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區

濱城區

山東省濱州市轄區
濱城區隸屬于山東省濱州市,是濱州市委、市政府駐地。位于華北平原、黃河下遊,東經117°47'-118°09'、北緯37°13'-37°36'之間。總面積697.49平方千米。東鄰東營市利津縣,西毗惠民縣、陽信縣,南界博興縣和淄博市高青縣,北接沾化區。至2019年底,濱城區轄彭李、市中、濱北、北鎮、市東、市西、梁才、杜店、裡則、沙河10個街道,楊柳雪、三河湖2個鎮,秦皇台1個鄉,共13個鄉級政區,829個村居。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濱城區常住人口為629552人。2020年,濱城區實現生産總值467.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6.7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139.89億元,同比增長3.3%;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311.23億元,同比增長4.8%。
    中文名:濱城區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371602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 地理位置:黃河下遊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 面積: 下轄地區: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 政府駐地:濱城區黃河十六路與渤海五路交叉口創業大廈12層 電話區号:0543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東亞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中海風景區、三河湖風景區、新濱公園 機場: 火車站:濱州站 車牌代碼:魯M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629552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面積:697.49 km² 地區生産總值:467.82 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黃河以北地域曆史上屬漢代的濕(漯)沃縣,隋代的蒲台縣,唐代的渤海縣地,明初撤渤海縣并入濱州。

商為薄姑國地。

周屬齊國封地。

秦屬齊郡。

西漢武帝時置濕(漯)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濕沃城(據《中國曆史地圖集》标注,當在今濱北辦事處西莫李家、周家集一帶)。

新莽時,改濕沃縣為延亭縣。莽敗,複名濕沃縣。

東漢永元七年(95年)撤濕沃并入千乘縣,屬青州刺史部樂安國。

三國魏時複置濕沃縣,屬冀州樂陵國。

晉承魏制,仍屬樂陵國濕沃縣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及魏之樂陵郡與南燕之樂安郡。

南北朝時期,先屬北魏之冀州樂陵郡與宋之僑置樂陵郡,後統歸北魏之樂陵郡,并遷漯(濕)沃縣治于亂城(今北鎮附近),改原漯沃縣治為後部亭(俗謂後父城、右輔城);東魏濕沃縣屬齊州;北齊縣廢。

隋初,複置濕沃縣,縣治于亂城,屬滄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濕沃為蒲台縣,因境内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亂城。大業三年(607年)屬渤海郡。隋末戰亂後,縣廢。

唐武德三年(620年)複置蒲台縣,隸屬于鄒州;武德八年(625年)鄒州廢,改屬淄州;貞觀六年(632年)撤蒲台并入高苑;貞觀七年(633年)複置;垂拱四年(688年)從蒲台、厭次兩縣各分出部分轄地置渤海縣(治所在今濱州故城東40裡。天寶五年(746年)移治李邱村,今濱州故城北垣外),屬河北道棣州;景龍元年(707年)蒲台也改屬棣州。

五代時期,後唐于渤海縣置榷鹽務,後漢改為贍國軍;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以濱渤海得名。轄渤海、蒲台2縣。

宋,渤海縣屬河北東路濱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撤蒲台縣并入渤海縣;慶曆三年(1043年)升境内之招安鎮為招安縣;熙甯六年(1073年)撤招安縣仍為渤海縣之招安鎮;元豐三年(1080年)複置招安縣。大觀二年(1108年)濱州賜名為渤海郡,轄渤海、招安2縣。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渤海縣之永利鎮為利津縣,同年複置蒲台縣;明昌六年(1195年)招安縣改名沾化縣。當時濱州屬山東東路,轄渤海、利津、蒲台、沾化4縣。

蒙古中統三年(1262年)濱州與棣州合并,稱濱棣路;中統五年(1264年)割蒲台縣屬般陽路;至元二年(1265年)濱州改屬濟南路,移治于今濱州故城,轄渤海、利津、沾化3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銷渤海縣将其屬地直隸于濱州,濱州屬濟南府,兼轄利津、沾化2縣;洪武二年(1369年)兼轄蒲台、利津、沾化3縣。

清初,仍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濱州直隸山東布政使司,兼轄蒲台、利津、沾化3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直隸州,濱州降為散州,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道武定府,與沾、蒲、利各縣不相統屬。

民國二年(1913年)改濱州為濱縣,改武定府為岱北道,濱縣屬岱北道;1914年廢岱北道改屬濟南府(道);1926年改屬武定道;1936年廢道,隸第五專署。

1939年濱縣屬共産黨政權之第四專署;1944年3月1日後屬渤海行署;1945年4月渤海行署6個專署合并為4個,濱縣屬第四專署;1946年6月9日改第四專署為墾利專署,濱縣屬墾利專署。

1950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關于撤銷區黨委與行政公署一級機關及調整各地委、專署的決定》,撤銷渤海行署與墾利專署設惠民專署。轄12個縣,濱縣、蒲台縣均為其屬縣。同年7月将蒲台縣黃河以北30個村莊劃入濱縣。

1956年3月6日,撤蒲台縣建制。

1958年5月濱縣縣機關遷于北鎮。12月8日撤濱縣并入惠民縣。同時将濱縣之閻家公社(今梁才街道辦事處66個村)劃入沾化縣。12月29日撤惠民專署并入淄博專署,惠民縣随屬。

1961年4月,恢複濱縣建制,4月10日縣機關開始遷往濱城。同時,閻家公社複歸濱縣。7月9日,省府補發恢複濱縣建制的文件。1969年1月17日,濱縣縣機關遷于北鎮。1972年11月20日,濱縣縣機關遷往新濱城。1980年4月,改北鎮公社為北鎮鎮政府。

1982年8月2日,國務院批準建立濱州市(縣級)。以濱縣的北鎮鎮96個村與博興縣的小營鎮66個村、蔡寨公社朱全管區13個村為行政區域,隸屬惠民地區。

1987年2月25日,撤銷濱縣,其行政區劃入濱州市。同年3月20日正式合并辦公。

1989年12月22日,高青縣的舊鎮鎮67個村劃入濱州市。

1992年3月,惠民地區改稱濱州地區。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縣級濱州市改稱濱城區。2000年12月16日,濱城區正式揭牌辦公。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2年8月2日,國務院發文析濱縣北鎮(轄96村)及博興縣小營公社的66個村和朱全管區的13個村,共175個自然村置濱州市(縣級)。下轄彭李鄉、郭集鄉、蒲城鄉、小營鎮,市區設北鎮、市中、市西3個街道辦事處(含10個自然村),共184個行政村,453個生産隊。

1987年3月20日濱縣并入濱州市,下轄濱城鎮、杜店鎮、裡則鎮、堡集鎮、小營鎮、楊集鄉、尚店鄉、張集鄉、單寺鄉、梁才鄉、彭李鄉、蒲城鄉、郭集鄉共5鎮8鄉,38管區,分轄838個村,823個村民委員會;市區設北鎮、市中、市西3個街道辦事處,分轄10個村,46個居民委員會。

1989年12月22日,原屬高青縣的舊鎮鎮劃歸濱州市。1990年,濱州市行政區劃為3個辦事處(北鎮、市中、市西),8鄉(楊集鄉、尚店鄉、張集鄉、單寺鄉、梁才鄉、彭李鄉、蒲城鄉、郭集鄉),6鎮(濱城鎮、杜店鎮、裡則鎮、堡集鎮、小營鎮、舊鎮鎮)。自然村達到891個,村委會919個。

1994年6月,撤郭集鄉設市東街道辦事處。1995年11月,撤彭李鄉設彭李街道辦事處。1998年3月,撤蒲城鄉設蒲城街道辦事處。2001年3月,張集鄉與濱城鎮合并成立濱北鎮,尚店鄉與楊集鄉合并成立尚集鄉。2001年4月,杜店鎮劃歸濱州經濟開發區管轄。2005年2月,濱北鎮改為濱北街道辦事處,梁才鄉改為梁才街道辦事處,裡則鎮改為裡則街道辦事處,小營鎮改為小營街道辦事處,蒲城街道辦事處并入市中街道辦事處。2005年12月31日,裡則街道辦事處劃歸濱州經濟開發區管理。2006年,單寺鄉改為秦皇台鄉。2009年8月,小營街道、舊鎮鎮劃入濱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2009年11月,堡集鎮改為三河湖鎮。2010年,撤銷尚集鄉,設立楊柳雪鎮。至2017年底,濱城區轄市東、市中、市西、彭李、北鎮、濱北、梁才7個街道辦事處,三河湖、楊柳雪2個鎮,秦皇台1個鄉,共10個鄉級政區,602個(包括楊柳雪鎮代管濱州經濟開發區3個村居)行政村(居)。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濱城區下轄12個街道、2個鎮、1個鄉。濱城區人民政府駐市中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71602001000

市中街道

371602002000

市西街道

371602003000

北鎮街道

371602004000

市東街道

371602005000

彭李街道

371602007000

小營街道

371602008000

濱北街道

371602009000

梁才街道

371602010000

杜店街道

371602011000

沙河街道

371602012000

裡則街道

371602013000

青田街道

371602105000

三河湖鎮

371602106000

楊柳雪鎮

371602203000

秦皇台鄉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濱城區地處黃河下遊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城區。東臨東營市利津縣,南與博興縣、淄博市高青縣毗連,西與惠民、陽信兩縣交界,北與沾化區接壤。區境域橫跨黃河下遊兩岸,介于北緯37°12′—37°41′,東經117°47′—118°10′之間,東西最大跨徑34千米,南北最大跨徑45千米,總面積為697.49平方千米。 其中陸地584.48平方千米,占83.80%;水域113.01平方千米,占16.20%。

地形地貌

濱城區平面呈倒凸字形。地處黃河下遊的魯北黃泛沖積平原。黃河從陝、晉黃土性高原将黃土沖積搬運而來填充造陸,對建造魯西、北平原起了重要作用,也是濱城地表沉積物的主要來源,其厚度在300—400米之間。由于曆史上黃河泛溢時沿窪地奔流,前淤未盡,後淤複加,相互套叠及河道屢有滾動,逐漸形成現在的微形地貌;又由于濱城曆史上黃河都是從西南部入境,趨東北方向入海,頻次泛溢時的沉積泥沙量不等,緻形成現在的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低的地勢。西南部海拔14.7米,東北部海拔6.5—7米,大部分地域在海拔11米左右,以七千分之一的比降傾斜。

河灘高地

共6106.13公頃,占總面積的5.90%。主要分布在裡則、市中、小營、梁才等沿河鄉鎮辦。由洪水浸灘淤積而成。臨河處高于臨壩,呈凹字形,海拔在13—14.7米之間。潛水受河水影響較大,礦化度低,表層多沙壤土,部分是中壤。中壤土質良好,宜糧宜菜,除受汛水威脅外,能穩産高産。

槽狀窪地

共3234.46公頃,占總面積的3.13%。主要分布在從裡則辦河口張起,趨東北方向帶狀延伸到尚集鄉的後宋(長15千米,寬0.7千米)及沿黃堤背,海拔10—11米。地下水位往往較高,礦化度高,地表層多沙壤、輕壤,土質肥力低,風沙災害多,農業利用率低,屬低産田。

緩崗

共3462.07公頃,占總面積的3.34%。主要分布在裡則辦西南部沿河和市中、小營境内的灘唇高地。海拔13—15米左右,因河水多次決口漫溢,泥沙沉積而成。表層為輕壤,土體構型有均質沙、厚黏腰、厚黏心、厚沙心等多種,漏肥漏水,宜糧宜棉。

微斜平地

共63782.27公頃,占總面積的61.63%。主要分布于市境中部、西部和東南部。海拔8—12米左右,是緩崗和淺平窪地的過渡型,處黃河決口漫流地帶。由于受渦流影響,微地貌起伏不平,表層多為輕壤,少有中壤,宜種棉花,是全區棉花穩産高産區。亦由于灌溉耕作不合理,間有花斑堿地。

淺平窪地

共25143.87公頃,占總面積的24.30%,地面海拔7—8米。主要分布于秦皇台鄉的侯家窪,濱北辦的打連張窪、坡杜窪、毛道窪,梁才辦的邢家窪,尚集鄉的遊李窪,堡集鎮的三尹窪,彭李辦的張課窪,市東辦的沙家和小營辦的東南部。系因黃河曆次決口引水路線相互重叠交叉分割而成,呈封閉狀的盆狀窪地。表層多為輕壤、中壤,少部分為重壤,或黏、沙土相間。由于曆年排水不暢,雨澇積水,多為濱海重度潮鹽土,俗稱鹽堿澇窪地。

黃河、徒駭河河道及灘塗占地1757.33公頃,占總面積的1.70%。 

氣候特征

濱城區屬東亞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自然地理環境、太陽輻射和季風的影響,形成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基本氣候特征。全區氣溫适中,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較長,不僅有利于種植越冬作物和夏播作物,而且有利于喜溫作物生長。但由于降水集中,旱澇災害常有發生。

春季(3—5月)是由冬季到夏季的過渡季節。随着太陽輻射日益增強,地面和空氣的溫度不斷升高,蒙古高氣壓減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熱低壓逐步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日趨活躍,因而降水比冬季明顯增多。蒙古氣旋頻繁出現,發展強烈,常與海上高壓形成東高西低的形勢,受這種天氣形勢影響,春季是全區西南大風最多的季節。雖然冷空氣較冬季減弱,但仍出現降溫和晚霜凍,有時産生雷陣雨、冰雹等天氣。由于氣溫回暖快,風速大、蒸發強、氣候幹燥,常常發生春旱。

夏季(6—8月)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全國主要雨帶日漸北移,全區6月底或7月初進入雨季,盛行偏南風。由于經常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天氣炎熱、濕潤多雨,時有冷空氣影響産生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偶有台風侵襲帶來大風暴雨。

秋季(9—11月)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蒙古高氣壓重新建立并日益增強,全區經常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氣溫下降,降水驟減,多秋高氣爽天氣。

冬季(12—2月)受極地大陸氣團形成的蒙古高氣壓控制,氣候寒冷幹燥,盛行偏北風。經常受冷空氣侵襲,出現偏北風伴有降溫,偶有南方暖濕氣流北上與冷空氣彙合,産生雨雪天氣。該季是蒙古高氣壓最強時期,也是全年最冷、降水最少的季節。

水系水文

黃河

自裡則辦事處西圈王村入濱城區境,至梁才辦事處張王莊入利津縣界。堤線長北岸39千米,南岸23.5千米,南北堤距2100—3500米,水面寬500—600米,年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輸水量457.1億立方米。地上河,水質甜,含泥沙量大,素有“一石水而六鬥泥”之說。冬季結冰。年分淩、桃、伏、秋四汛。自1956年後用以灌溉農田。有小開河、蘭家、張肖堂、道旭、韓墩5處引黃閘。

徒駭河

自尚集鄉西辛莊入濱城區境,至濱北辦事處崔家樓村入沾化縣界。堤長25千米,河道寬154米,水深0.5—2.5米。地内河,水清澈底,冬冰春枯,夏秋暴漲。1960年前因海潮倒灌,緻使水質苦鹹,1960年後由于沾化縣在河上修建攔潮閘,阻止海潮上逆,因而改變了水質,能用于農田灌溉。其支流土馬沙河,自堡集鎮叢家村入境,至呂家橋村入徒駭河。供上遊防洪排澇。 

潮河

1956年在古寬河道中深挖的排水工程,自濱北辦事處的都家村起,至坡杜村入沾化縣,全長72.5千米,境内長8千米。

另有,近年人工開挖的西沙河、新立河、朝陽河、傅家河和勝利河(黃河南也有1條,同名),名河實溝,源近流短,漲速瀉快,專供防洪排澇截堿之用。

土壤類型

黃河沖積物是濱城區唯一成土母質的基礎物質。其在黃土高原時,久經風化,由河水搬至境内後,經特定自然條件的物理、化學、生物作用,使自然土壤更加成熟,後又經人們耕作,進一步改良土壤性質,增強肥力,形成現在宜糧宜棉的農業土壤。又由于全區均是退海之地,含鹽量較多,造成土地鹽漬化,一部分土地農作物難于生長。還由于自然因素的差異,造成土壤類型的不同,所以土壤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根據1983年土壤普查資料,境内有2個土類,4個亞類,7個土屬,90個土種,5個變種。 

植被條件

濱城區植被資源,以人工栽培的各類樹木、農作物為主,野生植物較少。現有樹種資源有30科、47屬、78種,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植被類型主要劃分為3個植被型:

落葉闊葉林植被型

總面積14666.67公頃。闊葉林樹種包括楊、柳、蠟、椿、蘋果、梨、棗等,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毛白楊、黑楊、小美楊、泡桐、榆、柳、臭椿、國槐、懸玲木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葡萄樹、棗樹、李子樹、柿子樹、石榴樹、桑樹等,由于落葉闊葉林屬人工栽培,因此植被蓋度較高,平均蓋度在90%以上,且生長較好。

灌叢植被型

總面積1666.67公頃。灌叢樹種:一類是人工栽培的桑園,植被蓋度在90%以上,生長較好;一類是以野生柽柳為主的野生灌叢,分布不均,蓋度較小,平均植被蓋度為40%。 

草甸植被型

總面積2000公頃,天然草本植物主要有荩草、馬唐、結縷草、狗尾草、畫眉草、牛筋草、蘆葦、節節草、地錦、刺兒菜、泥胡菜、飛蓬、委陵菜、荠、益母草、藿香、薄荷、車前、馬齒苋、地膚、藜、尾穗苋、茜草、打碗花、牽牛等。因地勢平坦,光熱充足,水利條件好,适宜北方多種農作物的栽培,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芝麻、大蒜、地瓜、谷子、高粱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濱城區地表水資源以當地地表徑流為主,據分析,平水年(p=50%)徑流深為43.3毫米,徑流量為4503.2萬立方米;枯水年(p=75%)徑流深為15.1毫米,徑流量為1570.4萬立方米。除朝陽河攔河閘、勝利河攔河閘能攔蓄120萬立方米水量,其餘徑流未得到合理利用。

黃河

1982—1989年,黃河來水相對較豐,汛期流量一般在4000立方米/秒以上。1982年花園口站發生15300立方米/秒洪水,該洪水到達泺口流量為6010立方米/秒,濱城區張肖堂水位18.81米,超過1958年花園口22300立方米/秒洪水到達濱城區的水位(張肖堂最高水位18.80米)。同時非汛期黃河出現斷流,其中,1982年泺口站斷流3天,其餘年份利津站均出現斷流,1989年利津斷流46天。

1990—1999年,黃河來水較枯、多次出現斷流。除1996年以外,濱城區河道汛期流量一般在1500—3400立方米/秒,1994年花園口站出現6260立方米/秒洪水,該洪水到達泺口站水位17.86米(1958年洪水最高水位17.57米),均超過1958年大水。1996年花園口站出現7600立方米/秒洪水,到達泺口站流量為3550立方米/秒,張肖堂最高水位達18.88米,道旭4700立方米/秒,但張肖堂水位達19.61米,道旭達18.48米,達曆史最高水位。非汛期斷流加劇,尤以1997年為甚,斷流地點上延至高村站,其中利津站斷流226天,汛期該站斷流9次,達157天。該段時間濱城區河道嚴重淤積。

1999年,黃河委員會開始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2000—2007年,黃河未再出現斷流。但黃河來水較枯、花園口站未出現編号洪峰,黃河實行調水調沙。2002年始,黃河下遊實行調水調沙。2007年,調水調沙期間小浪底下洩流量最大4300立方米/秒,泺口站最大流量為3780立方米/秒,利津站3910立方米/秒,道旭水位達17.73米,超過1958年洪水最高水位0.16米。自實行調水調沙以來,濱城區河道沖刷深度為0.8—1.0米。

徒駭河

徒駭河灌排兩用,旱澇兼治,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93億立方米,春枯夏漲,亦常伴有斷流,依靠二十裡堡攔河閘調節蓄水,多年平均推算為250萬立方米。徒駭河縱穿濱城區西部,境内河道段長20.964千米,設計防洪水位9.5—7.66米,防洪流量1395立方米/秒;設計排澇水位8.31—6.33米,排澇流量90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6.693億立方米,年最大為24.5億立方米,最小為0.397億立方米,此河灌排兩用,一般長年有水,但近年時有斷流。 

潮河

潮河起源于濱城區濱北辦事處都家村北,西東流向,系獨流入海排水河道;境内段長8千米,排水利用段長18千米,最大排水流量110立方米/秒。

土地資源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集中開展全省土地調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濱城區于2004年2月開展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于2006年12月完成,形成1:10000土地利用現狀标準分幅圖64幅,并于2007年8月1日通過省廳驗收,确定全區土地總面積104117.25公頃(包括濱州經濟開發區),其中,農用地面積74104.25公頃,耕地56822.73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76.68%;園地1614.65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2.18%;林地2531.64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3.42%;其他農用地13135.23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17.73%。建設用地面積19659.04公頃,其中,居民點工礦用地15053.04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76.57%;交通運輸用地1822.95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9.27%;水利設施用地2783.05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4.16%。未利用地10353.96公頃。 

植物資源

林木

濱城區林木樹種有43科75屬161種,其中鄉土樹種66種,另有觀賞和其他樹種41種。主要栽培經濟林種為棗樹、蘋果樹、桃樹、梨樹、杏樹、桑樹等;用材樹種主要有柳樹、榆樹、楊樹、國槐、刺槐、椿樹、柏樹等。

飼草植物

濱城區飼用植物資源豐富,共48種18科,其中,以禾本科分布最廣,為13種,其次是菊科11種,藜科5種,紫花苜蓿為名優栽培品種。

藥材

濱城區藥材資源有159科425種,已采購利用的有288種,808味藥,其中,有軟蒺藜、蒲黃、蔓荊子、柳穿魚、北五加、枸杞、草麻黃等。還有蒲黃、益母草、茵陳、車前子、羅布麻、山川柳、瓦楞子等都是國内重要收購藥材。

動物資源

陸生動物

濱城區動物資源共有11綱900餘種,主要名優品種有渤海黑牛、渤海馬、渤海黑豬、德州驢、波爾山羊、大尾寒羊、窪地綿羊等地方優良品種,其中渤海黑牛被列為全國八大名牛之一。野生動物較多,哺乳類主要有狐狸、黃鼠狼、獾、野兔、刺猬、老鼠、蝙蝠等;爬行類主要有蛇、蠍、壁虎、蜥蜴、蜈蚣、蚰蜒等;鳥類主要有鷹、鹞、麻雀、燕子、喜鵲、烏鴉、鹌鹑、翠鳥、百靈、鹦鹉、啄木鳥、杜鵑、黃鹂、畫眉、相思鳥等,其中大天鵝、白頭鶴、大鸨等鳥類屬國家保護珍禽。

水生動物

灘塗、河流、坑塘等孕育了種類繁多的淡水生物資源。常見的動物資源有鯉、鲫、鳝、鳅等8目14科35種。

此外,尚有昆蟲類動物數十種。

礦産資源

石油、天然氣

濱城區已探明石油資源儲量35896萬噸,天然氣資源儲量164.5億立方米,從1968年開始開采。至2005年,全區境内有5個礦區。分别是林樊家油氣田,礦區面積48.1413平方千米;平方王油氣田,礦區面積37.9147平方千米;單家寺油氣田,礦區面積24.5444平方千米;小營油氣田,礦區面積20.16平方千米;尚店油氣田,礦區面積79.6769平方千米。所開采的石油、天然氣均由國家統一收購。 

地熱

濱城區地熱資源(黃河以北部分)可開采總量為2.97×10 9 立方米,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埋深在1100—1600米,平均熱儲溫度在62℃,最高熱儲溫度可達74.3℃。

磚瓦用黏土

1993年為62處,1996年達到67處,2006年底為42處。其磚瓦用黏土資源均用于燒制實心紅磚,作為建築材料使用。  

石英砂

主要分布于濱北辦事處北部,由于埋深較淺,開采價值小,至今未進行勘查,也未開采。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戶籍人口51.509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81人;全區常住人口52.6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0.5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7.02%。全年人口出生率12.38‰,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7.38‰。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濱城區常住人口為629552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濱城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44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5.04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201.42億元,同比增長10.6%;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31.52億元,同比增長1.7%。三次産業比例由上年的3.01:43.18:53.81調整為3.36:44.96:51.68。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85143元,同比增長5.3%。

2020年,濱城區實現生産總值467.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6.7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139.89億元,同比增長3.3%;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311.23億元,同比增長4.8%。 

固定資産投資

2018年,濱城區(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産投資下降35.3%。在建項目141個,其中新開工項目76個,計劃總投資5000萬以上項目87個。分産業看,第一産業投資同比下降81.4%;第二産業投資同比增長0.9%;第三産業投資下降43.4%。

财稅收支

2018年,濱城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81億元,同比增長9.94%,其中稅收收入完成28.56億元,占一般預算收入的82.0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0.57億元,同比增長17.68%,占預算的95.2%。

2018年,濱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05元,同比增長6.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91元,同比增長7.3%。

2018年,濱城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3%,其中服務價格上漲0.1%,消費品價格下降2.2%。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上漲0.1%,購進價格上漲4.8%。 

第一産業

2018年,濱城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30.58億元,同比增長3.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7%。創建市級示範村6個,超額完成全年建設任務,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81%。成功創建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全省農業“新六産”示範區。現有省級以上農産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1家,區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70家,其中省級8家,市級33家;認證無公害農産品25個,綠色食品40個,有機農産品3個,地理标志農産品1個,知名農産品品牌50個。以中裕食品為龍頭的農業新六産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農業新六産發展标兵。 

種植業

2018年,濱城區糧食産量32.21萬噸,單産409.31千克/畝。種植面積78.69萬畝,其中棉花種植面積4.79萬畝,總産量3336.3噸,單産69.6千克/畝;蔬菜面積2.95萬畝,總産量6.66萬噸。

2020年1月2日,濱城區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畜牧業

2018年,濱城區肉類總産量2515.2萬噸,其中豬牛羊肉産量1488.4萬噸,禽肉産量1026.6萬噸。禽蛋總産量1093.9萬噸,奶類總産量1902萬噸。 

林業

2018年,濱城區新增合格造林3.6萬畝、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标準農田3.91萬畝。在全市現場觀摩中獲全市第一。 

漁業

2018年,濱城區漁業水産品産量48102噸,産值8.7758億元,養殖面積3.5萬畝,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1萬畝。

生産條件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4.35萬千瓦,争取中央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資金1450萬元。

第二産業

工業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達到97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4.96億元,同比增長10.79%;利潤總額29.76億元,同比增長76.47%。高新技術産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6.69%,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54.04%,比2017年提高13.48%。 

建築業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76家,實現建築業總産值42.9億元,同比下降7.9%;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4.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8%;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2.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建築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9322人,同比下降9.8%。

第三産業

國内貿易

2018年,濱城區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52億元,同比增長6.2%。從地域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163.49億元,同比增長6.2%;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63.03億元,同比增長6.3%。從消費形态看,全區實現商品零售額199.24億元,同比增長5.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7.96%。全區實現餐飲收入27.28億元,同比增長8.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04%。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49.6億元,同比下降2.3%,其中服裝類實現零售額3.22億元,同比增長22.4%;汽車類實現零售額27.63億元,同比下降13.4%;糧油、食品類實現零售額3.67億元,同比增長23.3%;文化辦公用品類實現零售額0.7億元,同比增長10%。 

對外經濟

2018年,濱城區進出口完成87.2億元,同比增長23.54%,其中出口79.3億元,同比增長21.26%;進口7.8億元,同比增長52.36%。實際利用外資1.1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目标。新增備案登記企業128家,新增進出口實績21家。全區有到位資金項目30個,累計到位市外資金42.18億元。 

房地産業

2018年,濱城區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168.8%,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398.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3%,竣工面積55.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0.3%。商品房銷售面積66.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2.6%,實現銷售額42.1億元,同比下降11.6%。 

旅遊業

2018年,濱城區旅行社及其分支機構84家、A級景區10家、星級酒店(餐館)6家、省級旅遊強鄉鎮6個、省級旅遊特色村11個、省級精品采摘園4家、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16家、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15家。2018年,全區共接待遊客330萬人次,旅遊收入30億元,新增十裡荷塘景區、懷周祠景區2家3A級旅遊景區。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金融機構本外币存款餘額為1060.83億元,比年初增長5.3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27.50億元,比年初增長8.69%;金融機構本外币貸款餘額926.59億元,比年初增長8.27%。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公路裡程1870.9千米。其中,國道77.767千米,省道55.959千米,高速公路77.949千米,鄉級公路238.1千米,縣級公路68.8千米,村級公路1290.4千米,油田專用公路61.9千米。

濟青高速、濱博高速、京濱高速、津汕高速、威烏高速和205、220國道穿越境内。截至2013年,公路通車裡程已達14373千米,其中國省道幹線公路1134千米,高速公路171千米。鐵路通車裡程126.5千米,環渤海鐵路的重要一環——德龍煙鐵路濱州站已投入使用。濱州港上升為區域性重要港口,2個3萬噸級碼頭及附屬工程達到靠泊條件,初步形成了陸海相連的交通運輸體系。從濱城出發1小時可達濟南國際機場、2小時可達天津港、3小時到達北京。 

運輸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602個建制村完成589個建制村通客車任務,通車率達97.8%;27個省定貧困村完成通客車任務,建設19個站亭。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濱城區第三季度濱城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3.87%,超出全市平均值25.79%,同比增長11.54%。組織14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量創曆史之最;獲批市級科技進步獎19項;2017年全區研發經費投入10.07億元,占GDP的2.40%,比2016年增長0.26%,增幅位居全市第三。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共有幼兒園72處,在園幼兒14612人;小學25處,初中13處,九年一貫制7處,完全中學2處,小學在校生33897人,初中在校生14538人,高中在校生4029人;職業學校1處,在校生1451人;特殊教育學校1處,在校生54人。小學在編教師1503人、普通中學1903人、職業學校298人。

文化事業

2018年,濱城區濱城區文化館、圖書館為總館、鄉鎮街道文化站為分館、村居(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支館的三級總分館制經過試點建設。完成10個鄉鎮(街道)、63個區直單位(部門)歸檔文件整理工作,整理并接收區房管局房改檔案3296件,指導棚改檔案數字化加工14708件;接收濱城區籍作家段劍秋圖書報刊資料500餘卷冊。館藏照片、音像檔案和2000年前文書檔案已全部完成數字化加工處理,并實現線上查閱利用。 

體育事業

2018年,濱城區圍繞山東省“全民健身月”承辦山東省第八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萬人健步走(濱州站)、濱城區“白鹭湖”“十裡荷塘”萬人健步走、國際象棋等級賽、濱城區第二屆馬拉松全國邀請賽,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2500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擁有衛生機構548個,其中政府辦醫院2所(包括區市立醫院1所,區人民醫院1所),衛生院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處;社區衛生服務站50處;民營專科醫院17所;診所174處;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98處;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保健站、結防所、愛衛會監督站各1處;全區城市社區衛生機構覆蓋率達到100%,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區衛生機構人員3553人,其中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463人,占97.5%。醫療機構床位達到1175張。在全省2017年度基本公衛考核中,濱城區代表市迎接考核,獲得全省第二名。濱城區被命名為全省健康促進示範區。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勞動就業

截至2018年末,濱城區城鎮新增就業504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16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8%。

社會保障

2018年,濱城區參保企業和參保人數分别達1100家、6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人數達15.15萬人;機關事業保險參保人數0.84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6.42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3.6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4.5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3.4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3.1萬人。

基礎建設

2018年,濱城區開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34項,重點實施了北海公園二期續建工程、“四路三橋”工程、東區黑臭水體治理與雨污分流工程、東區路燈及綠化配套等工程。補建東區各路段缺失損壞人行道7500平方米,全面修複損壞道路路面2.1萬平方米,對東區淤積嚴重的雨污管道進行全面清理,累計疏通管網4000多米。城鄉環衛基礎設施及保潔員配備率達100%。城鄉環衛運轉經費按季度及時足額撥付,到賬率為100%。垃圾進廠量200噸/天,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棚改攻堅完成項目33個,總投資69億元、196萬平方米的六大棚改安置區全部進行主體施工;棚改改革案例入選全國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旱廁改造方面,超額完成2018年濱城區新增838戶改廁任務;清潔取暖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共計改造完成10146戶,其中“煤改氣”8376戶,“煤改電”1770戶;危房改造方面,改造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674處、低保等其他三類人員危房51處,共計改造完成725戶。

環境保護

2018年,濱城區強化督查通報的濱城區10個問題(全市104個)已全部整改到位。空氣質量四項主要指标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分别為56微克/立方米、97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改善16.4%、11%、23.3%、2.4%。 

安全生産

2018年,濱城區共發生道路運輸業事故1起,死亡1人,在一至三季度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事項考核中,安全生産工作均排名第一名,連續兩年被省政府安委會表彰為全省“安全生産月”活動優秀組織縣區。

曆史文化

濱州剪紙

濱州剪紙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蘊靈,題材廣泛,多豪放粗犷之作,與黃河流域的遺存一脈相承。濱城人民自古至今,習慣用剪紙藝術美化生活,每逢佳節或喜慶之日,門、窗、屋内遍貼剪紙。

1982年,濱州民間剪紙藝術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工作,已是山東剪紙學會首批會員的吳鴻禧、張洪慶等群衆文化工作者在搜集、整理民間剪紙的基礎上,組織境内剪紙藝人交流提高,舉辦各種規格的剪紙展覽,積極參加外地的展覽。

1983年,《美術》雜志發表農民作者趙秋春、趙恒英的22幅作品。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山東美術館也分别收藏濱州民間剪紙作品。1985年11月5—15日,30多位民間藝人的500餘幅剪紙作品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展出,引起社會關注。1986年5月19—20日,400餘幅作品應邀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展出,中央電視台拍攝錄像并報道。

1987年,吳鴻禧的剪紙作品被省、地的外事外貿部門作為禮品帶往美國;剪紙作品《美國國家紀念碑》以商品形式銷往美國。同年11月,濱州市被中國剪紙學會評為“全國剪紙工作先進單位”。張洪慶獲“搶救、繼承、發展民間剪紙先進工作者”稱号。1988年,張洪慶的《濱州民間剪紙》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書中共收入民間藝人作品230餘件。

1994年,張洪慶、杜秀貞的剪紙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獎。同年春節在濱州頤園舉辦民間美術展覽,展出年畫、剪紙200餘幅。1995年9月,張洪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号。1999年9月28日至10月9日,濱州市文化局舉辦大型民間剪紙展覽,展出民俗、人物、戲劇、花鳥四大類作品500餘件。

2006年,“濱州民間剪紙”被列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07年6月,張洪慶被命名為“山東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民間文學

1987年,文化部民族事物委員會和民間文藝研究會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内組織力量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中國歌謠集》《中國諺語集》。濱州市對此專門組建編委會,組織鄉鎮文化站及業餘作者全面收集整理。經半年的搜集,共收到民間故事500餘篇,民間歌謠300餘首,民間諺語3500餘條。在此基礎上,抽調尚店鄉文化站長劉福河等人對收集材料進行篩選,初步編成故事集和歌謠諺語集;又經精選,于1987年7月編輯出版《濱州民間故事集》和《濱州歌謠諺語集》,主編為段劍秋,副主編李振西。此項工作中,段劍秋、李振西、劉福河獲山東省文化廳、省民委、省文聯頒發的先進工作者稱号。《濱州民間故事集》已有30餘篇故事被《故事會》等刊物轉載。

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具有黃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一個曲種。它起源于民間小調,後經幾代藝人加工、傳承自成一派,是山東大鼓的一大流派,冠以“東路”為的是有别山東西部地區的鼓書流派。如今,演出市場急劇萎縮。周金山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傳承下來的唯一的東路大鼓藝人,2007年已66歲,該曲種亟待搶救。

唐賽兒傳說

唐賽兒傳說是散落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對這位中國曆史上農民起義領袖,史料極少,當代有關唐賽兒的演義極其偏窄。因此,全面收集有關唐賽兒的傳說,尤其是起義前的行醫、傳教、家庭、生活習俗等故事,可以還原曆史一個豐滿的農民起義女首領,填補民族英雄史料的空缺。

秦皇台廟會

秦皇台廟會是民間自發的綜合性活動,曆史悠久。通過廟會,各種文藝形式,尤其當地民間曲藝得以交流;各種當地民間的手工藝品得以彙集,對人們生産生活的推動和旅遊開發,對本地經濟的帶動都有潛在的價值。20世紀60年代後,秦皇台廟會的規模和影響逐漸萎縮,作用也在迅速降低。

三彩棉絮雞

三彩棉絮雞是民間手工藝品,祖輩相傳,有400餘年曆史;濱州管氏家族利用農作物稭稈、棉絮、豆粒、雞毛等制作,以色彩絢麗、神态各異、栩栩如生的三彩棉絮雞盼求大吉大利、喜慶祥和、幸福美滿。現在會制作這種工藝品的隻有管依鴻、管依蓮兄弟二人,他們都已年過半百,亟需保護和傳承。

風景名勝

三河湖風景區

位于濱城區西北部三縣一區交界處。徒駭河是著名的夏禹所疏九河之一,與其支流土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彙,在濱城區堡集鎮境内呈倒“丫”字形分布,風景區已成為集觀光、垂釣、遊泳、餐飲、會展、水上賽事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開發項目。2010年,三河湖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 

杜受田故居

位于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南街。門前有木牌坊1座,門首懸“太師第”、“相國第”橫匾,門廳内懸有“方伯第”、“亞元”、“傳胪”、“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築為四合大院,占地約25畝,内含28個小院,有 、堂屋、繡樓、廂房、祠堂等房屋300餘間。現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建築風格簡單、樸實,是典型的明清魯北建築特色。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濱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27日對外開放,2010年被國家旅遊授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中海水利風景區

中海水利風景區位于濱州新區中心,是四環五海、生态濱州建設的工程核心,也是濱州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景區以“天”為主體,分中東海、中西海及中南海三片、十區,集湖泊、島嶼、濕地、林木、草地為一體,是濱州會展、休閑、旅遊的中心。2006年8月,中海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卧佛台遺址

位于濱北辦事處西街。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石、蚌、骨等器物和殘片。經省有關單位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隊組成保護小組。1987年10月市政府樹“卧佛台遺址”标志。遺址先後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器物。如石斧、石鑿、骨錐、骨簪、鹿角化石和豆、鬲、壺、罐、缽等及灰、黑、白、砂等陶片。

秦始皇台

簡稱秦台。為古濱州三台(秦台、卧佛台、茅焦台)之首。傳為秦始皇築,故名。因台周遍生蒲柳,亦名蒲台。蒲台縣因以為名。該台位于市區以北偏東約15千米,西石村西南0.5千米處,台高19米,底部周長188米,面積2826平方米;頂周長63米,面積314平方米。“秦台曉霧”為古濱州八景之一,曆任知州均賦詩贊詠。

宴賀台

位于市區以南10千米,小營辦事處西北6千米處。建于明洪武時期,明萬曆和清光緒間兩度重修。台上建有兩院,東院上為玉皇閣,下為百子殿;西院為泰山行宮。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有廟會。其建築物毀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現僅餘土台遺址。據傳,此台系雲遊道人張寵所建,落成時值冬日,忽有群燕繞台,故名“宴賀台”。據考察古代“燕”、“宴”相通。此台應為漢代烽火台,俗稱“煙火台”。清同治間,知縣龔保琛,曾在此向玉皇求雨,果應,賜名“甘露台”

濱州市科技館

地處新立河西路與黃河十二路交叉口以西,位于濱州市奧林匹克公園的核心區域,建築面積8283平方米,采用框剪與鋼結構相結合的結構形式,建築整體呈碟形,外觀部分使用弧形钛合金金屬幕牆。主體建築四層:一層為兒童科技樂園、4D動感影院和多功能廳;二層為序廳,包括标志性展項和機器人展區;三層為探索與發現展廳,包括電磁世界、聲光樂園、力與機械和生命科學展區;四層為科技與生活展廳,包括前沿科技、虛拟世界和趣味數學展區。

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

渤海區是抗日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解放戰争後期山東的三大戰略區之一。2007年5月全面開工建設,曆時兩年共投資1.5億元,于2009年清明節基本完成建設并開始運行。全園占地530畝,建築物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集教育宣傳、旅遊休閑、研究觀賞于一體。全園分東西兩區。東區為展覽區(烈士褒揚區),西區為渤海園服務區。園區整體建築以魯北平原傳統民俗建築風格為主,吸收江南水鄉園林建築特色,突出生态型和園林化。

蒲湖風景區

坐落在黃河下遊濱州河段左岸的北鎮新堤與老堤之間,籌于1985年初,是黃河三角洲地區旅遊勝地,也是濱州黃河國家水利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蒲湖風景區由蒲湖和蒲園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15公頃,其中蒲湖水面174.372公頃,綠地15.312公頃。蒲湖是風景區最大的水面,水面開闊、景色壯美,是濱州市建成最早的蓄水庫。湖中有三島,唐賽兒紀念祠坐落其中,成為濱州最為知名的景點之一。蒲湖東南側的黃河樓設計13層,高度79.1米,面積9489平方米,已成為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的标志性建築。

十裡荷塘

是濱城區沿黃綜合開發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帶”“休閑娛樂旅遊帶”“沿黃生态景觀帶”的标志工程,位于黃河大橋以東、黃河以北,占地1000畝,總投資6000萬元。荷塘面積達500畝,引進種植波中月影、白洋澱紅蓮、曉月涼風等26種觀賞荷花7萬餘株,投資1000萬元的觀光火車項目已投入運行。景區及車行道沿線種植油葵3000餘畝。

地方特産

鍋子餅

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産品,作為傳統名吃,問世已有百餘年曆史。老濱縣縣志和新濱州地名志以及山東省志中都有“邢家鍋子餅”為濱州地方名吃的記載。清朝末年,濱城西關熟食業戶邢氏夫妻,以經營千層餅為業。後為了食客方便,演進為把炒菜拌勻後卷入餅内,再切為兩段,薄餅卷黃餡盛盤入席,香氣入鼻,頓開胃口。當時有“邢家餅開了張,燒餅果子不吃香”之說。其薄如宣紙、韌而不硬,外觀光滑亮澤,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美可口。2011年,入選“到山東不可不品嘗的100種美食”,2013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芝麻酥糖

始于清代鹹豐年間,其制作選用上等白芝麻和純正白蔗糖為原料,以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營養豐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膩、麻香濃郁而聞名。芝麻酥糖有一整套的生産工藝方式,需經過揀選、搓皮、炒熟、壓碎、熬糖、拉條、拔絲、包裝等多道工序。經手工工藝精心加工,抻拉成每塊為兩千餘條銀絲麻花狀,擺到盤内低溫晾透,5塊裝為一盒,用玻璃紙包裝封面。芝麻酥糖曾于1988年獲得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3年被評為山東省優質産品,2010年和2012年參展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濟南)和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棗莊),獲傳承人展示獎。2015年入選“到山東最想買的100種特色旅遊商品”。

著名人物

杜受田,濱州舊城裡南街(今濱北街道)人。為鹹豐皇帝之師。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曾著有《時文學問》《讀鑒餘論》《武鏡》《遂初草廬詩集》等。

唐賽兒,女,明代農民起義首領。蒲台縣西關(今濱州市蒲城辦事處)人,生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父母願其勝男,取名“賽兒”。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唐賽兒以白蓮教名義,組織農民數千人,于濱州起義。後因明成祖派重兵鎮壓,起義失敗。

榮譽稱号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國家衛生城 

中國棉紡織之都 

中國家紡之都

國家水利風景區 

中國糧棉果蔬基地

中國畜牧養殖基地 

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全國社區紅十字會服務示範區

省級文明城區

山東省适宜人居環境城市 

山東服務業發展重點城區 

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區 

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 

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年7月,山東省政府通報表彰2019年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單位,濱城區獲得“高質量發展進步縣”。

2020年12月30日,入選“第六屆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上一篇: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淄博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