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法

演繹法

論證方法
所謂演繹法或稱演繹推理是指人們以一定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認識為依據,從服從該認識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維方法。是由一般到個别的認識方法。演繹法是認識“隐性”知識的方法。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别性結論的論證方法。是演繹推理在議論文中的運用。
    中文名:演繹推理 外文名: 拼音: 近義詞: 反義詞: 前 提:一般性 方 法:推導 作 用:校正

概述

所謂演繹法或稱演繹推理,是指人們以一定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認識為依據,從該認識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維方法。

定義

①舉例論證:列舉确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nn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nn⑤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nn⑥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nn⑦類比論證,是從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類事例子方法,即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方法。⑧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nn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⑨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nn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

發展

亞裡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是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在現代歐洲的學術上的文藝複興以前,雖然也有一些人在促進我們對自然界的特殊部分的認識方面取得可觀的成績,但是,在他死後的數百年間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那樣系統的考察和全面的把握,所以,他在科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主張進行有組織的研究演繹推理的第一人。

作為自然科學史上第一個思想體系的光輝的例子是歐幾裡德(Euclid,325BC—265BC)幾何學。古希臘的數學家歐幾裡德是以他的《幾何原本》而著稱于世的。歐幾裡德的巨大曆史功勳不僅在于建立了一種幾何學,而且在于首創了一種科研方法。這方法所授益于後人的,甚至超過了幾何學本身。

歐幾裡德是第一個将亞裡士多德用三段論形式表述的演繹法用于構建實際知識體系的人,歐幾裡德的幾何學正是一門嚴密的演繹體系,它從為數不多的公理出發推導出衆多的定理,再用這些定理去解決實際問題。比起歐幾裡德幾何學中的幾何知識而言,它所蘊含的方法論意義更重大。

事實上,歐幾裡德本人對它的幾何學的實際應用并不關心,他關心的是他的幾何體系内在邏輯的嚴密性。歐幾裡德的幾何學是人類知識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為人類知識的整理、系統闡述提供了一種模式。從此以後,将人類的知識整理為從基本概念、公理或定律出發的嚴密的演繹體系成為人類的夢想。

斯賓諾莎(BenedictdeSpinoza,1632-1677)的倫理學就是按這種模式闡述的,牛頓(IsaacNewton1642-1727)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同樣如此。其實,他的這部巨著的主要内容都是前人經驗的積累,歐氏的貢獻在于他從公理和公設出發,用演繹法把幾何學的知識貫穿起來,揭示了一個知識系統的整體結構。他破天荒地開辟另一條大路,即建立了一個演繹法的思想體系。

直到今天,他所創建的這種演繹系統和公理化方法,仍然是科學工作者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後來的科學巨人、英國物理學家、經典電磁理論的奠基人麥克斯韋(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牛頓(IsaacNewton42-1727)、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等,在創建自己的科學體系時,無不是對這種方法的成功運用。

西方歐幾裡德幾何方法,由公理到定理再到證明;笛卡爾(RénéDescartes1596-1650)的演繹推理成為西方近代科學發展的重要推理形式,牛頓力學就是例子。牛頓雖然聲明過“我不需要假設”,但實際上,他仍然需要假設。

不用假設,他就無法得到“萬有引力”這樣的普遍命題和普遍規律。麥克斯韋則在得到maxwekk方程同時應用了三種方法,他在1865年寫了三篇文章:第一篇用歸納法,第二篇用類比法,第三篇用演繹法,推出電磁波存在,并預言了光是電磁波。再例如,古希臘的原子概念、原子論,“它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出了一切物質由‘原子’構成的想法,更重要的可能還在于:它隐含了一種假設——演繹推理模式”。

愛因斯坦說:理論家的工作可分成兩步,首先是發現公理,其次是從公理推出結論。哪一步更難些呢?如果科研人員在學生時代已經得到很好的基本理論、邏輯推理和數學的訓練,那麼,他走第二步時,隻要有“相當勤奮和聰明,就一定能夠成功”。

至于第一步,如何找出演繹出發點的公理,則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這裡沒有一般的方法,“科學家必須在龐雜的經驗事實中間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來表示的普遍特性,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請注意“經驗事實”這幾個字,它們表明了愛因斯坦方法論中的主流是唯物主義。

公理必須來自客觀實際,而不能主觀臆造,否則就有陷進唯心主義泥潭的危險。愛因斯坦還說:“适用于科學幼年時代以歸納為主的方法,正讓位于探索性的演繹法”。愛因斯坦的方法既然主要是演繹的,所以他特别強調思維的作用,尤其是想象力的作用,數學才能,這是演繹法所必不可少的。

演繹推理是嚴格的邏輯推理,一般表現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三段論模式:即從兩個反映客觀世界對象的聯系和關系的判斷中得出新的判斷的推理形式。如:“自然界一切物質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質,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

”演繹推理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斷必須是真實的;二是推理過程必須符合正确的邏輯形式和規則。演繹推理的正确與否首先取決于大前提的正确與否,如果大前提錯了,結論自然不會正确。

案例

比如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還要重的。”這段話中就包含着一個完整的演繹論證。“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論據,是“大前提”;“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斷,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則是結論,也是論點。

形式

演繹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論證的個别事物;結論就是論點。用演繹法進行論證,必須符合演繹推理的形式。但在寫作時,根據文章表達生動簡潔的要求,對三段論推理過程的表述可以靈活處理,有時省略大前提,有時省略小前提。比如“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真理,它是不怕批評的”,就省略了大前提。又如,“魯迅曾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一直往前走。’我們不正該煥發朝氣,勇往直前嗎?”就省略了小前提。

運用演繹推理,作者所根據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須正确,而且要和結論有必然的聯系,不能有絲毫的牽強或脫節,否則會使人對結論的正确性産生懷疑。

上一篇:趕腳

下一篇:上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