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小吃

漳州小吃

福建省漳州市美食
漳州風味小吃以其獨特的風味、傳統的制作工藝,近年來在福建省乃至全國餐飲業聲譽鵲起。不久前,由福建省烹饪協會首次組織的“福建名小吃”認定會上,漳州市選送評定的風味小吃53個品種有48個被認定為“福建名小吃”,入圍率高達90.5%。一時成了烹饪界注目的焦點。小吃業成為漳州人的又一金招牌,也成了漳州人的熱門話題。
  • 中文名:漳州小吃
  • 外文名:
  • 分類:
  • 口味:
  • 性質:地方小吃
  • 特色菜:手抓面、漳州鹵面、蘆溪鹹菜
  • 地方:福建省漳州市

漳州小吃

金秋十月,荟萃漳州風味小吃的《漳州小吃地圖》新鮮“出爐”了,同步推出的電子版更讓漳州小吃美名遠揚。“穿在蘇杭,吃在漳泉”,自古以來,漳州就是吃的天堂。為了挖掘和弘揚漳州“吃”文化,今年8月,來自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數十名漳州學生自發組成“小城大吃”學生團隊,利用暑假走訪了漳州市區60餘家小吃店,于10月制作了《漳州小吃地圖》,推介豆花、幹拌面、鴨仔面、肉粽、沙茶面、牛肉面、鹵面、手抓面、鍋邊糊、四果湯等漳州風味小吃,并在地圖上标出名家名店位置。

目前,《漳州小吃地圖》已印制1萬份,在廈門大學本部及漳州校區和漳州師院、一中、二中等學校免費分發,并在漳州市圖書館、旅遊景點及小吃店中向市民贈閱,小吃地圖的身影也在集美和福州等地出現。《漳州小吃地圖》電子版的同步推出使宣傳效果不斷擴大。“榜上有名”的漳州小吃店不時接到外地人的詢問電話,廈門等地還有人慕名前來品嘗。

“小城大吃”學生團成員們表示,經市文化與出版局同意,小吃地圖還将放置在漳州文化網作為漳州文化介紹的一部分。他們還将在花博會現場向海内外客商免費分發小吃地圖,進一步推廣漳州小吃,讓其成為漳州的城市名片。

專家看法

中國烹饪協會名廚委員、中國烹饪大師、市烹饪協會副會長劉天富:大學生選擇漳州小吃作為社會調查項目,這是大家對漳州小吃的一種肯定,表明我們漳州小吃有影響力。雖然小吃地圖的涉及面不夠全面,也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漳州小吃不僅美味誘人,還有着深厚的曆史與文化底蘊,值得推崇,但保護品牌與争創名牌的意識淡漠,希望通過類似的宣傳,喚醒漳州小吃商家揚名立萬、重塑形象的意識。

10月下旬,《漳州小吃地圖》在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免費發放,吸引了大批學生。

小吃種類

南勝鹹水鴨

南勝鹹水鴨有數百年的制作曆史,因産地在南勝鎮而得名,是平和縣著名的土特産。南勝鹹水鴨有一套獨特精細的加工工藝,采用本地産名鴨,經放血去毛,開膛除髒,通風瀝水,抹鹽堆腌,撐鴨造型,曬後吊晾等數道工序,環環相扣,數日即可制成。鹹水鴨吃法簡便,吃時洗淨,清水蒸之即可,若再乘熱灑些紅酒,則清香撲鼻,風味更美。其風味有别于他處,熱銷于鄰近各縣。随着南勝鹹水鴨市場的熱銷,傳統的南勝鹹水鴨加工業發展很快,僅南勝鎮、小溪鎮就有十數家,成為一個新興的食品行業。

綠豆粉粿

是雲霄的傳統名風味小吃。其質地晶瑩晚剔透,柔韌而富有彈性;其口感冰涼滑嫩,爽口而味道鮮美;其功用清熱解毒,消暑而潤肺潤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廈、漳、泉等閩南一帶聞名遐迩,久負盛譽。

漳州鹵面

漳州鹵面,久負盛名。采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鱿魚、蝦幹、

黃花菜等配料在熱鍋裡炒熟後,加上豬骨湯煮開,然後放入适量的味精、白糖、精鹽和番薯粉等,調成鹵料。進餐時,在面條上放些韭菜、豆芽、澆上鹵料,再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香菜等佐料。其特點:色澤鮮豔、質嫩爽滑、暈潤香醇、甘美可口。

豆花

冰清玉潔的豆花下還有着一段動人的故事,漢朝時淮南王劉安将母親最愛的黃豆磨成漿,

待冷卻凝固成軟凍塊狀之後獻給卧病在床的母親食用,後更加上醫生開立藥方中的石膏,才成為今天的豆花。時至今日,豆花中放入已在骨頭湯裡煮熟晾涼的粉絲,再配上大腸、筍幹等各種佐料,鹹辣清香,爽華利口,單是豆花白玉的光澤和粉絲的透亮,就讓你垂涎三尺卻又不忍下口。

此外還有另一種吃法:豆花中加入冰糖水,成為甜豆花,加以冰鎮,絲絲順滑,口口冰霜,滋養心田,實屬夏日避暑之珍品。

蘆溪鹹菜

平和有吃蕃薯配鹹菜的習俗。如今雖然蕃薯少了,白米多了,但蘆溪鹹菜依然是人們津津有味的配飯佳品。蘆溪鹹菜的原料是芥菜。蘆溪鎮地勢高坦,土質松厚,種植的芥菜尤為鮮潤。每年鮮芥菜收成後,當地農民經過挑選洗淨,伴鹽搓揉均勻,放入腌桶漚腌,最後放進陶罐密封腌貯3、4個月即成,到翌年的春夏之交,揭開罐蓋,即刻香噴滿屋。香味濃郁,既可清蒸、幹炒,亦可泡湯,味道鮮爽可口,有增食欲、助消化、減肥胖之功效。

手抓面

手抓面”又名“豆幹面份”,是閩南漳州一帶特有的民間小吃。

是用手直接抓食的,故而得名,這有點像新疆的手抓飯。它雖然很少在正式的宴席上出現,但由于口味獨特、方便随意,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閩南風味的冷盤。名氣很響,在城鄉頗為風行!

“手抓面”是将黃油面條(加了大樹堿的面條)煮熟後攤成巴掌大的圓形裝盤,澆上甜面醬、蒜茸醬、雜醋醬(用生姜、蔥頭剁碎加醋和番茄醬調拌而成)、花生醬、沙茶醬、辣椒醬、芥末醬(這些醬料可根據個人愛好選調),最後再加上油炸豆腐幹絲,卷起來用手抓着吃。香、甜、酸、辣,冰涼、滑潤,令人脾胃大開!從吃法到口味都很有風味。

吃“手抓面”最地道的吃法是用面餅包住五香,再蘸甜辣醬;或是一手抓面,一手拿五香,蘸上醬,左一口、右一口……别有一番風味。不過現在人們普遍都不太好意思用手抓着吃東西了,覺得不雅觀也不衛生,那就用筷子當手吧,隻是不夠"地方風味"罷了。将五香卷在面餅裡,蘸上醬,大口咬下去,香,真是香!五香的味道夾在面香裡,酸中帶點甜又帶點鹹,真是好吃極了,有空你也一定要嘗嘗。

貓仔粥

貓仔粥,是诏安一帶有名風味小吃,它并不是貓肉煮成的粥,而是一種既為粥品、又是菜肴的傳統名吃。主選料是上乘純白糯米,再輔鮮蝦、鮮鱿魚、肉片、鲨魚肉片、香菇、炸蒜丁、胡椒粉、豬骨湯等二三十種配料。

貓仔粥通常是現煮現吃。客人在小桌邊坐定,攤主在小鍋上放上燒沸豬骨湯,再放上預先蒸熟的白米飯,配上鱿魚幹、蝦仁、香菇、肉片等生料,一陣猛火過後,調上胡椒粉、香菜,就煮成香噴噴的貓仔粥。食之,米粒韌嫩,湯清味美,越吃越愛吃。

蚝煎

在閩南漳浦霞美“海蛎之鄉”,每家每戶的漁民都會制一種地方小吃“蚝煎”。“蚝煎”是家家宴席待客之佳肴。

霞美鄉地處外海灣,有淡水溪流入活灘塗,那裡生産的海蛎體大、肉白味鮮,用這種海蛎(海蛎簡稱“蚝”)做原料制作的食品,風味獨特。霞美“蚝煎”制作考究,新鮮蚝洗淨後,加上鮮鴨蛋及适量的大蒜、芹菜,拌上地瓜粉,摻入少量的魚露、鹽、味精等配料,經攪拌調勻,放入平底鍋裡,用豬油加熱煎,鏟成圓餅形狀,待底層油滑皮酥,再翻過來煎至同樣程度,将“蚝煎”上盤食用。吃“蚝煎”時,可以把“蚝煎”沾上适量的辣醬、蒜蓉,醋、蘿蔔片等佐料,食之酥脆清香,入口蚝汁鮮甜,回味無窮。霞美“蚝煎”還有壯陽、固澀、止痰等藥效。

魚丸

魚丸是東山縣的傳統風味小吃,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東山魚丸質量好,雪白晶亮,又脆又香,味道鮮美。

東山魚丸是以新鮮馬鲛魚、鳗魚、鲨魚等上等經濟魚類做為主料,優質的番薯粉作為輔料。制作時,先把魚洗刷幹淨,放平,用橫刀刮肉,把魚肉精取細刮後,把研細的粉料放進去,和硼砂主輔料配搭得當後,要攪拌均勻,使胚料稀稠适度,下熱鍋,熟後撈上晾幹。吃時重放入開水中煮沸,佐以芹菜末、味精、蔥珠油。香甜可口,别有一番風味,深受海内外客人的歡迎。現除了飯店、小吃攤經營外,還有專賣冷卻的熟魚丸,供帶回煮食。

南勝麻棗

原産于南勝鎮,已有700多年的制作曆史。南勝麻棗選用上等糯米、角棕芋、白麻、白糖、饴糖、花生油等原料,分三道工序精制,先将糯米和角棕芋加工成麻棗胚(即麻棗心),然後用花生油炸漲,再配料混拌白麻作為棗糕。特點是皮酥而脆、片嫩而甜,富有韌性,有獨特的風味。每年新春佳節,平和縣城到處可見一盒盒、一袋袋,包裝精美、風味獨特的南勝麻棗,人們總愛購上幾袋饋贈異地他鄉的親人,讓遠方的遊客也能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麻棗。

沙茶面

廈門是個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舶來品,沙茶就是一種。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來自馬來西亞一說。沙茶原本應讀作“沙嗲”,到了飲茶成風的廈門人嘴裡,便順口叫做“沙茶”,這“茶”是廈門方言的“茶”,與普通話的“嗲”諧音,随着沙茶名聲的遠揚,沙茶便成了眼下普通話讀音的“沙茶”了。沙茶面的妙處,是在湯頭。小廚坊采用新鮮的豬大骨、整隻雞及魚頭等熬成鮮美醇厚的高湯;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經拌鹽腌制兩個月以上,再磨細,将蝦醬、蒜頭醬按先後順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卻後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故小廚坊的湯頭甜辣可口,風味獨特。

鍋邊糊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福建著名佳點,與肉餅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一直流傳到台灣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攤在鍋邊,半熟後鏟入正在熬煎的蝦湯中,煮制而成。

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其中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标志。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像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四果湯

如今的四果湯早已不止四果了,有的十幾果都有了,綠豆,紅豆,蓮子,白木耳,各種水果,如菠蘿,西瓜等,有的還有蜜餞,仙草,還有一種好像是用地瓜粉做的吧,透明的正方體,放在嘴裡特别有嚼勁。把這些好東西放在一起,加上糖水和刨冰,在夏天吃上這麼一碗四果湯,真是太美了。而且四果湯很便宜哦,這麼好的東西,一碗才二塊錢而已。

五香

将半肥半瘦豬肉條、蔥頭碎、荸荠碎、蝦皮等原料,調配五香粉、白糖、蝦油适量,加上番薯粉和水攪拌均勻成漿糊狀,再用豆腐皮包卷成長四寸、直徑一寸左右的圓條狀,放熱油鍋裡炸熟。趁熱食用,外酥内潤,香味濃郁,鮮美可口。

潤餅

潤餅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高麗菜絲、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食用時,用薄如蟬翼的熟面皮把各種菜肴制成的陷料包卷成枕頭狀,然後根據個人嗜好蘸各種醬料。其特點:嫩脆甜潤,醇香多味。亦可将包好的潤餅經油炸酥,俗稱"春餅"或“春卷”,别有一番風味。

漳州人有吃潤餅的習慣,尤其清明前後,更為普遍。一直很喜歡吃,尤其喜歡那種親自動手把餅包起來的感覺,用一張薄薄地餅把還熱騰騰的菜包起來,然後順手就吃,潤餅拿在手裡,手心是熱的,吃在嘴裡,香噴噴的,當然還得小心,以防菜汁滴到衣服上哦。

肉粽

米炒得香香的,包上各種同樣香噴噴的餡。比較老式的餡是用蔥加蝦皮炒肉,加上香菇,再加上一個鹌鹑蛋或四分之一個鹵鴨蛋。現在的餡花樣可就多了,可以包鹵肉,鹹蛋黃,闆栗等……反正絕對不會讓你找不到餡的。

三角餅

想起那三角餅啊,應該算是兒時常吃的美味,因為它的經濟實惠,當小學生時的我自己就買得起。記得小時候在回家路上,途經民主路中段時,常會見着一個賣三角餅的路邊攤,每每那時,我總會和身邊的小夥伴湊近那飄散在空氣中的淡淡香味,叫上兩個,塑料袋裹上,一人一個,然後是争着從褲袋裡掏錢準備付帳,因為這廉價的美味我們誰都請得起。

指頭餅

風味特點:形似枕頭,酥甜清香。

土筍凍

土筍凍是一種環行動物肥圓細長,狀如蚯蚓。土筍營養豐富,煮菜時加入少許,其湯味美清甜。但最受稱道卻是"土筍凍"。"土筍凍"制作方法是:将鮮土筍放于石闆上,壓出土筍的内髒和雜質,洗淨後加水入鍋,以烈火猛燒,至其湯成膠狀為止,然後盛于容器裡,凍結即成。土筍凍如調以鹽漬酸菜、蒜白、酥海苔或酸辣、醬油等佐料,味道更佳。

仙草

仙草又稱涼粉草、仙人草、仙人凍、薪草,又稱為田草(在閩南、台灣的俗稱)、

洗草、仙草凍、系唇形科仙草屬的一年生植物,是一種重要的藥食兩用的東方植物資源。仙人草全草幹樣含有約70%的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質、脂肪、色素等,還含有較多的礦物元素。“仙草”之名稱首見于現代《中國藥植圖鑒》,在“職方典”中稱之為“仙人草”。

仙草除食用外,在各種本草中亦有保健功效,清趙其光撰《本草求原》說它可以“清暑熱,解髒腑結熱毒。治酒風”。據現代《中國藥植圖鑒》稱它:“為清涼解渴除暑劑,全草煎服治糖尿病。”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大辭典》說:“仙草具有清熱、解暑、除熱毒之功,治中暑、消渴、高血壓、肌肉及關節疼痛。”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說:“仙人凍,一名涼粉草,全草治花柳入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福建藥用志》載:“仙草及敗醬草各30公克,水煎服,治痢疾”。

早在明清時期,勞作在閩台等地農村鄉間的民衆就利用仙草莖加水熬煮,加米湯制成仙草(閩台民間俗稱田草)或用莖葉熬成仙草茶,作為盛夏解暑的清涼飲料。

農曆入伏吃“田草”(仙人凍)是漳州與台灣閩南人的習俗,據說這天吃了“田草”,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田草”有降溫解暑之功,且無受冷患寒之弊,在“田草”中調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田草”是仙人草熬成的。《中國醫學大詞典》記載:仙人草“莖葉秀麗,香猶藿檀,夏日取汁,凝堅���冰”,有“澤顔、療饑”之功效。清光緒《漳州府志·草之屬》記載了仙草的功用。

石花

“石花”一名的來曆,在我故鄉閩南沿海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傳說:從前,東南沿海的某漁村,有一對恩愛夫妻,妻子名叫石花,賢惠聰穎。每每丈夫捕魚晚歸,石花總要來到港灣的海礁高處,踮着腳等盼。有一天,海上起風,烏雲如墨,石花又來到老地方“望夫石”上翹盼歸帆,但等了大半天仍不見夫君的帆影。石花心情萬分焦急,忽然,一個急浪辟面打來,她看到兀立的礁下,有個因海難落水的漁民在邊揮手邊呼救。在這生死關頭,石花沖破世俗桎梏,咬緊牙關,使勁把這個奄奄一息的男漁民拉了上來,自己卻因礁石滑溜失足跌落波濤洶湧的大海,再也沒上來。遲到的石花丈夫回到家後聞此噩耗,趕到石花常站立的礁石上恸哭一場。說也怪,天晴浪靜後,石上竟長出一種素雅可愛的不知名小花。鄉親們為悼念這位見義勇為的漁家女,就将這種奇異的海生物取名為“石花”。

石花性味甘、鹹、寒,具有潤肺化痰、清熱軟堅之功能。明代“藥聖”李時珍在他撰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石花菜)功用清熱潤肺,化疾軟堅,用于肺熱疾稠、腸炎、痢疾。”祖國藥典記載:石花全藻皆可藥用,能治痰結、瘿瘤、腸炎、痔瘡、支氣管炎等症,值得一提的是石花膏是夏季解暑、降火之妙品。

雞仔胎

“雞仔胎”是閩南語的一種叫法。是經過孵化,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雞蛋内的胚胎已經發育,剝開蛋殼,能看出小雞的雛形,細軟的絨毛,甚至還可以看到雞骨頭呢。要選用自然孵化的活雞仔胎。閩南一帶,每年秋涼以後,多有食用雞仔胎,滋補身體的習慣。

幹拌面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熟食擔販,經營扁食和湯面。有一年夏天,他辛勞叫賣一天,到晚上回家還剩下一些面條沒有賣完,他怕面條發馊變質,就把剩下的面條,放入沸水鍋裡燙一下,撈出來涼在案闆上,哪知不小心,碰翻了擱在案闆上的油缸,缸裡的香油全潑在面條上,他就索性将面條和香油拌合均勻。第二天一早,他又挑擔外出叫賣,他把頭天晚上晾幹的面條放進沸水鍋燙熱後撈出,拌以醋,花生醬等好幾種調味品,顧客吃得津津有味,問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說:“這叫幹拌面”。如今的幹拌面是用勁道的樹堿面下鍋燙過之後,加上新鮮的鹵豬蹄,你也可以自由選擇各種配料,比如:豬蹄包、酸筍、闆栗、鹵大腸、香腸……再加上店家秘制的醬料:花生醬、沙茶醬、蒜蓉醬等,拿上筷子一拌,醇香中帶點微辣,豬蹄入口軟爛,油而不膩,肉香四溢!

鹽雞

相傳,很早以前漳州沿海某鹽場,有個鹽工,饑寒交迫,無奈中偷了一隻雞,煮熟剛要吃時,鹽場主回來,鹽工趕快将熟雞埋在鹽堆裡.過後将雞取出一吃,雞肉鹹香,别饒風味。到清代沿海的鹽業發展,内地大批客商湧到沿海販鹽經商,鹽場主為了勾結官府招來客商.經常創出别饒風味、用整雞置在高溫熱鹽中焗熟,這就是後來演變為鹽焗雞。

豆花粉絲

滑嫩的豆花(就是北方人所說的豆腐腦)配上粗粗的粉絲,外加碎蘿蔔幹,蝦皮還有醬油等各種佐料,有的還加上香菜,最後再配上鹵肥腸等一些鹵料,美味啊。扁食扁食是什麼東西?就是馄饨呗。漳州中山公園附近的那家老字号做的扁食。那才真叫皮薄餡多啊。那個皮煮好後看着是透明的,餡也好香好香,不知道放了什麼佐料,湯料簡單,也清淡,卻不失一股誘人的香氣。扁食買回家去煮,細心的老闆會送一小包的蔥油加上一點香菜,回家後,把水燒開,放入扁食,加上這一小包調料,再加點鹽和味精就好了,簡單,卻一樣的好吃。

海澄雙糕潤

海澄雙糕潤是傳統的名牌糕點之一,已有170多年的曆史。相傳海澄有一個叫白祥的老人,住在石牌坊旁,他所做的雙糕潤特别可口,女兒長得更是美麗動人。每次她在賣雙糕潤的時候,方圓百裡的人們紛紛來買。有個财主,每天都去買,買了之後邊走邊吃,邊吃邊看着老人的女兒,走着走着頭撞在石牌坊上了。海澄的雙糕潤好吃,石牌坊邊上那個漂亮的賣糕女也正吸引人,海澄便有了句俗語:“眼睛盯着雙糕潤,頭殼撞上了石牌坊”。

雙糕潤吃起來是冷喉的(冷喉是判斷雙糕潤真僞的關鍵),糕如樹膠,氣味芳香,甘甜适口,質純不粘。白糖、糯米粉、豬油加冬瓜、栗子肉、油蔥精制成回味無窮的口感。

雙糕潤馳名海内外百餘年,許多僑胞每次回鄉,總忘不了品嘗海澄雙糕潤,并帶回去與親友共享。06年,85歲的台灣詞壇泰鬥莊奴先生在品嘗海澄雙糕潤之後,連聲贊歎:“QQ好呷真正港!”(閩南厘語,指雙糕潤很韌,很好吃,是真材實料)并欣然答應無償代言“海澄雙糕潤”。品嘗海澄雙糕潤,也正是在品嘗着百年老字号的文化内涵。

白水貢糖

貢糖,顧名思義是先民敬奉朝聖的精品。“白水貢糖”年代久遠,聞名遐迩,以其傳統制作手藝和上乘質量,相沿流長。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時,白水貢糖已作為一種珍貴的貢品進貢朝廷,讓皇帝品嘗。據傳當年乾隆皇帝喜好遊山玩水,一日喬裝打扮來到白水鎮玳瑁山金仙岩小憩,寺僧端出本山采制的烏龍茶和當地名點“白水貢糖”款待,乾隆大悅,賜名為“佛手茶“,并欽點“白水貢糖”為貢品,從此,“白水貢糖”聲名大振。

白水貢糖是由花生仁、麥芽糖、上等白糖混合捶煉而成。制作時,原料都要精選,份量須準确,技術上更要精細。香、酥、醇、美,入口自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其制作工藝講究“二準三快”———炒花生時要掂準火候;熟花生脫膜後和麥芽糖、白糖攪煮時要把準火候;糖離鼎後搗勻要快;包料要快;斬切要快。

白水貢糖多以大紅紙包裝,吉祥喜慶。海外僑胞,對白水貢糖特别喜歡,他們常常用家鄉生産的“玳瑁”茶,配白水貢糖,以此招待貴賓。信手拈來一塊,鄉土情懷,便在口中咀嚼回味。

麻糍

是以糯米蒸熟後精煉為軟韌适宜的麻糍(即麻糍坯),然後撚成一個個小麻糍,拌以麻(炒熟後碾碎)、糖、花生末等配料,以筷子或鐵叉夾着食用。也有的是以麻糍做成圓坯子,再劈開添加炸香(用薄面條炸油而成)、麻糖等為餡,最後封口擰成芒果狀,可以逐個進食。它具有軟、韌、甜、香的口味,飲茶時配食麻糍,給人以悠閑飄逸的享受。

豆包仔粿

逢年過節,漳州人多數不蒸年糕的。豆包仔粿,算是一種特殊的年糕吧。豆包仔粿是用糯米、綠豆、花生、芝麻及砂糖等做成的甜食。制作時,先将糯米浸泡、磨漿,再壓幹成米粹,經過反覆揉搓後,掰成小塊;接着做餡,綠豆煮熟研細加白糖成豆泥,花生仁、芝麻分别炒酥研末,與豆泥、白糖拌勻成豆餡。包成豆包仔粿後,底部墊青棕葉或蕉葉,旺火上蒸10分鐘即可食用。另一種制法是包鹹餡,用豬油、蔥頭等。

和合包

“和合包”系傳統名點,采用精面發酵制成皮,配以豬肥膘肉丁、糖、冬瓜丁、淨麻仁、山桔餅末烹制成餡。每隻皮制成後形似荷葉,食時自己裝餡,多少随意,油而不膩,麻香桔甘、瓜甜糖少,确是另一番食趣,相傳于今,是喜慶宴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面煎粿

面煎果有甜、鹹兩種。甜的桂花香氣誘人,果皮酥香,面糕甜而細軟;鹹“面煎粿”用面粉糊摻适量的味精與鹽水,配料用蝦米、胡椒粉、油蔥等,吃時可蘸芥辣、辣椒醬,與甜的相比另有一種風味。

三角餅

以特殊的烤制工具,将面醬和餡料制成三角形狀的餡餅,外酥内軟,和麥當勞的派異曲同工,卻更便宜更好吃。漳州已有11種口味的三角餅可供顧客選擇。甜的口味有豆沙餡、花生餡、香芋餡、沙拉醬水果餡。鹹的口味有香肉餡、瘦肉香菇餡、青椒牛肉餡、蝦仁八爪魚餡、雞蛋海蛎餡、灌湯蓮藕餡、香脆粟米餡,而且價位不貴,一個五角或一塊錢。

杜浔酥糖

品茶閑話,自然少不了佐伴佳茗之物,杜浔“協香”酥糖為其中之一,誕生于二十世紀初,是閩南地區名優傳統特産。1901年,漳浦杜浔“協香糕餅糖果店”的俞景松師傅憑着多年經驗精工制作了這一絕美的口感,從此造就105年為人所津津樂道和贊不絕口的傳奇“老字号”品牌。“協香食品”是擁有百年曆史的漳州傳統食品,“協香”老字号,凝聚着幾代人創業的艱辛。

百年工藝造就杜浔“協香”酥糖,它精選上等杜浔本地優質花生及蔗糖、饴糖、食用香油作原料,在傳統工藝基礎上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制作而成,傳統酥糖的代表杜浔“協香”酥糖,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成就。杜浔“協香”酥糖被加工成精美的包裝,方便攜帶,常被回鄉探親的海内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視為珍品。人們逢年過年、休閑品茶、饋贈親友、新婚喜慶,總喜歡以協香酥糖作為饋贈禮物、上等茶料,稱為新婚喜慶之佳品。

品啜佳茗時,來一小盤杜浔“協香”酥糖。青花盤中,金黃酥糖中雪白的花生仁隐現其中,香甜酥脆,口不留渣。甘甜之中略帶幾絲鹹味,顆粒完整的花生入口卻能脆軟适中。而少許适量的豬油摻如其中,更使其味道香濃肥而不膩,酥糖香味與茶的清香在品嘗中相得益彰,讓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合歡皮

下一篇:家常版毛血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