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

淡水魚

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總稱
廣義的說,指能生活在鹽度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之魚類就可稱為淡水魚。 狹義的說,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階段如隻有「幼魚期」或「成魚期」,或是終其一生都必須在淡水域中渡過的魚類。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有1000多餘種。 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裡,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有800餘種。
    中文名:淡水魚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英文名:Freshwater fish 種類:一千零五十種 構造:魚鳍

概述

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裡,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有800餘種。

分類

以水中鹽份濃度分類

最常用的分類法

初級淡水魚

一生隻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類。占總全球魚類33.1%,約8600種。

例如:鲶魚、羅漢魚。

次級淡水魚

一生大部份時間生活在淡水,偶爾活動或栖息于半淡鹹水、海水中的魚類。占總全球魚類8.1%,約2100種。

例如:吳郭魚、大肚魚。

周緣性淡水魚

栖息于海水或半淡鹹水,其生活史亦會在淡水中生活,或進入半淡鹹水中活動的魚類。包括溯河性魚類、降海性魚類及偶然進入河川生活的海水魚。占總全球魚類0.6%,約160種。

例如:蛇鳗、牛尾魚。

按洄遊性分類

一生都生活于淡水中且無洄遊性的魚類。

無洄遊性純淡水魚

例如:鲶魚、羅漢魚。

生涯史中,某段時間生活于淡水、海洋等不同鹽度的水域。

包括溯河性魚類、降海性魚類。

因地理而與海洋隔絕的陸封性洄遊魚類。

例如:櫻花鈎吻鲑、香魚。

又可分為兩類:淡水域洄遊魚類、河海洄遊魚類。

淡水域洄遊魚類

淡水魚的生涯史中,包括洄遊,都在淡水中進行。

例如:埔裡中華爬岩鳅。

河海洄遊魚類

其生活史中,會經過不同鹽度的栖息地。河海交界處是它們洄遊必經之地。

例如:日本秃頭鲨。

河口性魚

所有生活在淡鹹水交會區及海水的魚類。

例如:棕塘鳢。

根據中國淡水魚分類

軟體魚類。

低等魚類。

骨胳全為軟骨,鱗片為細小盾鱗,腸内有螺旋瓣。

軟骨硬鱗魚類。

硬骨魚類。

骨胳系統為軟骨性,原始鱗片為骨質菱形,尾鳍為歪形,腸内有螺旋瓣。

真骨魚類。

現代最普通、最多、最繁盛的魚類。

中國1050種淡水魚中,除少數13種外,其餘全為真骨魚類。

構造

魚鳍

魚鳍擔當着魚類遊泳的必要工具,共有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五種。

胸鳍、腹鳍- 幫助變換方向及停止遊動,維持身體平衡。有些會很特别:

彈塗魚的胸鳍可支撐身體,甚至可當腳般走路。

背鳍、臀鳍- 維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尾鳍-産生前進的動力

體色

多數淡水魚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緻,可隐蔽自己,或迷惑敵人及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淺水中,魚的體色通常背為青、綠色,腹為淺白色,這些顔色被稱為消滅色,水底望上去,以為是天空,望下去,則覺是海水﹔而深水中,體色非常陰沈,常為深紅、黑等色。

喜于水面結隊遊泳的魚

魚體斑紋常有縱紋,遊泳時,望上去比實際上快。

例如:斑馬魚。

居住于水草、河流邊的魚魚體斑紋多為若幹深黑色的條紋,具保護色作用。

例如:台灣石。

居住洞穴的魚

通常無色素細胞,魚體為肉色。

例如:墨西哥盲魚。

晚間活動的魚

大部份魚體顔非灰即黑,少數為紅色。

例如:赤松球。

産卵期間的魚

某些雄魚的體色變得鮮豔,這種體色稱“婚姻色”(海水魚極少擁有婚姻色)。

例如:粗首鱲。

成年後的魚

成年後的體色和小時候的體色有所不同。

例如:櫻花鈎吻鲑(小時候有明顯斑紋為保護色,成年後背部變青黑色,腹部為淺白色,還有約9個橢圓形的藍色斑點)。

器官

淡水魚要生存,就要獵食、禦敵。并不是所有魚類都有此類器官。

觸: 引誘小魚,吸引足夠小魚時,突然吸入口中。

棘: 保護自己免被天敵吃去。

骨闆: 這種魚骨闆間的皮膚遍布顆粒狀細小突起,極為粗糙,頭背面在幼體具有明顯的小刺。

長喙: 以魚為食,用長喙可捕捉底栖魚

吸盤:多數由胸鳍進化而成。 讓魚可從容地吸在岩石、海藻、船底上。

發電器官: 可發放電流,功效有:電暈小魚,再吃掉它。 保護自己,當遇上危險時發電。 聯絡同伴。 辨别周圍情況。

例如:電鳗。 毒棘、毒腺。 毒腺通常可在毒棘基部找到。 可有效防禦自己,一旦被刺,腺管就會破裂,毒液便會進入傷口。

食物

淡水魚多為草食性及雜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

河川上遊 多以昆蟲、附着性藻類為食。

河川下遊 常以浮遊生物、有機碎屑為食。

習性

基本上隻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魚居住,上至溫暖宜人的溫泉,下至凍入心肺的南北極,都可找到淡水魚的蹤迹。

河川上遊

約海拔1500米以上,水流急。

有大量大石頭構成的池塘、石隙等栖息地。

例如:鲴魚、鰕虎。

河川中遊

約海拔200-1500米。

地形會頗為複雜,有平濑、急濑、平潭、深潭、瀑布、澗道、回水等多種栖息地。

例如:石鯉、香魚。

河川下遊

水勢平緩,易受污染,當地魚常被耐污性高的外來魚種取代。

例如:大肚魚、琵琶鼠魚。

遊泳

左右擺動身體可以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動,魚鳍及魚标幫助遊動功不可沒。

縱扁型的魚 易于水平移動,機動力極佳,便于獵取食物及躲避捕食者。

例如:台灣間爬岩鳅。

線型的魚 泳速雖慢,但可像蛇般擺動及潛行。

例如:泥鳅、黃鳝。

流線型的魚 阻力小令到泳速飛快。

例如:劍旗魚、鲑魚。

繁殖

魚的護卵方式和産卵數呈反比。越高明的護卵方式,産卵數越少,反之亦然。

魚卵

魚的卵分為浮性卵和沈性卵。

浮性卵-浮于水面。

沈性卵-沈于水底。又分為三種:黏着型、附着型、分離型。

黏着型

卵膜黏附于一起。

附着型

卵膜外有絲狀物體,可附于其他物體上。

淡水魚的卵大多為這類型。

分離型

毫無機率般散播在水底。

護卵方式

魚護卵的方式有四種。

直接産卵于水中,不做任何保護。

守護着魚卵。

把卵産于水底石上,雄魚、雌魚輪流晝夜守護。

把卵置于口中。例如:慈鲷。

把卵置于育嬰袋。例如:海馬。

卵胎生型。

魚卵在雄魚體内成長後直接以小魚型态生出。

例如:腔棘魚。

建巢

将産卵場用嘴打掃幹淨。

用嘴或鳍傳送水流以免魚卵缺氧而死。

雄魚吐出泡沫,制成泡沫巢,提供孵卵場所。

本能

與生俱來的技能。

攻擊行為

雄魚為争奪雌魚而互相攻擊同類。

和同種或異種争取食物。

制服獵物。

保護魚卵或幼魚(雌魚此時并不差于雄魚)。

防禦方式

淡水魚的保護色保護自己。

本有防禦機制

避免遇到敵人。

隐藏

生活于洞穴、縫隙内。

将身體藏于沙中。

寄生于其他動物體内/體外。

吸附在其他大型物體下。

保護色-擁有和環境一樣或相近的顔色。

比目魚為其中的表表者,處身于任何環境,即使眼盲,體色都可變得和環境一模一樣。

展示警戒色

體色極為鮮豔、美麗時,通常是非常危險、适口性不佳。

用以警戒敵人不要吃用它,否則吃力不讨好。

拟态

具保護色功能,但連型态也和環境相似。

例如:楊枝魚搖擺的動作會和身邊的海藻極為相似。

次生防禦行為

當遇到獵食者後的逃生機制。

退避

最普通、基本的次生防禦行為。

通常躲入石隙、水草叢、海藻等地中。

十分有效,同時亦妨礙自身的活動,也不能得知獵食者何時離去。

逃逸

快速遊泳。

跳出水面。

恐吓

恐吓敵人。

例如:鲀會使身體膨脹,變成一大刺球。

假死

大部份獵食者隻獵取活着的生物,假死可有效躲過獵殺。

分散攻擊者注意力。

某些魚類在尾部有一大圓點,可使獵食者判斷方向錯誤。

其他防禦方式

相對地,魚類還有很多各種千奇百怪的防禦方式。

群居

遇到獵食者時,雖有部分個體被獵食,但分散時會被獵食更多的個體。

一個個體發現危險時,可立刻發出警戒信号,通知整個群體,警覺性奇高。

洄遊

魚類洄遊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種﹕生殖洄遊、索餌洄遊、越冬洄遊。

生殖洄遊

為了産卵,不少魚類都會洄遊到出生地,距離可長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邊

……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遊生物可供幼魚食用。

河口則是孵化幼魚的良好場所。

部份魚類于此段時間停止進食。

索餌洄遊

洄遊目的地有食物比較豐盛。

幼魚成長時需大量營養,于是遊到食物豐盛地方攝取食物。

有些在洄遊過程中就已達到目的(索餌)。

越冬洄遊

水溫降低,尋找适合水溫水域。

水溫越低,遊速越快。

水溫越溫,遊速越慢。

其他洄遊

水流量改變。

幾種洄遊可同時進行,主要取決于魚類種類。

趨性

魚兒對單向環境的刺激,動物的定向行動反應,定型反應。有:

趨光性

趨電性

趨觸性(趨固性)

趨化性

趨流性

保護

淡水魚通常居住于内陸水域,然而最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環境污染、濫墾、濫建、築壩、任意引進非本地品種、過度捕獲等問題,已令到淡水魚的自然栖息地及水質遭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令到水生動物物種及數量大幅度銳減,其中約1800種淡水魚處于瀕危狀态,某些物種甚緻經已絕種。若一個物種絕種,還會破壞食物鍊,嚴重影響生态平衡。

近親繁殖會影響人類後代,這一定律同樣适用于魚類,魚若近親繁殖,會造成魚類小型化。此情況常見于養魚場。

因此,人們需積極關心保護餘下飽受威脅的淡水魚品種。

現狀

總述

我國淡水魚類約有800餘種。其中,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約占全部淡水魚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的屬種也不少,兩科共有200餘種,約占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蝦虎科、鳢科合鰓科等科共有200餘種,約占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

在我國的淡水魚中,有些種類分布很廣,幾乎到處可見。如以水草為主要食料的草魚、鳊魚、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鲢、鳙等;雜食性的鯉、鲫等;其他如花麥穗魚、達氏蛇、銀鲴、條魚、棒花魚、黃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魚以及常見兇猛魚類烏鳢、鳜魚、鳡等;此外還有性情溫和的肉食性魚類翹嘴紅鲌、蒙古紅鲌和青魚等。

除上述全國的廣布種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區的常見種類。我國東北黑龍江及其支流中的魚類約有90種,其中鯉科魚類約有50種。黑龍江由于地處溫帶和亞寒帶,多産冷水性魚類,經濟意義較大的常見種類有哲羅魚、細鱗魚、烏蘇裡白鲑、北極茴魚、鲟魚、達氏鳇、狗魚及洄遊性的大麻哈魚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種類亞洲胡瓜魚、北鳅、黑龍江杜文魚、雜色杜文魚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溫帶魚類越來越多,冷水性魚類則逐漸減少。遼河水系約有魚類70種,其上遊尚有北方種類;黃河水系約有140種,長江水系約有300種,二者的冷水魚類極少,除常見的青、草、鲢、鳙、鳊、鲂、鳤、赤眼鳟、胭脂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外,還有鲥魚等特有種。

黃河、長江水系的上遊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形的原因,魚的種類很是特殊,如鯉科的裂腹魚屬有13種,裸裂尻魚屬有8種。本地特有種有花斑裸鯉、新疆重唇角、中華鋸倒刺鲃及白甲魚等。

珠江水系的魚類資源豐富,共約260餘種,除全國廣布種外,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魚,如波魚屬、大海鲢等,華南地區特有的種屬如鲮魚、傜山魚、四須盤、直口鲮、唐魚、華南鯉等。

我國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許多地段水流湍急,魚類資源一般。如鯉科的野鲮屬、東坡鯉屬、鲮屬等,鳅科的平鳍鳅屬、沙鳅屬、科的外口鮡屬等,這些都與印度、緬甸、越南、泰國的種類相同。另外裂腹魚屬、裸裂尻魚屬,巴鳅屬都與西北高原的種類相同。

台灣狀況

曾經面臨瀕臨絕種的櫻花鈎吻鲑,曆經二十年複育,全台已有六千多隻,「國寶魚」保住了。學者卻發現台灣還有五十一種淡水魚類,危急程度甚至勝于櫻花鈎吻鲑,前五大包括大鱗梅氏鳊、巴氏銀鮈、飯島氏銀鮈、黃鳍石鲋和尾鱗微笑蝦虎。

「大鱗梅氏鳊栖息地嚴重遭受破壞,最危急。」曾晴賢說,大鱗梅氏鳊在台灣早已絕迹,剩下金門金沙溪一小段河域可見,數量比櫻花鈎吻鲑還少。近來金門縣府固定河床工程,讓情況更加惡化,下月将以生态工法搶救。

此外,巴氏銀鮈首度被納入台灣特有種,卻同時被認定「極度危急」,生存範圍僅限台中烏溪,卻位于鳥嘴潭工程周圍,危機重重。分布在頭前溪、後龍溪的飯島氏銀鮈也面臨外來種侵襲。同樣受到外來種威脅的還有黃鳍石鳆;看似正在微笑的尾鱗微笑蝦虎,住在東南部溪流及蘭嶼,也面臨生存危機,它們都急需保育。

林務局昨天發表國内首部《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由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海洋大學教授陳義雄三人耗時五年蒐集資訊與實地探勘完成,列出五十二種受威脅淡水魚。

另人憂心的是,湖泊、野塘魚種正急遽下降。「日月潭已九成被外來種攻占」,曾晴賢說,危機除了外來種威脅、埤塘快速消逝,主要還是國人對魚類認知不足,外來種大多來自宗教團體放生、釣客放流。他感歎,埤塘内青鳉魚都不見了,許多曾是工程單位複育指标的明星物種也被納進威脅名單,包括國道六号草屯交流道的條紋式須鲃。

不過,這次調查也發現部分族群恢複生機,包括高身鏟颔魚、鲈鳗和台灣鬥魚等。另外,也首度将包括高屏馬口鱲、巴氏銀鮈、沈世間爬岩鳅、屏東縱紋鱲列入台灣特有種。

《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五十二種受威脅魚種中,尚有四十二種未列入保育名單,林務局表示,雖然「紅皮書」不具法定犟制效力,下次野生動物保育名錄檢讨修訂時,将優先納入讨論,更急切需地方政府配合,别讓台灣淡水魚消失。

四大家魚

青魚、草魚、鲢魚、鳙魚。

淡水魚王

虹鳟魚,鲑科,是魚類珍品。因體側有彩虹般色素帶,故名。它原産于北美洲的河流、湖泊和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中,經過人工馴化飼養後,成為世界上主要淡水養殖魚類之一,素有淡水“魚王”之稱。

分布種類

不同時期,不同着作中統計結果差異較大。據最近出版的《中國脊椎動物大全》和正在編印的《中國動物志》粗略統計,分布在中國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魚類共有1050種,分屬于18目52科294屬。其中純淡水魚類967種,海河洄遊性魚類15種,河口性魚類68種。在這一千零五十種魚類中,大體可分屬下列四大類:

1.圓口類:這一類魚是最原始的魚形脊椎動物。魚口沒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盤,過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沒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

從進化的時期而論,圓口類首先發見于中奧陶紀,在志留紀及下泥盆紀最為發達,至下泥盆紀則漸趨絕滅,僅有少數種類遺留至今。在我國淡水中,僅七鰓鳗屬的3個種生活于東北地區黑龍江至遼河諸河流中。

2.軟骨魚類:軟骨魚類從上泥盆紀發現,至石炭紀最為發達,随着再繼續進化以成為現代的鲨類與鳐類。此類魚全身骨胳均為軟骨,鱗片為細小盾鱗,腸内有螺旋瓣。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魚類,現生軟骨魚類幾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僅有極個别種類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體定居于我國廣西南甯至龍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從其進化史看,赤魟為海産魚類。據古地質考證,廣西原為海洋,由于地殼的造山運動,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紀上新世末期,當海水退出廣西而被"陸封"定居于内陸水體中。

3.軟骨硬鱗魚類:此類魚屬硬骨魚類,但骨胳系統為軟骨性。體表鱗片表現為骨質菱形的原始鱗片,尾鳍為歪形,腸内具螺旋瓣。原始軟骨硬鱗魚類出現于泥盆紀,在地球上生存了相當長時間,到中生代大部分種類絕滅。現生的鲟魚類出現于白垩紀,現在生存的種類不多,僅分布于高緯度的北冰洋區,我國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種和鲟科2屬8種。

4、真骨魚類:這是現生的普通習見、真正的魚類,為現代最蘩盛的魚類,中國的一千另五十種淡水魚類中,除少數種(13種)外,幾乎都屬真骨魚類。中國的淡水魚類以鯉形目為主,尤其是鯉科魚類約占總數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屬5種,鲑形目6科17屬32種,鳗鲡目1科1屬2

種,鯉形目6科170屬740種,鲇形目10種27屬110種,鳉形目2科3屬4種,颌針魚目1科1屬4種,鳕形目1科1屬1種,刺形目1科2屬2種,鲻形目1科3屬7種,合鰓魚目1科1屬1種,鲈形目12科51屬110種,鲉形目1科4屬8種,鲽形目3科3屬5種,鲀形目1科2屬6種,總數為15目49科1037種。

真骨魚類出現于侏羅紀,在白垩紀時,古代真骨魚類進化為現代真骨魚類其形态結構起了較大變化。頭骨的上下颌普遍縮短,高級類型的上颌骨特化為沒有牙齒的骨棒,牙齒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變成了完全對稱尾或稱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現出各式各樣的形狀,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緊挨頭部,鱗片變得很薄,呈圓形。真骨魚類的内外結構均具備了完善的水生适應構造,從白垩紀開始,沿着許多的輻射适應的路線發展,使它們成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價值

營養價值

●鳙、鲢魚提供健康所需脂肪酸

鲢、鳙魚是淡水養殖的重要品種,其肌肉中含有大量的n-6必需脂肪酸和抗動脈硬化的n-3系列脂肪酸。浮遊植物是脂肪酸的最初來源,而魚類的脂肪酸組成受餌料中脂類的影響。如果在鲢、鳙魚中能将餌料中的18碳n-6和n-3多不飽和脂肪酸去飽和并延長為20碳和22碳去飽和脂肪酸。攝食浮遊生物的鲢、鳙魚富含20碳5烯酸和22碳6烯酸,草魚、鯉魚富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試驗證明:常食鲢、鳙魚對人體健康有益,可預防動脈硬化,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鳙魚頭豆腐湯能健腦

鳙魚頭豆腐湯,不僅湯濃味鮮,而且食之對補腦益壽頗有好處。常喝魚頭豆腐湯之所以能健腦,關鍵在于鳙魚頭和嫩豆腐均為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二者均含有豐富的健腦物質-卵磷脂,該物質可增加記憶、思維和分析能力,讓人變得聰明。

營養學家對鳙魚頭做過化學分析,表明鳙魚頭是衆多魚頭中的上品,其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腦的發育極為重要,可增進大腦細胞活躍,使判斷力增強。因此,常吃鳙魚頭豆腐湯不僅可以健腦,而且中老年人常吃還可延緩腦力衰退。

●吃魚吃出健康來

魚營養豐富,食之有味,對人體有保健功能。人們愛吃魚,但魚的種類多,不同的魚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并不是人人清楚。這裡介紹幾種常見淡水魚的保健功能。

鳙魚,有暖胃養血、祛頭風、益腦髓之功效,對月經不調痛經及風邪所緻的頭暈眼花和産後頭痛、頭暈有一定的療效。

草魚,有暖胃平肝祛風等功能,是溫中補虛養生食品。

鲮魚,具有健筋骨、補中開胃、活血引氣、逐水利濕的作用。

鲢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養生食品。

觀賞價值

世界最早飼養的觀賞魚—金魚

金魚是世界上最早開發的觀賞魚,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觀賞魚之一。金魚原産于中國,最早發現其觀賞價值而飼養可追溯到宋朝初年,人們在天然水體中發現野生的紅鲫魚,将其移入魚池中飼養,使其繁殖後代,并開始選種和培育,經曆了近八百年的時間,通過池養、盆(缸)養等階段,逐漸家化成為現代品種

繁多的金魚家族。

金魚的品系大體可分為草種、文種、龍種、蛋種和龍背種五大類。

1.草種金魚:又稱金鲫種。它是金魚的祖先,外觀體形似鲫魚,身體扁平紡錘形,背鳍正常,尾鳍單一。

草種分兩型,一類短尾為金鲫型,另一類長尾燕尾型。

2.文種金魚:一般身體較短,各鳍較長,又背鳍,尾鳍分叉為四;眼球平直不突出。名貴品種有鶴頂紅、珍珠、虎頭等。

文種分六大類:頭頂光滑為文魚型;頭頂部具肉瘤為高頭型;頭頂肉瘤發達包向兩頰,眼陷于肉内為虎頭型;鼻膜發達形成雙絨球為絨球型;鰓蓋翻轉生長為翻轉型;眼球外帶有半透明的泡為水泡眼型。

3.龍種金魚:外形與文種相似,不同處為眼球凸出于眼眶外。自古以來視龍種為金魚正宗。龍種金魚有50多個品種,名貴品種有風尾龍睛、黑龍睛、喜鵲龍睛、瑪瑙眼、葡萄眼、燈泡眼等。

龍種分七型:光頂光滑為龍睛型;頭頂部具肉瘤為虎頭龍睛型;鼻膜發達形成雙絨球為龍球型;鰓蓋翻轉生長為龍睛翻鰓型;眼球微凸,頭呈三角形為扯旗蛤蟆頭型;眼球向上生長為扯旗朝天龍型;眼球角膜突出為燈泡眼型。

4.蛋種金魚:外形與鲫魚有較大差異。體短而肥,眼球不凸出,背部平直無背鳍。名貴品種有紅蛋、絨球蛋、鳳蛋、水泡眼、獅子頭等。

蛋種分七型:尾短為蛋魚型;尾長為蛋鳳型;頭部肉瘤僅限于頂部為鵝頭型;頭部肉瘤發達并包向兩頰,眼陷于肉内為獅頭型;鼻膜發達形成雙絨球為蛋球型;鰓蓋翻轉生長為翻鰓型;眼球外帶半透明泡為水泡眼型。5.龍背種金魚:外形與蛋種相似,不同處為眼球凸出于眼眶外。名貴品種有朝天龍、龍背、龍背燈泡眼、虎頭龍背燈泡眼、蛤蟆頭等。

龍背種分七型:尾短為龍背型;頭頂具肉瘤為虎頭龍背型;鼻膜發達形成雙絨球為龍背球型;頭呈三角形為蛤蟆頭型;眼向上生長為朝天龍型;鰓蓋翻轉生長為龍背翻鰓型;角膜凸出為龍背燈泡眼型。

世界之最

最大淡水魚

來自17個國家的科學家将對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類進行研究,以尋求更好的淡水生态物種保護方法。尋找世界最大淡水魚的科學活動以東南亞的湄公河為起點,研究人員還将繼續向更遠更寬的範圍搜索,将從亞馬遜河一直到達蒙古草原周圍的河流。他們的目标是:評估巨型鲶魚、黃貂魚、雀鳝、鯉魚、鲑魚、鲟魚和其它至少可以生長到2米長100公斤重的淡水魚種類的保護狀況。

據科學家猜測,由于捕撈過度和生活環境被破壞,許多水生巨物的生存已經受到嚴重威脅。但是,因為這些魚一般生活在偏僻地區黑暗的深水中,所以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也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确定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種類。根據吉尼斯世界記錄,目前世界上最大淡水魚的記錄保持者是湄公河巨型鲶魚,可能與之一争高下的挑戰者是來自柬埔寨一條大河的黃貂魚和來自中國長江的中華鲟。

這項科學活動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WWF)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共同支助,由來自17個國家的一百多位科學家組成。WWF淡水保護生物學家羅賓-艾貝爾說,這項研究應該有助于确定需要優先保護的動物種類,并且提高人們對這些知之甚少的種類的認知度。她說:“這些巨魚種類相當于淡水中的大象和犀牛。如果在陸地上的我們可以随處看見它們,那麼一旦它們消失後,這個世界也不會維持多久。這項研究将給我們新的視角,去了解這些物種的生活習性和生存威脅。”

生物學家埃達-浩甘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科學家,他也是一位世界野生動物保護者,埃達說:“這是第一次對世界上所有的巨型淡水魚進行調查研究,與過去對珊瑚礁和深海的研究一樣,這項研究也将成為通向人們很少看見的奇妙水下世界的一個窗口。”

浩甘目前在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收集數據資料,這個地區是許多淡水巨魚的家鄉,這兒的湄公河巨型鲶魚重量可達300多公斤,除此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值得注意的湄公河巨魚種類,包括巨型鯉魚,Pangasius 鲶魚和巨型黃貂魚。下個月浩甘和其他研究員将沿着柬埔寨湄公河搜尋關于過去和當前這些巨型魚類分布狀況的線索,科學家們将詢問當地漁夫以确定這些魚可能出現的地點。

湄公河巨型鲶魚被認為是東南亞最有絕種危險的魚類,去年世界保護聯合會将其列入了瀕危物種的名單。

浩甘認為,這種魚的滅絕危險主要來自過度捕撈,大壩建築和存在争議的湄公河航海工程,他提到:“湄公河航海工程在巨型鲶魚産卵的地方進行挖泥和爆破作業,這對巨型鲶魚的生存來說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浩甘指出,像巨型鯉魚這樣的物種,一旦長到300公斤,它們就對捕魚的負面影響極其敏感,因為它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長到性成熟期。他說:“這種大魚擁有巨大的生殖潛力,一個好的産卵年可能對數量造成極大的變化,但是捕殺過多的成年魚,也可能使數量急劇銳減。”

科學家認為,巨型黃貂魚在湄公河這樣的河流中也有滅絕的危險。有報道說這種魚可以達到500公斤,5米長,如果真是如此,那它就超過了目前的世界記錄保持者湄公河巨型鲶魚。

浩甘說:“根據漁夫的原始報告,我們相信大黃貂魚可能仍然出現在柬埔寨北部的深水池中,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明确表示發現了這個種

類。”

淡水魚之最

最大

鲶魚

一條被捕于泰國湄公河的巨型鲶魚,重293公斤。

“殺手庫諾”(Kuno the Killer),一條鲶魚,發現泰國湄公河的巨型鲶魚前,于以往被認最大的淡水魚,因呑過一隻狗而聞名世界。

大頭魚

最有名最毒

河鲀

最小食用

海蜒

十大兇猛

亞馬遜河魚

白鲟

大頭魚

尼羅河鲈魚

新幾内亞鲈魚

哲羅魚

六須鲇

巨骨舌魚

大鱗大馬哈魚

鳄雀鳝

養殖

從夏花階段開始可投喂配合飼料。夏花魚種池面積1~3畝,水深1.0~2.0米,池深2.5米;成魚池面積5~20畝,水深1.5~2.5米,池深3 米。要求漁池為東西走向的長方形,池邊無叢生的雜草,進排水方便,池塘底部平坦,淤泥不超過20厘米。

設備條件:魚種池配1.5kw增氧機1台,成魚池配3kw增氧機1~3台,自動投餌機1~3台,電力有保障,最好自備發電機,排灌設備齊全。

(一)種類主養的吃食性魚類有建鯉、黃河鯉、異育銀鲫、彭澤鲫、湘雲鲫、草魚、羅非魚、斑點叉尾、武昌魚等等。

(二)放養要求1.吃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放養比例為80∶20,鲢魚和鳙魚的比例為4∶1。在經常發生綠藻或藍藻大量繁殖容易水質變壞的池塘中可放養羅非魚調節水質。

2.隻以一種或兩種魚類為主養品種,套養品種不能影響主養品種攝食和生長,如:鲫魚池中不能套養鯉魚和草魚。

3.放養夏花魚種時是馴化魚攝食飼料的最好階段,從夏花魚種投喂配合飼料可以降低魚種成本。

(三)參考放養模式

1.主養鯉魚

①夏花放養,鯉魚種規格2~10克/尾,密度5000~15000尾/畝,6月再套養規格為100~200克/尾的鲢魚和鳙魚分别300尾/畝、50尾/畝。

②夏花直接養成魚,6月放養規格10克/尾的鯉魚,密度800~1500尾/畝;套養:鲢魚規格150克/尾,密度250尾/畝;鳙魚規格200克/尾,密度50尾/畝。投飼高檔鯉魚專用料,在國慶節前鯉魚可達750克/尾以上。

③成魚養殖,鯉魚種規格100克/ 尾,密度1500~3000尾/畝;套養:鲢魚規格150克/尾,密度200尾/畝,鳙魚規格200克/尾,密度50尾/畝;草魚規格50克/尾,密度 50~80尾/畝;鲫魚或武昌魚規格25克/尾,密度150尾/畝。

2.主養鲫魚

選擇優良品種如湘雲鲫将增大魚的出池規格,提高銷售價格。

①夏花放養,鲫魚種規格2克/尾,密度8000~20000尾/畝,盡量減少鲢魚、鳙魚的套養比例。

②成魚養殖:魚種規格100~150克/尾,密度1500~3000尾/畝;套養:鳙魚規格50克/尾,密度100尾/畝;武昌魚規格50克/尾,密度100尾/畝。鲫魚密度不超過1800尾/畝,出池規格在350克/尾以上。

3.主養草魚

夏花放養前浸泡天然植物提取物免疫增強劑海珍寶,防制赤皮、爛鰓、腸炎等疾病,經過免疫處理可減少發病率。在飼養過程中,适當投喂青飼料,進一步降低成本。

①夏花放養:草魚規格2~5克/尾,密度3000~5000尾/畝,鯉魚規格25克/尾,密度50尾/畝;羅非魚規格50克/尾,密度100尾/畝;鲢魚規格150克/尾,密度200尾/畝;鳙魚規格200克/尾,密度50尾/畝。

②成魚養殖:草魚規格100~150克/尾,密度500~1200尾/畝;鯉魚規格100克/尾,密度300尾/畝;鲢魚規格100克/尾,密度 250尾/畝;鳙魚規格200克/尾,密度50尾/畝,鲶魚或烏魚規格50克/尾以下,密度10尾/畝。

4.主養武昌魚:最好選擇品種為團頭鲂。飼喂中,适當投喂青飼料。

①夏花放養密度:武昌魚規格2克/尾,密度10000~15000尾/畝;鲢魚規格5克/尾,密度1000尾/畝;鳙魚規格50克/尾,密度100尾/畝;鲫魚或羅非魚規格10克/畝,密度100尾/畝。

②成魚養殖:武昌魚規格100克/尾,密度800~1500尾/畝;鲢魚規格150克/畝,密度200尾/畝,鳙魚規格200克/尾,密度50尾/畝;鲫魚或羅非魚規格50克/畝,密度250尾/畝。

5.主養淡水白鲳

淡水白鲳不能自然越冬,當年魚種必須養成。淡水白鲳規格5厘米以上,密度1000~1200尾/畝;鯉魚規格50克/尾,密度 200尾/畝;鲫魚規格100克/尾,密度100尾/畝;鲢魚規格100克/尾,密度200尾/畝;鳙魚規格150克/畝,密度50尾/畝。

6.主養胡子鲶

胡子鲶不能自然越冬,投放溫室越冬魚種5~25克/尾,密度3000-5000尾/畝。

7.主養羅非魚:放養溫室越冬魚種,規格25克以上,密度1500~2000尾/畝,套養鳙魚規格100克/尾,密度100尾/畝。

8.主養斑點叉尾:斑點叉尾規格50克/尾,密度1500尾/畝;鲢魚規格100克/尾,密度200尾/畝;鳙魚規格100克/尾,密度50尾/畝。

(四)注意事項飼料養魚完全是适應市場行情的養殖技術,上面的模式隻能作參考。養殖戶必須根據市場行情、養殖條件、苗種來源、出塘時間等綜合因素決定放養品種、規格和密度。

拾奇

鯉魚的傳說

我國是鯉魚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開展養殖的國家。目前,鯉魚分布世界各地,是淡水魚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殖曆史最悠久、産量最高的魚類。

據史料查證,遠在紀元前十二世紀的殷商時代,便開始池塘養鯉。據《詩經》中記載,周文王鑿池養鯉。至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越國大夫範蠡編着了世界上第一部養鯉經,書中記載:“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以之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三尺者四頭,以二月上庚入内池中,令水無聲,魚必生子……至來年二月,得鯉魚長一尺者一萬五千枚,二尺者四萬五千枚,三尺者萬枚,枚值五十,得錢一百五十萬。……至明年……留長三尺者二千枚作種,所餘皆貨,得錢五百一十五萬,侯至明年,不可勝計也。……所以養鯉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也……”。又說:“畜魚三年,其利可以至千萬,越國當盈”。 自古以來,民間有諺語“養魚種竹千倍利”。周宣王征戰敵國慶功宴中,特以“烹鼈脍鯉”宴請諸侯。《詩經》中稱“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孔子生子時,魯昭公賜之鯉魚,為此,孔子為子取名“鯉”,字“伯魚”。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稱:鯉“為諸魚之長,為食品上味”。至漢代(2200多年前),池塘養鯉已極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地主,均将養鯉作為商品性生産主業。

唐代皇帝姓李,“鯉”與“李”同音,因而鯉魚跳上龍門,成了皇族的象征,朝廷使用的憑紋—符,刻成鯉形,皇帝把“佩鯉”暢給大臣,用以顯示尊貴。于是養鯉、捕鯉、賣鯉、食鯉均為皇族最大的禁忌,違者必處以重罰。此禁忌達300年之久。此間,養魚業另覓對象,逐漸轉向家養草、青、鲢、鳙。至明代,又恢複了養鯉業,但因其生長緩慢,不得不屈居于“四大家魚”之後。

兩千多年來,鯉魚一直被視為上品魚,關于鯉魚的詩詞、故事更是無數。自古相傳的“二十四考孝”中,就有一則“卧冰求鯉”的故事。黃淮一帶更有“沒有老鯉魚不成席”之諺語。古人還把鯉當成書信代用品,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鯉魚象征着勤勞、善良、堅貞、吉祥。贈鯉以示尊敬和祝賀。以鯉示為吉慶有餘的年畫是久傳不衰。

元代,波斯人通過絲綢之路将鯉魚帶往中亞細亞飼養。1150年,歐洲十字軍東征,将鯉魚帶往奧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國;1560年進入普魯士,後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羅斯歐洲地區;1830年傳入美國。如今,鯉魚已成為一種世界性養殖魚類。

銀鲫是生活于冷溫帶水域的一種鲫魚。它繁殖後代的方式與衆不同。銀鲫的染色體數目屬于三倍體,即每個體細胞中含有162個染色體,它們産出的卵子,染色體數目不減半,仍然為162個。而普通鲫魚的每個染色體中都含有100個染色體,它們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體都減半為50個,受精時,精子進入卵子後,形成了含有100個染色體的二倍體受精卵。

銀鲫在繁殖後代時,卵子一定要有其它雄魚的精子來刺激它的發育,但精子絕對不是參予真正的受精過程,隻是起一種催化劑的作用,沒有任何遺傳信息賦予卵子。卵子被精子所激活,并進一步進行自我分裂,從而發育成與母體相同的後代。因此,銀鲫的後代均為從外部形态到内部結構與母體完全一緻的雌性個體,從而形成了一個魚類王國中的“女性家族”。

混養

淡水魚混養是在水庫、池塘投放魚種的過程中,逐年增加異種、異齡魚的混養比例的-種飼養方式。從目前鮮魚市場看,淡水魚混養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淡水魚混養的好處有。

(1)充分利用水體

水庫和池塘的水體是-個立體空間,特别是池塘,大多數面積小,深度淺,一般隻有水層區和水底區之分。在投放魚種時,根據養殖魚類各自的生活習性,合理搭配各種魚種、魚齡的放養比例使養殖水體中呈現"池塘如樓房,層層魚遊蕩"的生動活潑的景象,使水體得到充分使用。

(2)廣泛利用餌料

淡水魚的餌料包括天然餌料和人工飼料。水體中的天然餌料為浮遊生物、底栖動物以及底生藻類和有機屑三大類;人工投喂飼料為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要達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中天然餌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須在同一水體同時養殖各種食性的魚類,以确保各類餌料資源都能分别為各種生活習性魚類所利用,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産量。

(3)利用魚類共生

淡水魚混養可以以草魚為主,兼養鯉魚、白鲢、花鲢、鲫魚、羅非魚、鳝魚、甲龜等十幾種魚類,這些魚類混養在同一水體中除投喂一定的飼料外,還可以通過"自體施肥"來獲得食料。因以養草魚為主,投喂的日糧主要是牧草。草魚吃剩下的碎渣沉澱到水底,成為鯉魚、羅非魚等雜食性魚類的餌料,而草魚、鲫魚、羅非魚不斷地排出糞便,增加了水質的肥性,促進了浮遊生物的繁殖,為鲢魚,鳙魚提供了餌料。鲢魚、鳙魚攝食浮遊生物,有效地防止了因浮遊生物過多而導緻水體過肥,為草魚的生長提供了保障。黃鳝、甲魚等在養殖過程中能夠翻松底泥,加速有機質分解,為魚類提供餌料。

(4)節省育種費用

混養成魚的水塘,實行異種、異齡魚不同規格套養,既不影響成魚的生長,又可擴大魚種來源,在某種程度上解決魚種供應問題,節省購種費用。而且,這種養殖不需要增加魚種池和管理人員,省地、省工、省成本。

(5)效益好

淡水魚混養,不僅年均魚産量有較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上市的鮮魚品種也明顯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疾病防治

近年來,由于養殖戶盲目追求淡水魚的産量,提高養殖密度以及顆粒飼料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魚類細菌性敗血症發生比較多。

症狀與診斷患病早期,病魚口腔、腹部、鰓蓋、眼眶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而後病情加重,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解剖時可見肝、脾腫大,腸道充血、無食,鰓絲灰白,嚴重時鰓絲呈紫色,末端腐爛。3—4月份,病魚多表現為頭、口腔、鰓蓋、眼眶等部位以及魚體表兩側充血發炎。5月份以後病魚多表現為鰓蓋下緣、鳍基和内髒充血發炎。

發病原因 (1)放養密度高;(2)池塘水質差;(3)近親繁殖,導緻魚種體質下降;(4)過多投喂商品飼料,天然飼料少導緻魚體内脂肪過多、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高;(5)養殖戶缺乏防病意識,亂扔病死魚導緻天然水域病原體增多;(6)冬季拉網過程中,消毒工作不到位導緻病原體入侵魚體受傷部位發病。

預防措施食場周圍定期消毒,發現病情及時處理。将病死魚及時撈出深埋,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消毒。及時開啟增氧機、加注新水。飼料中添加适量的維生素C,提高魚體抗病能力。控制投喂量,保持良好水質。

治療措施 (1)内服硫酸慶大黴素每100公斤魚體重用5支,對治療鲫魚、鳊魚出血病效果顯着。(2)錨頭魚蚤等寄生蟲感染也會誘發此病,第一天殺滅魚體外寄生蟲;第二天使用水體消毒劑消毒,隔天再消毒1次;同時每公斤飼料中拌入2~2.5克恩諾沙星,連喂5~7天(投藥前應停食1天);第六天左右全池用生石灰化漿潑灑1次調節水質。

白皮病

白皮病亦稱“白尾病”,細菌性魚病之一。該病主要是水質不好、使病菌繁衍,或是在養殖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魚體受傷,病菌趁機侵入引起的。

病原體:白皮假單胞菌,大小為0.8X0.4微米。

流行情況:是花鲢、白鲢魚種階段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6~8月份為流行季節,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後,因操作不慎,碰傷魚體或外表有大量車輪蟲等原生動物寄生而損傷魚體時,病原菌趁機而入,導緻爆發流行。主要危害鲢魚及鳙魚,草魚和青魚有時也可受害從發病到死亡隻要2~3天時間,死亡率高達50%以上。

病症:發病初期,病魚背鳍下方或尾柄處出現白點,尾柄處發白,并迅速蔓延擴大。随着病情發展,以緻背鳍基部後面的體表全部發白,俗稱“白皮花腰”。病情嚴重時,病魚的尾鳍爛掉或殘缺不全,頭部向下,尾部向上,與水面垂直,時而作掙紮狀遊動,時而懸挂于水中,不久即死亡。

病程:病程短,發病時來勢兇猛,流行地區廣,從發病到死亡僅2~3天,死亡率高,魚種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每年5~8月為流行期。

防治方法:1.預防措施:一、池塘要徹底清塘,發病季節要挂藥簍或投藥餌預防;二、夏花苗應及時分塘,捕撈、運輸、放養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魚體受傷;發現體表有寄生蟲時,應及時殺滅;保持魚池水質清潔,不使用未發酵的糞肥。

預防:1)徹底清池消毒,定期噴灑黴菌淨25ml/畝·米或二硫氰基甲烷25ml/畝·米;

2)内服:氟苯尼考粉或魚暢歡+高能免疫VC拌餌投喂。連用5-7天。

治療:上述方案加倍量。

上一篇:大鲵

下一篇:塘鲺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