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轍之鲋

涸轍之鲋

漢語成語
涸轍之鲋(拼音:hé zhé zhī fù)涸:幹;轍:車輪輾過的痕迹;鲋:鲫魚。在幹涸了的車轍溝裡的鲫魚,比喻處于極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這個成語選自《莊子·外物》。
    拼音:hé zhé zhī fù 名稱:涸轍之鲋 出處:《莊子·雜篇·外物》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宋代蘇轼《乞開杭州西湖狀》: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鼈,同為涸轍之鲋,臣子坐觀,亦何心哉?

解釋

釋義:涸:幹;轍:車輪輾過的痕迹;鲋:鲫魚。水幹了的車溝裡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出處: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莊子·外物》

近義詞:涸轍之枯、涸轍窮鱗、涸轍窮魚、嗷嗷待哺

反義詞:絕處逢生

燈謎:最危險的魚

例舉

但人不能餓着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鲋,急謀升鬥之水一樣。——魯迅《墳·娜拉走後怎樣》

成語故事

莊周家裡窮困,因此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監河侯答應說:“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稅,收到後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周氣得變了臉色,說:“我昨天來的時候,聽到路中間有呼救聲。我回頭一看,原來車轍中有條鲋魚困在那裡。我問它說:‘鲋魚,你(在這)做什麼呀?’

它回答說:‘我是東海水族的臣民,你有一升半鬥的水救活我嗎?’我說:‘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遊說吳國和越國的國王,引過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回東海)好嗎?’鲋魚氣得變了臉色,說:‘我離開住慣了的地方,就無法生存。(現在)我隻要能得到一升半鬥的水,就能活下去。你卻說出這樣的話來,還不如早一點到幹魚市場來找我!”

寓意

這個故事源于莊周借糧,監河侯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要等到拿到金錢之後。莊子‘忿然作色’,立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來反擊監河侯。莊子善于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這個故事是用來說明人做事要當機立斷。同時諷刺世人不從實際出發,做些無效的事。 鲋魚的回答可以用“遠水解不了近渴”概括。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内)人。

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後世将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上一篇:甜絲絲

下一篇:元氣大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