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

熊家冢

湖北省荊州市曆史遺迹
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荊州市、當陽市和荊門市三市交界處,距荊州城西北45公裡,地處川店鎮宗北村與張場村,其規模與陝西發現的羅家坑秦公墓相比更宏大,是目前(2012年)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園分布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傑出代表,屬省級重點保護古墓。[1]
  • 中文名:熊家冢
  • 占地面積:80000平方米
  • 别稱:熊家冢楚國墓
  • 所在地:湖北省荊州市
  • 墓主:楚王
  • 修建時代:戰國時期
  • 出土文物:車馬坑、玉器、瑪瑙、水晶、青銅器、陶器

名稱來源

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在各種媒體中關于熊家冢的宣傳報道中認為,“熊家冢”因埋葬的楚國國君姓熊而得名。

事實是:所謂埋葬熊姓祖先,指的是在熊家冢主冢東側的若幹座明代熊姓家族的墓葬,考古發掘的磚刻地券上有“熊顯太”“熊連”等人,這才是“熊家冢”的得名由來。戰國時代的楚王,以芈(mi米)為姓,以熊為氏。雖同為“熊”,且葬于一地,而相隔兩千年,乃是巧合。

發掘曆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墓地不斷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包括生産建設的破壞、水土流失的影響、盜墓犯罪的威脅等等),為了有效保護這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從1979年到2001年,荊州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對該墓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古調查和勘探。

1981年,熊家冢楚墓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市文物部門分别于1979年、1995年、2001年對該墓進行過3次大規模的勘查。

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對熊家冢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殉葬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但主冢等挖掘時間待定。

2006年8月,荊州考古工作者對墓地開始有計劃的發掘,近半年的時間開探方282個,面積共28200平方米。

2008年12月10日,在荊州熊家冢研讨會上,專家們一緻認定:熊家冢主冢墓主是一位楚王。

到2012年為止,在主冢南側已探明出殉葬墓92座,已發掘30餘座,出土玉石、水晶、瑪瑙等精美文物共1000餘件。此外還有少量青銅器、陶器。在主冢和祔冢西側,還發掘出一座131.4米長、12米寬的特大型車馬坑和排列有序的30多座小型車馬坑。

2012年9月12日,以熊家冢楚墓為基礎興建的熊家冢遺址博物館對外營運時間,确定開放時間為10月1日。

形制規格

整體規格

熊家冢海拔高度68.2米,主要由主冢、陪冢、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等5部分組成。

從考古鏟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的資料來看,熊家冢是一座略呈正方形、帶有斜坡墓道的土坑豎穴木椁墓,墓道朝東,方向為50°。墓口長68~70米,寬68米,墓道長33米,寬16~20米。整個墓區勘探和發掘表明,這些遺迹南北跨度約550米,東西跨度約150米,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 

主冢

是一座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木椁墓,熊家冢主冢長寬均達67米,坑深15米以上。棺椁面積達248平方米,是中國已知的帝王棺椁中最大的。在墓的西邊推測有15級台階。墓坑底長27米,寬25米。

陪冢

陪葬墓在主墓之北,緊鄰主墓,長36米,寬30米左右。

車馬坑

主墓與陪葬墓的西邊是車馬坑,長約134米,寬約23米。其中1号車馬坑,南北長132.6米,東西寬約12米。除了主車馬坑外,還排列着30餘座大小不一的小車馬坑,形成一個完整的出行車陣。

車由輪、軸、轅、衡、輿幾部分組成。車的放置為衡西輿東,兩馬背向側卧于轅兩側,馬首向西。馬口中有銅銜,頭部有包金箔的錫節約,頸部下方有玉串飾、玉佩、玉飾狀的玉器。

排葬坑

在主墓的南邊和陪葬墓的北邊,分别排列着總數逾百座規劃整齊、大小相當的殉葬墓。其中已發現的已超過120座,殺殉人數超出“将軍大夫”級。從已發掘的殉葬坑,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小型墓,坑口長4-5米,寬3-4米,坑深4.5米左右。已發掘的11座墓,人骨及葬具都保存不好,葬具僅存灰色棺椁痕迹,為一椁一棺。

随葬品均出于棺内,以玉石器佩飾為主,器形有璧、璜、環、珠、管、龍形佩等。其它還有少量小型銅器,如帶鈎、削刀、鈴。熊家冢墓地的這些殉人,有可能為自殉,也有殺殉的,坑位排列按等級、性别的不同而排列有序,是經過精心規劃、同時下葬的結果。已發掘的殉葬坑中均有一椁一棺,并有不扉的随葬品,說明殉葬的人殉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祭祀坑

在主墓的西邊和南邊,有規律地分布着近百個方形或圓形的祭祀坑和大量的地面建築遺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