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微派

清微派

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
清微派,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傳于元至明初,清初間亦有傳承。該派自稱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為名。清微派是唐末産生的内丹與符箓相結合的新的符箓道派,該派稱其符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1]又謂其教在元始天尊傳法後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四派,至十傳乃由祖舒元君會四派而為一,始立清微宗派。清微派着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皆為着作。該派以行雷法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練為基礎,輔以外法。強調誠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發于外。後于明中葉衰落,自清朝後銷聲匿迹。
    中文名:清微派 外文名: 别名: 出處: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 主修:行雷法為事,以内練為基礎

相關人物

黃舜申

黃舜申既是清微派的組成者,又是清微法理論的集大成者。陳采《清微仙譜》序雲:黃舜申“覃思着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張宇初《道門十規》也稱:“清微自魏(華存)、祖(舒)二師而下,則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舜申)所衍。”《正統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着作,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蓋皆出于黃舜申及其門人之手。

清微派亦以行雷法為事,其雷法理論,亦類于神霄派。仍主天人合一,内(煉)外(法)結合,而以内煉為基礎。強調誠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發于外。《清微齋法》卷上雲:“蓋行持以正心誠意為主。心不正,則不足以感物;

意不誠,則不足以通神。神運于此,物應于彼,故雖萬裡,可呼吸于咫尺之間。”又:“将吏隻在身中,神明不離方寸。”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時所劾召的鬼神。意謂能劾召鬼神,全在于心誠意正和深厚的内煉工夫。《道法會元》卷一《法序》也稱:“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氣融。

……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機在此不在彼。”故該宗着《清微丹法》,專言内丹修煉之道。其《發用章》引雷淵真人(黃舜申)之言曰:風、雲、雷、雨、火等,皆以行法者深厚的内煉工夫為基礎,待臨場時,靠運氣從體内發放出來:“耳熱生風,眼黑生雲,腹中震動即雷鳴,汗流大小皆為雨,目眩之時便火生。入息靜定良久,神息既調,直待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覺身非我有,天地虛無入定光中,……次複收斂運一氣七遍之妙,……釀成五事,臨壇之際,撥動關捩,随竅而發也。”

張道貴

張道貴先為全真道士汪真常的門徒,《武當山志》載,張道貴,名雲岩,号雷翁,長沙(今屬湖南)人。至元(1264~1294)間入武當,禮汪真常為師。随後又“同(葉)雲萊、洞陽(劉道明)谒雷淵黃真人(黃舜申)得先天之道。歸五龍宮,潛行利濟,門下嗣法者二百餘人。行其奧旨,唯張洞淵(張永清)焉,終于自然庵。”可見張道貴是兼傳全真與清微的道士。

葉雲萊與劉道明也是黃舜申弟子,同樣是兼傳全真和清微的道士。據上書所載,“葉雲萊,名希真,号雲萊子。辛亥年(1251)三月初五日巳時生,唐天師葉法善之後裔。生于建甯(今屬福建),得清微道法之妙,避兵遷古禳,入武當山。

至元乙酉(1285),應诏赴阙。……至元丙戌(1286),欽受聖旨領都提點,任武當住持。”“劉道明,号洞陽,荊州(今屬湖北)人。與葉雲萊同師雷淵黃真人,授以清微上道,居五龍(觀),搜索群籍,詢諸耆舊,纂為一書,命曰《總真集紀勝錄》。”

張、葉、劉等人下傳張守清,清微法由此更盛。張守清也是一身而二任的道士,先為全真道士魯大宥(或作有)弟子。陳友珊《長春道教源流》卷七雲:張守清,“名洞淵,号月峽叟,宜都(今屬湖北)人。幼習舉子業,未成,棄去,更為縣曹掾。年三十一,……聞魯洞雲(大宥)名,投禮出家。

洞雲傳以道要。……後由張雲岩(道貴),複得葉雲萊、劉洞明之道。至大三年(1310),皇後聞其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

皇慶元年(1312)春,京師不雨,召守清至,禱而雨。逾年春不雨,禱而雨,又禱又雨。兩京大悅,賜号體玄妙應太和真人。賜虛夷宮額曰:天一真慶萬壽宮。置提點甲乙住持。延皊元年(1314)春,奉旨還山緻祭,管領教門公事。”由于張守清在當時頗有名望,所傳弟子又多,故被後世清微派北系道士尊為一代祖師,《清微神烈秘法》所列“師派”,在黃舜申之後,即列:葉雲萊、張道貴、張守清,張守一。

趙宜真

前述南傳一系,至元末,傳至趙宜真(?~1382)。宜真,号原陽子。其先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元時徙安福(今屬江西)。早業儒,後入道。初師清微派道士曾貴寬(号塵外,黃舜申嫡傳),嗣清微法;繼師道教南宗和全真道士,得南、北派内丹之學;又師徐異,得淨明忠孝之道。師承多途,所傳亦雜,但他對上述諸派的理論多有所闡揚。如他曾據師傳,再補以他書,對清微雷法、齋法,加以整理,疏解,并對其理論加以闡發,作《玉宸登齋内旨》《玉宸經法煉度内旨》等篇。強調道為體,法為用,道與法皆具于我心。

趙宜真所傳弟子中,以劉淵然為最着。劉淵然(被淨明道尊為第六祖)傳邵以正,邵以正傳喻道純、胡守法。劉、邵、喻、胡諸人皆是明代有名道士。劉淵然在永樂間受命任道錄司左正一,仁宗朝被封為“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演教長春真人”,宣德初,進大真人,領天下道教事;邵以正在正統中遷道錄司左正一,領京師道教事。景泰間,賜号“悟玄養素凝神沖默闡微振法通妙真人”;喻道純在成化十年(1474)受封為“體玄守道安恬養素沖虛湛默演法翊化普濟真人”,任道錄司左正一,領道教事;胡守法在成化十一年受封為“沖虛靜默悟法從道凝誠衍範顯教真人”,弘治改元,授道錄司左正一,掌道錄司事。以上諸人皆通法術。但諸傳中皆未注明曾受清微道法的傳承。故在趙宜真之後,清微派南系的傳承如何,現尚難于稽考。

《東嶽廟志》之“靈濟先祠神牌表”,列有明代清微派的曆代祖師,為:故始祖南京朝天宮道錄司右玄義禹貴黉,稱為“明朝清微派第一代”。其下有“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劉守誼,第五代都全皊、李全安、朱全皊,直至第十五代龐源本等。據上面第四代神牌所書“皇清”二字推測,從四代至十五代,蓋皆為清代清微派的傳人。但皆無事迹可考。且此“神牌表”中稱道士禹貴黉為清微派第一代和始祖,又與上述南畢道、黃舜申等不相接,或許是清微派傳至明、清時所分衍的支派。

闵一得《金蓋心燈》卷二《呂雲隐律師傳》中,又記有清微派第二十三、二十四兩代傳人。該傳雲,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律師呂守璞(号雲隐)之父呂貞九,在明末清初棄儒為道,嗣清微法,為第二十三代法師。呂守璞在十七歲時,受其父傳清微法,其後才拜龍門派七祖王常月為師,入龍門派。

故該傳曰:“師(呂守璞)于清微為二十四代,于龍門為八代律師。”他下傳弟子呂征,為龍門派傳人,但不知并傳清微法否。且此二十三、二十四之代數,又不知上承何人。明中葉後,道教衰落,清微派詳情也就難以考知。

現今在湖北省孝感市還有清微派的傳承,系武當山傳入民間的。這是在廟堂舉行諸真寶誕的法事,信奉道教以道教為中心,因此道法十分興盛,老道長任然保存着較完整的齋醮科儀經書,雖然現在不常用,其價值及對研究清微派依然有深大的意義。在信士家裡打醮,太平醮很常見的醮事,一般清明節左右就有村裡陸續打醮。祈求在今後一年裡諸事順利村裡清泰,清微派并未失傳在孝感經常可看到清微派及靈寶派道士同壇行法,因此有句俗話說的很好清微靈寶不分家淵源極深。

景觀

清微宮,是明大修武當時構建的九宮之一,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居重要地位,位于武當金頂以西約1、5公裡處,其地向陽,群峰環列,冬暖夏涼,環境清虛悠靜。

清微宮在武當山道教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這裡曾經高道雲集,是武當道教重要的講學傳道的場所,也是遊方道士和金頂太和宮養老道士清修的地方。在元代,這裡是清微道法向北傳播的中心。那時的武當山道士文學素養較高,他們編纂刊行了清微道法等許多道書和經典,從而擴大了武當道教的影響。

據考證,清微宮初創于唐宋,元代這裡的建築就頗具規模。明永樂十年敕建玄帝殿、山門、廊庑等31間,賜額“清微天宮”。明嘉靖年間再次擴建,殿宇道房達300餘間。後因年代久遠,一些建築逐漸毀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當年清微宮的遺址,範圍近千畝,由此可見它當年的盛況。

雷法

正宗清微派的煉神養氣,可以看成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用來補充人體的天然消耗。凡“煉雷”,必在春天,由驚蟄那天開始。先燒符結壇,不過所結的壇亦很簡單,隻陳設一張矮幾,幾上燒一枝檀香,陳列一盞清水,除外便隻有一盞油燈。油燈的作用,其實亦隻是用來便于燒符。在壇後默坐,口中唸唸有詞,取出幾張符箓,在壇前焚化,一邊燒符,一邊結印唸咒。這些咒語,跟“東密”做“護摩”時的咒語類似。

燒符箓畢,又複靜坐片刻,然後便兩手結着劍印,在壇前走“禹步”。“禹步”的步法,是閉着氣,圍着壇來遊走,大緻上是将一圈的路程分為三十六步七十二步,行到甚麼步位上,便要作與那步位相應的贊誦。有時還要揮動手印,或者叩齒三十六通,遊走之時,又分順行與逆行,即繞壇右轉,或者繞壇左轉。奇怪的是,這些步法,跟密宗的“金剛步”又有相似之點。

密宗沒法子吸收春雷的能量,隻能煉自己的内氣。“東密”高,屢屢勸王亭之放棄密宗,作道家修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