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甯尚書第

泰甯尚書第

福建省三明市泰甯縣的明代民居
泰甯尚書第,俗稱“五福堂”,位于泰甯縣城内勝利二街福堂巷,建于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年),是明朝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烨的府第[2]。泰甯尚書第,建築布局嚴謹合理,是福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尚書第座西朝東,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1988年1月13日,泰甯尚書第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
  • 中文名:泰甯尚書第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三明市泰甯縣城内勝利二街福堂巷
  • 所處時代:明朝
  • 占地面積:6000
  • 保護級别: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8:30-17:30(最晚入園17:00)
  • 别名:五福堂
  • 批準單位:國務院
  • 編号:3-0086-3-034

曆史沿革

泰甯尚書第建于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年)。

1984年,中國撥款進行了部分維修,并辟為泰甯縣博物館。

建築特色

泰甯尚書第坐西朝東,占地6000平方米。磚木結構。主體建築五幢并列,各幢間有薄磚建造的高大防火牆相隔,形成相對獨立的五座宅院。宅前有甬道,南北兩端為主要出入口。甬道内有五重門樓。門樓及宅門上均嵌有陰刻石匾。甬道﹑庭院,走廊,天井的地面全部用基鑿精細的花崗岩石闆鋪設。

泰甯尚書第采取傳統的“三廳九棟”連片的建築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廳、中廳、後廳,幾幢并排相連,幢與幢以封火牆相隔,以廊門相通;廳與廳以封火牆或楹門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連片又獨立的科學性、實用性很強的民居建築形式。

建築布局

泰甯尚書第内部的主要建築全部采用杉木材料,柱徑粗大,排柱密集。房屋内部裝飾更為講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塊條石拼砌,呈棋盤狀,出水洞镂空成花鳥獸圖案,天井内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大石缸内裝滿了水,用以養魚、澆花和防火。大廳地面以方磚鋪砌而成,呈菱形。廳堂條格狀的窗戶特别引人注目,類似百葉窗的這種老式窗戶夏天通風透氣,冬天糊上白紙防風又采光,既暖和也明亮。

泰甯尚書第,每個房間地闆下還有個陰井,開啟活動闆門就可傾倒污水。主宅5幢,輔房8棟,分5道門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間,全為磚石木結構。主宅每幢均為三進,中廳堂用減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徑0.45米,柱頭挑出二抄鬥拱撐托枋梁,礎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錦象、蓮瓣等圖案,柱礎間還墊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岩石闆鋪設,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

泰甯尚書第各門樓都采用通天石柱和石梁、石枋支撐牆體,底部是刻有連瓣花卉的石質須彌座。門樓上有磚石雕刻、鬥拱花飾,匾額的枋檩柱頭處也都雕刻有精巧圖案。在門鬥的石階列一對抱鼓石,高2米,寬0.92米,鼓座雕着雙獅戲球、雲龍、花卉的圖案。門墩牆基刻有荷墀托、蓮裙座、竹節襯柱等精美圖案。

文物價值

泰甯尚書第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雄偉壯觀、雕飾精美,是福建省保存較完整的大型明代建築群,是研究福建古代民居的珍貴實物資料,已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曆史文化

曆史人文

泰甯尚書第所在的勝利二街是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築群。這裡居民日常飲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着“隆慶”、“萬曆”等年号字樣。

石匾

泰甯尚書第長長的甬道共設了五重門樓,各個門額上都嵌有石匾,從南端起分别題刻着“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樣。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泰甯尚書第位于福建省泰甯縣城關勝利二街福堂巷。

交通信息

從三明汽車站乘車至泰甯縣,再轉乘當地出租車或摩的到達景區。

上一篇:水西門

下一篇: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