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趕屍人

湘西趕屍人

中國湘西地區地域文化
湘西趕屍人指湘西民間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通過以一種特殊巫術引領屍體行走為職業的人。學這行業的,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醜一點。
    中文名:湘西趕屍人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類 屬:巫文化 地區:湘西地區

湘西趕屍簡介

湘西趕屍的傳說,與苗族是分不開的。相傳數千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軍在黃河邊與敵軍作戰。戰事結束後,部隊需要撤往後方,在擡走所有傷員後,戰場上留下了不少戰死的士兵屍體。蚩尤不忍将同胞屍首抛之荒野,但要将全部屍首擡走則人手不夠,因此央求随軍的軍師讓戰死者回歸故裡。軍師心生一計,讓蚩尤手持符節在前引路,自己施法讓戰場的屍體全都站起來,跟在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回到了家鄉。這就是趕屍的最早傳說。

據有趕屍奇俗的湘西人士說:趕屍是不給人看的,趕屍是晝伏夜行的。夜裡行走時,屍體都帶着高筒氈帽,額上壓着幾張畫着符的黃紙,垂在臉上。做着趕屍者生意的旅店,一年到頭不關大門,白天是當然不關的,夜裡也不關。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論其實際形式,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

湘西趕屍匠——過三關才可當學徒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學這行業的,必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而且,必須拜師。趕屍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着趕屍匠必須面試。一般來講,要看滿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醜一點。

趕屍匠先讓應試者望着當空的太陽,然後旋轉,接着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屍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屍。接着,趕屍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屍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屍體爬不上去。趕屍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

最後,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屍匠将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裡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隻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屍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屍匠學徒的可能。

基本内容

趕屍人

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這些披着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手執銅鑼的活人,這個活人,當地人叫做“趕屍匠”。其實,說是“趕屍匠”不如說是“領屍匠”。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因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着這群屍體往前走的,手中搖着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

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将屍體一個一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黑夜行走時,屍體頭上戴上一個高筒毯帽,額上壓着幾張書着符的黃紙垂在臉上。路上有“死屍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屍客店”,隻住死屍和趕屍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着。因為兩扇大門闆後面,是屍體停歇之處。趕屍匠趕着屍體,天亮前就達到“死屍店”,夜晚悄然離去。屍體都在門闆後面整齊地倚牆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裡停上幾天幾夜

苗家傳說

說起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道: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厮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擡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丢下戰死在這裡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裡如何?”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

趕屍巫術

于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着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闾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

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将敵人困在迷魂陣裡……。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實乃“霧術”,而“霧”

筆畫太多難寫,于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

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面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

三趕

據有關文獻記載,湘西趕屍有“三趕,三不趕”之說。

凡被砍頭的(須将其身首縫合在一起)、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理由是,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将其魂魄勾來,以符咒鎮于各自屍體之内,再用法術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裡。

三不趕

凡病死的、投河吊頸自願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法術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裡喚回來;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豈不影響舊魂靈的投生?

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這兩類屍同樣不能趕。

老司做法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着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将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闆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将其留在死者體内。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并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鬥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又傳,自從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遷來濮地的崇山峻嶺之後,他們失落了“五裡大霧”的法術,卻創造了煉丹砂的技法。一般說來,老司趕屍除須用祖傳的“神符”外,也萬萬少不了丹砂。這丹砂以辰州出産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趕屍之術,原叫 “辰州辰砂神符法術”,隻因名稱太長不好念,就簡單地叫成了“辰州符”。

普通文學記載

一般的文學作品裡和影視作品中對“湘西趕屍”的現象,往往是這樣叙述的:“夜半……荒郊……小路……月亮透過烏雲邊緣,向地面撒出摻白的光線,一隊白影在地上緩慢的移動着。仔細一看,像是一群人。為首的是一位衣料渾黑、寬衣大袍的老者,隻見此人,左手持一雙紅繩銅鈴,右手揮一三角杏黃令旗,鈴聲一起——呤……呤,旗幟随之一揮。老者身後還默默的跟随着一隊行動怪異的人,說怪異,是因為這群人的行動,異常的一緻,一緻到如同是同一個人,而且一個個走起來都是同手同腳!

看他們走路的力道,也有異與普通人,每一步都踩得相當生硬,似乎沒有我們平時行路時,那種輕快、有彈性的步伐,再看到這群人的面孔,就更叫人感到驚異!蒼白……蒼白的面色中發出灰黑和鐵青的混合色,還帶有些許暗紅的斑點,雙目深深的陷在眼眶之中,深得找不到眼珠,隻剩下兩個黑黑的空洞。

雙頰也深陷進去,上面帖着黃紙,好像還劃着符。各個身着白袍,雙手平舉向前生出,從白袍中,還不時滲出一滴滴混濁的東西,向周圍的空氣中發出陣陣惡臭。這群絕對不是‘人’,他們是僵屍!而那個黑袍老者就是——‘趕屍人’。”

趕屍,應該是确有其事的。清代中期,這種技術的出現,是用于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屍體運送回家鄉。屍體在最開始的運送過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趕”的。但三峽這一段,水流湍急,旋渦暗礁密布,船隻往往沉沒。

清代曾經有人在北京作官,閑時買書,必得是一式三本。待到年老書多,告老還鄉之時,入川走的是水路,圖書文籍,分裝三船運回。最後還算幸運,沉沒兩船,還剩船複本。他是從下遊往上遊走,逆水行舟并不快捷,尚且要沉底,蜀道之難可見一斑了。所以行船放排,在長江中最是風險,要搭上身家性命的,古人又迷信,絕不願意搭載死人走在險江之上,“趕屍”這個職業于是就産生了

運營死囚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裡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而欲将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裡,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擡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并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擡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