也就是說通過熨鬥鎮将陝西的棉花運往四川,将四川的黃表紙和食鹽運入陝西,由此可見熨鬥鎮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

距熨鬥鎮15公裡的喜河鎮(現名稱),因位于漢江邊,交通便利,市場繁榮,早在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設立魏甯縣,古有“小漢口”之稱。早年,川陝的客商趕着馬幫将貨物通過熨鬥鎮運到喜河碼頭,再裝船走水路運抵漢口,同時馬幫又将從船上卸下的貨物運回四川以及漢中的西鄉,鎮巴,洋縣等地。

解放後,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發展,繁華了千百年的川楚古道沉寂了下來。現在當你來到熨鬥鎮,千年古鎮的風貌仍依稀可見:青石闆街,木闆門面,古戲樓,關帝廟,以及通往漢中、四川的古商道,這些都已成為見證熨鬥古鎮興衰曆史的文物古迹,彌足珍貴。随着燕子洞景區的對外開放,熨鬥古鎮也将向遊客展現其古樸滄桑的風韻,讓人們從中品味、追尋曾經的喧鬧與繁華

民俗風情

熨鬥是個多民族集聚地,民風純樸,民俗南介,形成了鮮明而豐富的民俗特征,茶文化,桑蠶文化更是影響深遠。在此聽漢劇吃特産,使人疑在川中;乘木舟聞漁歌,又似江南别景;在咿咿的方言中,穿行古街,仿佛時光倒流;而古戲樓、牌樓、喬泰和酒樓和吊腳民居常使遊人流連忘返。當地餐飲特色極為突出,無論山珍野味,無論葷素,無論酒水,全采于自然均施以當地特色,實為天下美食。

上一篇:越野

下一篇:謬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