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樹

烏桕樹

烏桕屬植物
烏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龍門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東南段,西南止于錦屏山、白靈山東坡。地理位置為北緯32°30′以南,東經101°40′以東,為全國烏桕分布的西北沿。垂直分布範圍,在東部盆地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為海拔1000-1800m。四川的集中分布區是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其中以長江河谷巫山-萬縣段,烏江流域涪陵-酉陽段,金沙江河谷宜賓-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賓-仁壽段最為集中。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陽、彭水、黔江、屏山、犍為、古蔺、榮縣、仁壽、井研等10縣,桕籽産量占全省總産量的57.2%,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1]
    中文名:烏桕樹 拉丁學名: 别名:木子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目:大戟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烏桕族 屬:烏桕屬 亞屬: 種:烏桕族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烏桕樹

烏桕,又稱木子樹,為工業用木本油料樹種之一。據“四五”森林資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樹3872萬株。30年來平均年生産桕籽1447.3萬kg,曆史最高年(1956年)達2169.5萬kg是省内栽培較多的經濟林木。

栽培曆史,我國有關烏桕栽培利用的記載,最早見于1400多年前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四川種主産地縣志,在18世紀末始有叙述。19世紀中頁,省内栽培已較普遍。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由渝、萬等地遠銷國外。但因交通閉塞,産品銷售困難,到1949年,全省僅有桕樹2000萬株,年産桕籽約1萬t。1950年後經恢複和發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産桕籽2.2萬t,創曆史最高水平。此後産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複到年産2.1萬t水平。

生長與結實

烏桕為速生經濟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徑生長可達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徑生長漸趨緩慢而冠輻迅速增大。實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開始結實,20-50年為盛果期,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巫山縣官渡鄉有一株100餘年生的銅錘桕,樹高18m,胸徑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産籽都在50-65kg左右。

烏桕由頭一年春梢上抽生的當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開花結實。春梢既是當年的結果枝又是來年的結果母枝,其質量和數量與産量的關系極為密切。如采收時留梢過長,則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纖細;反之如留梢過短,則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發夏梢;兩者話題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結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個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會形成明顯的大小處,都于增産不利。

烏桕有雞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種群,在四川半自然實生桕林中,兩者混生,以雞爪桕為主,約占總株數的64-96%。這2個品種群,者為雌雄同株異熟、雌先熟型,單一品種的純林,授粉不良,産量極低,但兩者的雌、雄花期卻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時,特别是在以嫁接苗營造的林分中,尤應注意2品種的适當搭配。

主要類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類型主要見于井研、仁壽等縣的丘陵梯田區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謗田區。烏桕常呈單行種植在梯田地坎上。這類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輪作,或因田坎較高,不會長期集水而影響烏桕生長;同時,烏桕株距較大,由于砍枝采果,樹冠較小,不緻影響水稻生長,桕糧間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糧間作型

本類型常見于巫山、酉陽、武隆、屏山等主産縣,是四川烏桕林的主要類型。烏桕樹呈“滿天星”狀随機種植于耕地的邊坎、地角和地中,其種植株數随耕地的坡度、土層厚度而異。

3、河谷坡岸堆積隙地烏桕純林

本類型主要見于屏山縣境的金沙江岸。

主要病蟲害

據森林病蟲害普查資料,四川烏桕樹上已發現的病害有輪斑病、褐斑病、卷葉病等;蟲害有烏桕毒蛾、黃刺蛾、綠尾大蠶蛾及有腳金龜甲等。全省桕林總被害面積約53ha。其中以烏桕毒蛾和金龜子危害較為普遍。

桕林經營和特點

四川的烏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農業耕作區,其經營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産區以桕糧混作和間作為主,純林經營極少,也有與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糧混作或間作的。分散産區以“四旁”零星種植為主。據巫山縣調查,全縣有烏桕樹135萬株,其中,種于耕地上實行桕、糧間作的有104.6萬株,占總株數的77.5%;四旁零星種植的有30.4萬株,占22.5%。這種桕糧混作和間作的桕林,為具有半自然狀态的人工林,其特點亦與四川的桐林相似:

(1)無固定株行距,單位機種上種植數量随耕地狀況而異。在坡度大,地塊小、石塊多的旱地上,常植烏桕于地坎邊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頃可達450-800株。間種作物以玉米、紅苕豆類為主,一般為一年一熟。

(2)更替頻繁,一般為多世代異齡林。

(3)桕、糧分層分段利用空間,林分生産力較高。

上一篇:蟑螂

下一篇:雪中紅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