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漢語漢字
洛(拼音:luò),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義是水名,指洛水。也指發源于陝西省定邊縣的北洛河。後來人們也将洛陽簡稱為“洛”。[1]
  • 中文名:洛
  • 拼音:luò
  • 部首:氵
  • 五筆:ITKJ
  • 倉颉:EHER
  • 鄭碼:VRJ
  • 字級:一級字(編号:1676)
  • 平水韻:入聲·十藥
  • 注音:ㄌㄨㄛˋ
  • 總筆畫:9
  • 異體字:洜、雒
  • 統一碼:基本區U 6D1B
  • 四角号碼:37164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形聲字。從水,各聲。“氵”表意,是水域、水流,彙至于江河湖海的意思,甲骨文水旁多作曲線或點狀,表示字義與河或水有關。“各”表聲,是各自、每個、彼此不同的意思。“氵”、“各”合為“洛”,表示各個水流彙聚而成“洛”水。所以“洛”的本義為水名,指洛水、洛河。

圖(3)是“洛”在“虢季子白盤”上的金文形體,而圖(5)戰國“上郡戈”裡的金文“洛”旁的水已出現“氵”旁形,說明戰國時代便已開始有隸變了。這形聲字在小篆裡是圖(8)的形體,以後便循此發展為漢隸和現代的楷書“洛”。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luò

名詞

水名。洛水,洛河。發源于陝西省雒南縣華山東麓。本作“雒”

《山海經》:“讙舉之山,洛水出焉。”

《前漢·地理志》: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東北至鞏縣入河。

洛神;洛女;河洛

古水名。約在今甘肅省境内。

清王筠《說文句讀·水部》:“洛,一曰洛出北地歸德北夷中,入河。”

北洛河。發源于陝西省定邊縣,東南流經志丹、洛川、蒲城等縣。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

洛陽的簡稱

《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驅車策驽馬,遊戲宛與洛。”

洛下

通“絡”,連絡。

《莊子·大宗師》:“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铎韻》:“洛,後魏有宦官洛濟,又南涼後軍洛肱。”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從水,各聲。盧各切。   

說文解字注

(洛)水。出左馮歸德北夷畍中,東南入渭。

左馮翊三字,當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歸德下,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舉其源委也。左馮翊褱德下曰:洛水東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處也。許之例,舉源地,不舉委地。然則當雲出北地歸德無疑矣。今甘肅慶陽府安化合水二縣,漢歸德地也。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有懷德城,漢縣也。括地志雲:洛水源出慶州洛源縣白於山。方輿紀要曰:洛水出慶陽府合水縣北二十裡白於山。東北流經廢洛源縣。又經保安縣、安塞縣、甘泉縣、鄜州,又南經洛川縣南,中部縣東,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縣子午嶺東南流而入於洛水,卽說文

從水各聲。

盧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周禮職方:豫州,其川熒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周書職方解,地理志引職方正同。雒不見於詩。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浸水也。此職方氏文也。洛不見於左傳,傳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是也。淮南墬形訓曰:洛出獵山。據高注謂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據高注謂豫州水也。漢地理志弘農上雒下雲: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豫州川。盧氏下雲:伊水,出熊耳山,東北入雒。黾池下雲:谷水,出谷陽谷,東北至谷城入雒。新安下雲:禹貢㵎水,在東南入雒。河南谷成下雲:禹貢廛水,出朁亭北,東南入雒。此謂豫州水也。左馮翊褱德下雲。洛水,東南入渭。北地歸德下雲。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直路下雲。沮水,出東西入洛。此謂雍州水也。已上皆經數千年尚未誤者。而許書水部下不舉豫州水,尤為二字分别之證。後人書豫水作洛,其誤起於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黃初元年,诏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此丕改雒為洛,而又妄言漢變洛為雒。以揜己紛更之咎,且自詭於複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周禮、春秋在漢以前,誰改之乎。尚書有豫水,無雍水。而蔡邕石經殘碑多士作雒。鄭注周禮引召诰作雒。是今文、古文尚書皆不作洛,鄭、蔡  

廣韻

盧各切,入铎來 ‖ 各聲铎部

洛,水名。《書》曰:“導洛自熊耳。”《漢書》作雒。  

康熙字典

古文:洜。《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各切。

又水名。《書·禹貢》:伊、洛、瀍、澗。《前漢·地理志》: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東北至鞏縣入河。《山海經》:讙舉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詩·小雅》: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懷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水經注》:洛水出廣漢郡洛縣漳山。

又東海郡有洛水。《水經注》:水出太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

又洛陽,地名。《一統志》:洛陽,成周之地。漢為郡,宋初洛陽、河南二縣

又洛南縣,屬西安府,本漢上洛。洛川縣,屬延安府,本漢鄜延。俱見《廣輿記》。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經》:爰有淫水,其淸洛洛。注:淫與瑤同。

又與絡同。《莊子·大宗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注:誦,通也。苞絡,無所不通也。

又《韻補》葉盧谷切。音祿。馬融《廣成頌》:面據衡陰,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荥、洛。

《類篇》:通作雒。○按《周禮》注:漢以火德王,忌水,改為雒。魏複改雒為洛。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寫“洛”字時,需注意幾個要點。

要“氵”窄“各”寬,頂部“氵”低,底部“各”低。

“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

“各”,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的撇尖伸向“氵”下側;撇、捺相交于橫中線,罩住“口”;“口”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wăm

先秦

王力系統

b

ǐwa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ă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jwa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jamx

ak

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铎

ɑ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藥铎

ɑ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藥铎

ɑk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l

ɑk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l

ɑk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l

ɑk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l

ɑk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l

âk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l

ɑk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盧各切

lɑk

集韻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曆各切

lɑk

韻略

曆各切

增韻

曆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次濁

lɑu

入聲作去聲

歌戈

次濁

luɔ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葉澇

入聲作去聲

歌戈

葉羅去聲

洪武正韻

次濁

曆各切

l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上一篇:

下一篇:墩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