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

為政以德

漢語成語
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着它。它代表了孔子的為政的思想,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中文名: 外文名: 拼音: 近義詞: 反義詞: 名稱:為政以德 出處:論語·為政 創作年代:約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集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最早出現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注釋

為政以德: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着它。

讀解

《為政以德》選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原指,統治者如果施舍錢财,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着你轉。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意思:乞求施舍。

後世不明以為,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着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評價

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張,認為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君主就會像北極星被群星圍繞一樣,受到愛戴。

曆史背景

這是儒家德治論的主張,儒家繼承和發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罰”,但也進行了改造。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擡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于君主的權力,高于國家及法律,是區分“仁君”與“暴君”的标準,是執政、司法的指導方針。

法律思想

“為政以德”表現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輔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殺”。

相關成語

①衆星拱北:天上衆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拱,環線在周圍保衛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極星。

②陳力就列:指貢獻出自己的才能去擔負職務。

陳力,獻出才力。就列,歸入行列。

③開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沒有盡責,使籠子開了,老虎出來了。

後比喻放縱壞人。

④既來之,則安之:把遠人招來之後,又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來”、“安”都是使動用法。“之”指代上文的“遠人”。

現代文含義: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之”虛化,起補充音節作用。

⑤分崩離析:指當時魯國不統一,已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分割。孔子哀歎國家的沒落。分崩,破裂。離析,散開。

後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動幹戈:發動戰争。幹戈,泛指武器,比喻戰争。

現代比喻興師動衆或大張聲勢地做事。

⑦禍起蕭牆:指禍患起于内部。

後用以指内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

⑧鳴鼓而攻之:比喻大張旗鼓地加以聲讨。

攻,聲讨。

⑨風行草偃: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

風行,風吹過。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風吹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