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八哥

海南八哥

驚鳥科八屬鳥類
海南八哥,即家八哥,原産于印度,食物豐富,但如今已被引進到世界各地。主要是為了降低農作區害蟲的族群數量,但由于它們要和其他種類競争産卵的所在,又會殺害小鳥,破壞鳥蛋,以及驅逐小型哺乳動物,因此在引進的同時,也降低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海南八哥是中型鳥,體色接近巧克力色,頭頸部呈黑色,體長約二十五公分,鳥喙、眼斑、腳與爪部則為黃色,飛行時翅膀上可見白色斑紋。海南八哥為東南亞與印度常見鳥種。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海南八哥
  •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 别稱:家八哥 印度八哥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
  • 亞門: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雀形目
  • 亞目:鳴禽亞目
  • 科:椋鳥科
  • 屬:八哥屬
  • 種:海南八哥
  • 分布區域:原産于南亞次大陸,現分布于東南亞與澳洲中國台灣香港
  • 英文名:Indian myna

基本内容

海南八哥是中型鳥,體色接近巧克力色或灰色,頭頸部呈黑色,體長約二十五至二十六厘米,鳥喙、眼斑、腳與爪部則為黃色,飛行時翅膀上可見白色斑紋。八哥相當特殊,因為它們跟一般鳥類不同,會行走而不是跳躍。生殖季時,它們展現出高度的領域性,會與鄰近的其他對鳥發生激烈争鬥,到了秋、冬季,便會哺育小鳥,一窩約有五到二十隻不等,那時它們每天可以往返超過十公裡的距離,來回在鳥巢與捕食地之間。除了在孵蛋的母鳥外,其馀的家八哥夜晚時會在集體栖息地休息,有些栖地的鳥數高達一千隻以上。有領域性的鳥,通常在一大早抵達自己領域時會持續鳴叫五到十五分鐘。雄鳥通常比雌鳥鳴叫的多,夫妻檔有時還會有二重唱的情形。領域宣示是喧鬧的混合曲,有調子、有刺耳聲響、咯咯聲、吱吱聲,有些甚至像鐘聲,快速地交雜着。育有幼鳥的成鳥會發出刺耳的「思跨克」鳴聲,而呼叫飛行中幼鳥的鳴聲總是「吱吱吱」。八哥在集體栖息地會不斷鳴叫喧鬧,甚至是在午夜或黎明。在新西蘭的霍克灣有些八哥(借由其色帶辨認)在那裡居住了十二年以上。

栖息地

海南八哥是熱帶地區的鳥類,但除了熱帶地區外,也會在其他地區發現它們,像是俄羅斯位于南歐的部分以及北法。它們的分布還是受到溫度的限制,必須要在足夠溫暖而且食物充裕之處,這是因為八哥在孵蛋時不能離巢太久,若是氣溫太低,鳥蛋會被冷卻,也無法孵化出來。新西蘭的尼爾森區(Nelson)附近因為過于寒冷因此他們在南邊的族群量下降,隻發現有少數個體可以長期定居在豬舍内,因為那裡足夠溫暖,而且有充足的食物來源供它們生長。八哥偏好長有大樹的島嶼,作為栖息地。新加坡的八哥通常都成群或成一長排在樹冠濃密的大樹上築巢,其選擇的高度與樹種也相似。

食性

在新西蘭八哥會竊食野生鴿子、銀海鷗、南方黑背海鷗與巨藻海鷗的蛋與雛鳥,以及小型原生動物與引進的燕雀等。八哥會造成葡萄,以及杏桃、蘋果、梨子、草莓與醋栗等其他水果的收成損失。在新加坡并沒有發現八哥會影響到其他鳥類的證據,不過因為它們晚上的集體巢都鄰近人類居住地,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海南八哥是雜食性動物,食用無脊椎動物、水果,或從路邊垃圾堆、牧場或家畜圈養地中覓食。它們也吃小鳥、蛋及蜥蜴。主要食用的無脊椎動物為甲蟲的成蟲與幼蟲、臭蟲、毛毛蟲、蚯蚓、果蠅、蝸牛、蜘蛛,主要是在平地,尤其是路邊捕捉,在那裡許多昆蟲都被汽車碾死。它們也啄食牧草或收割後的殘株表面的獵物。

繁殖

雌雄鳥經年累月結伴,并生活在同一個領域中達數年之久。鳥巢呈杯狀,由幹草、小樹枝及葉子組成,通常築在樹洞、峭壁、建築物或其他構造中,有時也會築在枝葉濃密的樹上。在大洋洲地區,八哥從十月中開始産卵,一直到翌年三月初,高峰期是在十一月到一月之間,每對鳥一年會哺育兩窩蛋。而在北半球的栖息地海南八哥在3月至8月産卵一年三胎,總體情況根據氣溫變化而提早或延遲。八哥在大清早下蛋,一窩通常有一到六顆,平均是四顆,蛋色為藍色,在産下最後一顆蛋後,就開始孵蛋,日間為母鳥孵,公鳥覓食,夜間則隻有母鳥獨守,孵化期約為十三到十四天。孵化後,雛鳥約需二十到三十二天(平均是二十五天)的時間長羽毛,這時期公鳥與母鳥都會哺育小鳥,一直到它們能飛離巢後的三周。幼鳥獨立後會形成小群體,多數的八哥在九個月大時就會配對,但隻有少數的年輕雌鳥會在一歲大的時候就交配産卵。産卵4~6枚,多數卵呈輝亮的玉藍色,部分亞種出現白色或淺褐色卵。卵長約27mm-32mm.國内已經有許多人士成功繁殖出人工的海南八哥,國外也較國内基礎更為堅實,有更加成熟的技術與經驗,但由于他們的成本高與難度高,所以百分之98的雛鳥來自野外捕捉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