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親王府

淳親王府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淳親王府為康熙帝七子淳親王允佑的府宅,允祐于雍正元年(1723)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後建成的。鹹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嘯亭雜錄》載:“淳親王府在玉河橋西岸。”《順天府志》載:“王諱允佑,聖祖七子,谥曰度。裔孫奕梁降襲,後俗稱‘梁公府’,今廢為英國使館。”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東城區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五号院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08:30至17:00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中文名稱:淳親王府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票價:免費
  • 最佳旅遊:4、5、9、10月
  • 類别:名勝古迹

地理位置

位于東城區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五号院。為康熙帝七子淳親王允佑的府宅,允祐于雍正元年(1723)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後建成的。鹹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嘯亭雜錄》載:“淳親王府在玉河橋西岸。”《順天府志》載:“王諱允佑,聖祖七子,谥曰度。裔孫奕梁降襲,後俗稱‘梁公府’,今廢為英國使館。”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忌在風景區亂塗亂畫。這種亂塗亂畫,既損壞古迹的完善,也是一種不講精神文明的行為,會造成很壞的影響。忌語言粗野。旅途中應時時處處講文明,講禮貌,不要惡語傷人或與人争吵,以免破壞自己和同伴的歡樂情趣。

來由

淳親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後建成的。鹹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

建築布局

原府邸街門面臨禦河,其建築布局分為三路,中路是宮殿式綠琉璃瓦頂建築,前為宮門五間,大殿五間,後為院落和配房,最後是英使館占用時期所建的英式樓房。末王溥堃遷府至北新橋三條路北。另見昆公府。《乾隆京城全圖》并沒有繪制該府,府區為一片空地。東路原有建築已不存,有後建仿中國式古建築樓房一座。西路原屬花園,隻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樓房。中路正門面闊五間,正殿面闊五間、東西配樓也闊五間,後寝五間這些建築如今尚存。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淳親王府的主要建築至今保存較好,分前殿後寝兩個院落。有大門一座,五間前後廊歇山頂建築,中啟三門,檐下五踩重昂鬥栱。前院為王府大殿,五間周圍廊歇山頂建築,複綠色琉璃瓦,檐下單翹重昂七踩鬥栱,大殿内為井口天花,中繪團龍圖案,非常精緻。東西有翼樓各一座,五開間硬山頂建築,帶前廊。

大殿之北為二門,二者之間連以月台。二門三間,歇山頂建築,左右各帶順山房三間。在東順山房之東,建有一座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采用傳統式樣的屋頂,檐下施以五踩重昂鬥栱,為原英國使館時期所建官邸。寝殿五間,前後廊歇山頂,複綠色琉璃瓦,檐下五踩重昂鬥栱,左右各帶順山房三間。在殿身與順山房之間分别搭接了半間門道。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硬山頂,複灰色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從形制上看,寝殿之北應有後照樓,但現已不存。

此府位于清翰林院以南,在乾隆《京城全圖》中此處為一片空地,但允佑在康熙年間已經封王,可能其最初的府第位于别處,乾隆十五年之後在此建府。王府主要殿宇均複以綠色琉璃瓦,檐下施以鬥栱,空間軒敞,較有氣勢。其格局與東單北極閣的甯郡王府極為相似,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種典型布局形式。現為單位使用。

曆史文化

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後,10月簽訂《北京條約》。1月9日英使與恭親王奕欣議定以每年一千兩租銀,租用東江米巷北,禦河西岸的梁公府(淳親王府)為英國使館。這是外國在京建立的第一個使館。翌年3月26日,英公使進駐。此後法國也租賃了使館,由此,自1861年至1873年,俄國、美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日本、荷蘭在東江米巷一帶陸續設立使館。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義和團攻打使館區時,意、法、日、美、俄五館全遷入英使館,部分平房被毀。《辛醜條約》後,英使館在原址大加擴展,将其北面的翰林院、銮駕庫及其西邊的兵部署、工部署(包括存料場)、蒙古内館、鴻胪寺之一部等都包括在内,比原址擴大兩倍多。西界直至兵部街,其四周空地很多,便把西北部作為英國兵營,北部作為操場,并将其西南角一帶,租賃給英商毛蘭洋行(Mouland Co.)和瑞士上百納公司(Bryner Packing Co.)使用。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政府遷都,英使館也随之遷至南京,但原址仍被英人占用。1944年英、美等“同盟國”将其使館移交中國,抗戰勝利後,德國、日本等戰敗國使館由中國收回。1950年英使館由新中國人民政府接收,交國家機關使用。保留至今的建築有大門、梁公府(淳親王府)、兵營(武官樓)及少數平房。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