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刀肉

滾刀肉

東北俚語
“滾刀肉”是東北人的一句俚語,指那種切不動、煮不熟、嚼不爛的哈拉皮帶闆筋和劣質肉。這是東北的方言,意思是形容那種死皮賴臉的人,怎麼說都不聽的人。稱之為“滾刀肉”。“滾刀肉”。肉根據實際的肥瘦,可以分為大白肉、五花肉和裡脊肉,對各自好壞的判斷,則由口味不同,因人而異。此外有一種肉比較特殊,是根據下刀時的困難來命名的,它叫“滾刀肉”。[1]
    中文名:滾刀肉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Hob meat 注音:gǔn dāo ròu 原意:切不動、刀子能在肉上滾的肉 引申:指死皮賴臉、糾纏不清的人

釋義

“滾刀肉”還有另一種說法,滾刀筋,一部俗語辭典在“滾刀筋”條目下注釋道:“滾刀筋,指那種難以應付的人。這樣的人,軟硬不吃,糾纏不清,以滾刀筋比喻。‘碰上這個滾刀筋,說破了嘴皮也沒用,算我倒黴。’”按道理說,“滾刀筋”應該比“滾刀肉”更确切,但“滾刀筋”說起來不上口,日久天長,人們就說是“滾刀肉”了。

滾刀肉最直接的效果是,用刀切起來很費勁,刀落到肉上,很容易咕噜到菜闆上,切不下來。

“滾刀肉”多用來形容橫豎無所謂,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意思。

滾刀肉原指豬身上的一種肉,既不是肥肉,也不是脂肪,正确的說法是“囊肉”,天津俗語說是“囊膪”,是品位最下等的一種肉。在天津,“滾刀肉”還用來形容那種死皮賴臉、糾纏不清的、怎麼說都不聽的人。

雜文

“滾刀肉”是東北人的一句俚語,指那種切不動、煮不熟、嚼不爛的哈拉皮帶闆筋和劣質肉。引申義則是指社會上、單位裡那種極端自私、蠻不講理、胡攪蠻纏、不要臉皮的人。在天津方言中是指滑頭、不在乎、胡攪一類的人。“滾刀肉總是占便宜,老實人總是吃虧。”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事實真是這樣,那豈不是人人都要去效法“滾刀肉”了嗎?

先說“滾刀肉”能占什麼便宜。一般說來,在涉及到規章制度、法律政策等原則性比較強的問題上,“滾刀肉”是占不了便宜的。因為這些事往往不是一兩個人或一級組織能說了算的。即使是做具體工作的人,戗不住“滾刀肉”的“磨”功、“泡”功、“鬧”功,上級領導機關也會按政策規定嚴格把關,不會批準通過。所以說,“滾刀肉”占不了大便宜,隻能占點不明顯違反規章制度、法律政策的小便宜。讓“滾刀肉”占小便宜就對嗎?

首先,小便宜也不應該讓“滾刀肉”占。大家都分一個蘋果,為什麼就得給“滾刀肉”兩個?對于那些管理水平高、規章制度嚴的單位,對于那些有威信、有魄力的領導,不僅不能這樣做,還應該嚴厲批評“滾刀肉”的無理要求,幹淨利索地頂回去。“滾刀肉”膽敢故伎重演,等待他的将是紀律的制裁,規章制度的處罰。但是,也不排除在那些管理水平不高、規章制度執行不嚴的單位,某些領導就戗不住“滾刀肉”的無理糾纏。于是,他們的某些無理要求就有可能得到滿足。

表面看,“滾刀肉”有時确實占了點便宜。但從宏觀上看,随着改革的不斷深入,評職稱、定級别、聘人才、任官員等機會越來越多。我相信,即使在管理水平再低下的單位,也不會有任何一個昏頭領導,有了好事首先想到的是“滾刀肉”。他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那些平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本職工作上做出卓越成績的老實人。

再說,随着人事制度的完善、競争機制的建立,在擇業機會大大增加的同時,過去那種“幹好幹壞一個樣”“好幹賴幹一個樣”的現象很快就将變成“明日黃花”。今天,你端這個部門的飯碗,明天可能就端不成了。老實肯幹的人,出了東家門,可以進西家門。挪挪地方,換換飯碗,未嘗不是好事。可是“滾刀肉”“滾”出了惡名,“滾”低了人格,“滾”低了水平。人人見了人人愁,避之猶恐不及,誰肯收留?實踐證明,一些單位裡剩下的那幾個沒人要的,大部分都屬于“滾刀肉”一類。

所以,如果因為自己想占點小便宜,便蠻不講理,最終撈個“滾刀肉”的惡名,就等于自絕于單位,自絕于社會。不僅禍及自己,而且禍及子孫,你說這劃得來嗎?

俗人滾刀肉

滾刀肉就是别人愛咋着咋着,橫豎是什麼都不在乎了。往案闆上一躺,刀一切一滑,刀一切一滑,你還沒法下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