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

曆史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國特定曆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曆着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衆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衆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标志比較普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教參也采用了此觀點。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曆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神職人員民事組織法案
    中文名:法國大革命 外文名: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時間:1789年7月14日 地點:法國 性質:資産階級革命 爆發标志:攻占巴士底獄 結束标志:熱月政變 導火線: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

起因

1589年法國建立波旁王朝,這是法國專制主義的标志。與英國一樣,法國的民族國家也形成了,但形成的過程很艱難,動蕩也太多。以後,為鞏固中央政權,又經曆了更大的動蕩,造成更多的内亂。法國貴族比英國強大,為制服貴族,法國王權必須比英國王權更加專制,結果是形成了以路易十四為代表的歐洲最強大的專制政權;後來為克服專制制度,又必須花費更大的氣力。

與英國一樣,法國在專制統治下推行重商主義,取得很大成就,法國發展成歐洲最強大的陸上國家,路易十四時達到頂峰。但也與英國一樣,專制主義的危機随即發生,王權與民族的利益形成對抗,隻有克服專制主義,法國才能進步。

革命發展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難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路易十六和第一、二等級想找出最理想的制度來統治人民,實行剝削。由于各階層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改革制度也不一樣,所以會議長期沒有結束,在開會的同時,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義,攻占了法國象征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法國大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Man and the Citizen),确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産權等基本原則。

宣布人與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是平等的,财産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并拍賣教會财産。就因為這所謂的自由思想,群衆跑到國王那要面包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參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士底獄。國王失去權力,到最後廢除國王,最後逼的國王出逃卻被抓回。廣大群衆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1791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産階級取得了妥協,但和占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鬥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革命起因

當路易十六于1774年即位時,國家正面臨着嚴重的财政危機,從這時起,他就為克服财政危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放棄前任國王們某些過分專制、揮霍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想擴大稅源,對特權階層也開始征稅。但皇室的揮霍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對特權階層征稅嚴重觸犯其利益,引起他們強烈反對,最後,路易十六不得不将力主改革的财政總監杜爾果解職了事。

繼任财政總監内克爾吸取杜爾果改革的教訓,将解決财政危機的重點從“開源”轉向“節流”,想縮減皇室和内臣的巨大開支,結果遭到皇室衆多成員和實權在握的内臣強烈反對,他的結局與杜爾果一樣,也被路易十六解職。幾年後,路易十六又不得不接受新财政總監卡隆的建議,召開“顯貴會議”,還是想命令特權等級也負擔土地稅和印花稅。結果,仍是卡隆在特權等級的反對下倒台。在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巨大壓力之下,路易十六長達十數年的幾次财政改革完全失敗。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幹旱中恢複過來,上次幹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洩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着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

同年冬天,法國處于嚴寒狀态。這緻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面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面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饑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饑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緻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内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對谷物征收什一稅。什一稅盡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衆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着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内設置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内的經濟活動,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面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滞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蕩不安。

法國由于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赢(特别是七年戰争)而導緻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争帶來的财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裡拉。由于戰争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加上君主體制下的軍隊無能,為給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内特皇後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财政系統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随着國家财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産等行業,因此中産階級财富與貴族财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産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産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系的,也因為荷蘭爆發愛國者起義失敗吸引了荷蘭流亡人士,無形中助長了法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形态;

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産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随着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雇财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以及後來的雅克·内克爾。

革命背景

經濟發展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别企業雇傭數千名工人并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産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于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于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其他公民如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于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衆,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産者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于領導地位。

社會矛盾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1774年),由于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鸠、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

立、主權在民等思想應運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級教士封建貴族資産階級、農民、無産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啟蒙運動

17世紀及18世紀歐美地區發生了一場思想及文化運動,認為這個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過理性來掌握的。人類曆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訊息上的“啟蒙”,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曆程。德國哲學家康德以“勇于求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理性的角色。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将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态中解放。

18世紀初期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孟德斯鸠,學風謹嚴。至該世紀後期,學風為之一變,狄德羅、盧梭、蒲豐以及孔狄亞克、杜爾哥、孔多塞等都是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緻力編輯該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書》

啟蒙運動為打倒法國舊制度的法國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張對取代舊的君權神授的王朝體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鸠主張,新的共和國政制體制需要有以理性為基礎的憲法。

革命派别

吉倫特派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幹涉軍。由普選産生的國民公會于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雅各賓派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對以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為首的雅各賓派(The Jacobins)和巴黎無套褲漢。

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衆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法國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幹涉;國内也發生大規模保王黨叛亂。

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将領迪穆裡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于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

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幹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并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熱月黨人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羅伯斯庇爾也未能完全

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複法國波旁王朝的專制政治。1794年3-4月雅各賓内部開始了激烈的鬥争。馬拉被暗殺,羅伯斯庇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于孤立,1794年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雅各賓派中被羅伯斯庇爾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庇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

熱月黨人于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庇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内維護了革命的成果

拿破侖(Général Napoléon Bonaparte)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侖,1796年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侖·波拿巴遠征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擡頭。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侖執政,擔負起了掃蕩歐洲君主專制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曆史使命,就被曆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專制制度;也震撼了歐洲舊的君主專制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的革命

革命曆程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的三級會議已經有175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

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讨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并且下令不許讨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并且宣布增稅非法。

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于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别開會。

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1789年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雇傭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衆攻克了象征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裡。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于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當時一共隻關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着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着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着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裡(伏爾泰曾經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征。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君主專制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于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僧侶和貴族。僧侶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隻占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财,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

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于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隻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得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專制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從房頂上和窗戶裡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沖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隻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隻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于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彌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着急,有的人幹脆拿着兩個火把,勇敢地沖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着了火,可是對于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發制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着。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着,張望着。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于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衆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沖了進去,解放了被關押的七名囚犯。

攻占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号。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着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貢賦。1791年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雇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随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并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财産,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衆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産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于國王、立法權屬于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1789年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789年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于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于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于8月10日攻占國王住宅杜伊勒裡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1792年9月21日,由普選産生的國民公會開幕,1792年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

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幹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1793年6月3日~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于戰争未能

實施。7月,改組并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并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裡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1794年初将外國幹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内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内部開始了激烈的鬥争。使雅各賓派趨于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于1794年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并将他斬首。

熱月黨人的統治

熱月黨人于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侖·波拿巴遠征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擡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曆史上稱為“秋千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借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侖·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革命結局

1.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複辟了波旁王朝。恢複了國王的權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2.揭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于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成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化遺産。

3.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革命意義

法國大革命是采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曆着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衆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曆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并給以沉重打擊。

革命影響

對國内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曆了五年的曆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衆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并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曆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對世界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侖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侖法典》)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在世界曆史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對影視

法國大革命對影視界也有較大的影響。因其是曆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許多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有關法國大革命的電影。如《悲慘世界》、《亂世冤家》、《貴婦與公爵》、《黑郁金香》、《再見,我的皇後》、《大革命之夏》、《絕代豔後》等,他們都有法國大革命為背景。

組織原因

1、法國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中心,法國的國内局勢關系到歐洲各國的利益;

2、法國王室自路易十四以來即是歐洲王室中心,法國王室及貴族與剛剛興起的歐洲民族國家的王室和貴族關系密切;

3、法國革命的對象是王權及貴族專制制度,關系到歐洲各民族王國王室及貴族核心利益;

4、法國革命發展過于迅速,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後瑪麗的殒命極大震撼了歐洲各國王室尤其是哈布斯堡王室及曾經遭遇過類似情況英國王室;

5、法國王室是天主教廷的最大支持者,法國王室的遇難極大震撼了天主教世界;

6、英國與法國之間一直處于戰争狀态,法國自路易十四起就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希望法國的混亂局勢能夠持續下去,以便更好的削弱法國;

7、歐洲的新興階級力量還比較弱小,大部分民衆仍然支持剛剛興起的各國民族王權,難以認同處決國王的法國革命;

8、法國革命前國力處于下滑狀态,革命後法國的力量迅速強大起來,引起各國的警覺,處于歐洲中心的法國也對外輸出革命,也促使各國王室立即組成同盟反對法國。

托克維爾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着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并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确指出:“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隻是它将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

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如果認為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現代性”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複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餘,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系恰恰與人們想象的那種"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吊詭現象:“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餘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

”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并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為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為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産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

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兇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範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為,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制不是大革命的産物,而是舊制度的産物。法國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拟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王權中央形成了一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于一身的統一權力機構,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總督總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權力,中央集權制的政府幾乎達到了對全國的全面絕對控制;更有甚者,舊制度實行官員保護制,專橫地庇護大小官員。

這樣,中世紀各地區、各人民團體和個人的政治自由權利也統統喪失了。這裡應該指出的是,托克維爾顯然是把政治專制與行政集權混為一談了。

托克維爾承認,這種中央集權政府是舊制度的一項成就,是舊制度下“所有活着、動着、生産着的東西”的“新的根源”,也是舊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後保存下來并且能夠适應新社會的政治體制。但是,他也發現,這種單一的中央集權制既是舊制度時期社會動力之源,也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之的。

“由于中央政權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個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隻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府成為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為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結果,這就導緻了人們對中央集權政府的絕對依賴,而這種絕對依賴又很容易轉變為另一個極端:當中央政府不能滿足人民心願時,便産生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極端仇恨。由此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地位,是法國多次革命的主要條件之一。

托克維爾還發現,正是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造成法國階級分離的加劇,使法國社會變成一點即炸的火藥桶。首先,三級會議的停開,使得第三等級與貴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沒有聯系。其次,與一般人們想象的相反,貴族的種種免稅特權不是中世紀的遺存,而是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結果。王權逐漸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但是,為了安撫與王權對立的貴族階級,作為一種交換,“自15世紀到法國革命,免稅特權一直不斷增長。

”貴族享有的各種特權尤其是免稅特權徹底導緻了資産者與貴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為了獲取免稅特權,資産者設法住進城市并在城市中獲得職位,這就導緻了資産者和農民的分離。第四,農民成了被遺棄的階級。不僅其他階級都離棄農民,而且政府對農民極其冷酷無情:把各種捐稅徭役負擔強加給他們,以嚴酷的司法對待他們。

各階級之間彼此隔離的惡果,一方面是“再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約束政府,(但)也組織不起什麼力量來援助政府”,也就是說,政府實行分而治之,最後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階級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敵,“在被重重障礙長期隔絕之後彼此重新接觸時,他們首先觸到的是他們的傷痛處,他們重逢隻不過是為着互相厮殺。”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發的衆多直接因素時,托克維爾論及思想文化、宗教習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強調啟蒙運動和王權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詭異的曆史現象背後的曆史因果鍊條。

啟蒙思想為大革命做了準備,這是常識。民主派把大革命視為啟蒙思想的正義原則的實現,保守派則把大革命歸咎于文人的蠱惑。與他們不同,托克維爾所要探讨的是啟蒙思想的思維特征及其得以産生和傳播的社會條件。

托克維爾發現,啟蒙思想滲透着“抽象的文學政治”,主張“用

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複雜的傳統習慣”。這種文學化政治思維之所以形成和傳播,是因為法國缺乏政治自由。與英國不同,法國研究治國之道的作家與統治國家的人形成兩個明确分割的區域,作家們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因此他們隻會高談闊論。

熱衷普遍性的理論,對于文人來說可能是美德,但對于政治家來說則很危險。至于為什麼這種文學化政治思想會支配法國的政治生活,托克維爾則主要不是分析啟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強調舊制度下法國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國度裡,普通人身受舊制度種種弊端之苦,但看不到醫治具體社會病的藥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要麼全盤忍受,要麼全盤摧毀國家政體。

”貴族、資産階級因長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對于那種文學化政治理論的危險性毫無所知。貴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為座上賓。國家高級官員也隻精通行政事務,而不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能理解和預見社會潮流的動向及後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時髦的政治言辭。結果,全體法國人都“抛棄了現實社會,沉湎于虛構社會。人們對現實狀況毫無興趣,他們想的是将來可能如何,他們終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裡了。”

舊制度政府推行不徹底、半途而廢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發,這是托克維爾的一個獨到而重要的發現。他指出,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作為末代王朝卻是迄當時為止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認為,盡管整個社會機器破舊簡陋,但是這背後有兩台發動機在推動公共繁榮,一是以上層階級為标志的整個民族的覺醒,二是“依舊強大卻不再實行專制、到處維持秩序的政府”。

與我們的“常識”相反,在托克維爾筆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個開明君主政府:國王實際上尊重和服從公衆輿論;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實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還嘗試改革,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開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托克維爾描述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政府發起各種公共建設事業,與政府有金錢關系的人數驚人地增長,許多人萌發了發财暴富的欲望,但是,專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宮廷的劣迹變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與政府關系最密切、最維護政府的那批工商業資産階級也就變成了最激進的改革要求者;

國王和政府官員公開讨論社會政治弊端,國王屢屢試圖減輕下層民衆的負擔,如廢除農民的勞役制和手工業的行會,再如為消除額外增派而實行軍役稅公開措施,甚至要廢除貴族的免稅特權,這些口惠而實不至、半途而廢的改革隻是起了喚起民衆不滿情緒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衆的私有财産,對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賴,在饑荒時期強行實施征集制、食品強制出售和最高限價等措施,對窮人實行嚴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現身說法對民衆進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路易斯十六政府對司法部門、省級行政機構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希圖一舉變革舊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積年沉疴”,但是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權力秩序,使得每一個公民仿佛覺得“國家政府突然間更換了所有官員,更新了所有準則……所有法國人感受到了一種微小的特殊波動。”在這種人心普遍浮動不安的情況下,“最後一擊便使它(國家)整個動搖起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蕩和最可怕的混亂。”

托克維爾總結說:“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

沖塌神聖羅馬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蕩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幹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産的拿破侖軍隊的沖擊下,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土崩瓦解。

法國占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于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弗蘭茨二世皇帝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寝。

法國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裡這裡一再有個别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将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着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占領國。同拿破侖的鬥争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争。

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隻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利用斷頭台殺害異己

1791年-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内被斬首的“反革命分子”,達7萬人之多,但不少并非保皇黨成員,隻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士。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于1795年解散國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督政府派拿破侖·波拿巴遠征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擡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保皇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保皇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曆史上稱為秋千政策,督政府日益獨裁。

拿破侖時代的開始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軍人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結束,開始拿破侖時代。

特點

廣泛徹底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1830年7月革命,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法國大革命曆時41年,漫長而曲折。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人民群衆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人民群衆積極參加革命,使革命得以徹底進行。

成果卓着

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在法國初步确立了共和國的政治體制。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影響深遠

這次革命掃蕩了法國的專制勢力。在經濟上為法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它對法國社會的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等方面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它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因而具有世界意義。

規模最大

同時代其他國家和地區革命激烈的程度與影響的廣泛、深遠程度均不及法國大革命,因此說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革命時代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革命年表

波旁王朝(843-1792.9){君主專制}

1、1789.5.5三級會議召開,後改名“制憲會議”{第三等級}

2、7.1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爆發】

3、1789年8月26日《人權宣言》{君主立憲派}

4、9月《1791年憲法》—君主立憲制确立(~1792.9)

5、8.10“八月起義”{吉倫特派}

6、9月瓦爾密村擊退普軍,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9-1804.12.2){共和制}

1、1793.1處死路易十六

2、6.2雅各賓派掌權

3、同年秋,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推行“恐怖政策”

4、1794.7.27“熱月革命”{熱月黨人}【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5、1799.11.9“霧月政變”,拿破侖任第一執政,頒新憲法,建立獨裁統治

6、1804.3《法蘭西民法典》(又稱《拿破侖法典》)

法蘭西第一帝國(又稱拿破侖帝國)(1804.12.2-1814.1.3){帝制}

1、1804.12.2拿破侖·波拿巴加冕,稱拿破侖一世

2、1812.兵敗俄國【開始崩潰】

3、1813.10兵敗萊比錫【開始瓦解】

4、1814.3.31反法盟軍、路易十八進入巴黎

5、1814.4.拿破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诏書,此前兩天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後被放逐厄爾巴島。

路易十八(1814年5月2日-1815年3月13日)

路易十八世頒《大憲章》

百日王朝

法蘭西第一帝國複辟(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1、1815.3.1.拿破侖登陸法國

2、3.20.拿破侖重登皇位

3、6.18.滑鐵盧兵敗

4、6.22.拿破侖退位,不久被流放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最終複滅】

5、1821拿破侖病死于聖赫勒拿島。

波旁王朝第二次複辟(1815.6.22-1830.7.29){君主專制統治}

1、路易十八複位

2、查理十世繼位

3、7月,查理十世簽《七月赦令》【導火線】

4、7.27.-7.29.“七月革命”(“光榮的三日”)

七月王朝(1830.7.29-1848.2.24){君主立憲制}

1、1830.7.29.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三色旗為國旗1831.&1834.裡昂工人起義

2、1847.歐洲農業歉收

3、1848.2.22-24.“二月革命”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2.24-1852.11)

1、1848.6.“六月革命”失敗{工人}

2、12月路易·波拿巴成為第一位普選産生的總統

3、秩序黨在議會選舉中大勝

4、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議會,開始獨裁

5、1852初頒布新憲法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1-1870.9.4){專制統治}

1、1852.11路易·波拿巴登基稱帝,稱“拿破侖三世”。經濟繁榮,政治脆弱

2、1870.7.普法戰争爆發

3、9.2.法降于色當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4-1940.)

1、1870.9.4.共和派在市政大廳宣布廢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國

2、1875.憲法修正案确認共和制

3、1877.共和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4、1878.國歌《馬賽曲》,國慶7.14.

5、1879.共和派赢得法國總統選舉,共和制在法蘭西最終确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與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共和國(1945.9--1957.10),史稱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5年法國光複後,環繞政體問題,各派政治力量展開激烈鬥争。1945年9月,法國全民公決,擯棄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成立。1945年10月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告第四共和國正式建立。

該憲法确立兩院議會制,并對共和國總統的權力作了嚴格的限制。11月,夏爾·戴高樂被議會選舉為臨時政府總理,組成新的臨時政府。1958年,阿爾及爾暴動。國民議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将軍全權,并委托其制定新憲法。9月,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吉倫特派統治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他們從1791年10月至1792年9月控制立法議會,因是布裡索(Jacques-Pierre Brissot)的追随者,起初稱布裡索派,以激烈抨擊宮廷的姿态出現。由于韋尼奧(Pierre-Victurnien Vergniaud)和布裡索的滔滔雄辯,吉倫特派鼓舞了在1791年10月和11月對流亡貴族和反革命教士采取的措施。

從1791年底起,在布裡索領導下,他們支持對外戰争,認為這是團結人民維護革命事業的手段,在1792年的瓦爾密戰役中擊敗普魯士軍隊,打敗了第一次反法聯盟。1792年春,吉倫特派達到權力和聲譽的頂峰。1792年4月20日,他們鼓吹對奧地利宣戰。在這以前,3月23日,該派有兩人加入國王路易十六世的政府。克拉維埃(Etienne Claviere)任财政大臣,羅蘭(Jean-Marie Roland)任内務大臣。羅蘭夫人的沙龍是吉倫特派的重要聚會場所。

從1792年9月國民公會開幕之日起,吉倫特派一緻反對山嶽派(Montagnard)。這兩個集團所以敵對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深刻的私仇,但也由于社會利益的對立。在随後的争鬥中,吉倫特派的特點是忽視經濟平等和社會平等的溫和政治觀點,反對政府控制貿易和物價的經濟自由主義,以及依靠各省同巴黎抗衡。在審判國王時(1792.12∼1973.1),由于吉倫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對處決國王,所以人們譴責吉倫特派是保王黨。

同時,輿論認為吉倫特派應對1793年春軍隊遭受的失敗負責。從5月31日開始,巴黎發生反對吉倫特派的群衆運動,6月2日國民公會下令逮捕吉倫特派議員29人後,騷亂才告平息。吉倫特派的垮台是由于他們不願采取緊急措施來保衛革命,而且不能滿足巴黎工人的經濟要求。在山嶽派采取恐怖政策以後,有21名被捕的吉倫特派人士從1793年10月24日起受審,10月31日被送上斷頭台。1794年山嶽派垮台後,那些幸免于難的吉倫特派回到國民公會,并恢複了名譽。

雅各賓專政

法國大革命時1793年-1794年間由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統治法國的時期的稱呼,又稱“恐怖統治時期”(此處的恐怖主義與現今的恐怖主義有所不同,當時的雅各賓統治被稱作是“紅色恐怖主義”,是一個褒義詞:暴力鎮壓反革命叛亂。)雅各賓派(激進共和主義派)在1793年的起義中戰勝溫和共和主義派,奪取了政權。該派執政期間實行恐怖政策,将嫌疑的反革命者送上斷頭台,嚴格限制物價。該時期有數千人被殘忍殺害。

不久後,雅各賓中的一名很重要的領導人——馬拉被女刺客殺死在浴缸中(馬拉長期患有嚴重的皮膚病,必須經常泡在藥水中,可參見名畫《馬拉之死》)羅伯斯庇爾與另一名領導人——丹東(曾經當過記者)發生了嚴重的沖突(二人政見不同),羅伯斯庇爾絞死了丹東,這時,雅各賓派的實力已大為受損。1794年,法曆熱月,代表大資産階級的“熱月黨人”發動政變,審判羅伯斯庇爾,這時的法官不讓羅伯斯庇爾辯解,便判處其死刑。至此,雅各賓專政結束。但是,雅各賓派執政也為法國曆史作出了一些貢獻,比如推廣教育,提倡宗教自由,廢除法國殖民地的奴隸制等。

熱月政變

1794年7月26日,羅伯斯庇爾在國民公會發表演說,表示“國民公會中還有尚未肅清的議員”,但是議員要求羅伯斯庇爾将議員的名字說出,羅伯斯庇爾并沒有說出,引發議員們的恐慌,人人自危。由于過去已經有丹頓等人被整肅的前例,于是引發議員們有意發動政變。當天晚上羅伯斯庇爾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言指出,“各位今天聽到我的演說,恐怕是我的遺言了”,沒想到一語成谶。

7月27日,羅伯斯庇爾前往國民公會,結果被議長打斷發言;場内開始出現“打倒暴君”的呼聲以及逮捕羅伯斯庇爾等人的要求,并且國民公會宣布羅伯斯庇爾“不受法律保護”,加以逮捕,同時被捕的還有其弟A.B.J.de羅伯斯比爾、L.-A.-L.de聖茹斯特、G.庫東等。他們一度被國民自衛軍司令F.昂裡奧搶救出來,最終羅伯斯庇爾逃往巴黎市公所,并且準備舉槍自殺,一名國民衛隊的少年兵開槍打碎羅伯斯庇爾的下颚并将他逮捕。

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聖鞠斯特等二十二人因此被送上斷頭台,在羅伯斯庇爾被咔嚓的那一刻,觀看的群衆表示喜悅竟然出現長達15分鐘的鼓掌。之後雅各賓派被處死刑者也超過百人,熱月政變也被視為是“反動派的反撲”。在羅伯斯庇爾死後,幽默的法國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了這樣一段話“過往的行人啊!我羅伯斯庇爾長眠于此,請不要為我悲傷,如果我活着的話,那你就活不成。”

熱月黨專政

熱月政變以後,法國上升的革命運動已接近尾聲。熱月黨人取代雅各賓派掌握了法國的統治權,也就是說政權從資産階級民主派手裡轉到了資産階級右翼手裡。

熱月黨人包括國民公會的中間派和右派殘餘,也包括那些溫和的山嶽黨人。他們中間有西哀耶斯、塔裡安、夫累隆、巴拉斯等,代表城鄉新興有産者階層、銀行家和大資産階級。他們要求建立資本主義的正常統治秩序,極力清除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

熱月黨人處死了公安委員會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聖鞠斯特和庫通以後,進一步改組公安委員會,排除雅各賓派的成員,由他們取而代之;削弱公安委員會的權力,使它更加從屬于國民公會。他們害怕雅各賓俱樂部,指責說:“暴政是在哪裡建立起來的?在雅各賓。暴政的擁護者和追随者在哪裡?在雅各賓。”他們因此糾合資産階級子弟,組成“金色青年”,向雅各賓俱樂部挑釁,當受到反擊的時候,他們就封閉了雅各賓俱樂部。

他們打開監獄大門,釋放雅各賓派專政時期被捕的嫌疑犯,下令發還過去嫌疑犯被沒收的财産。他們一方面控訴和迫害國民公會裡雅各賓的代表;另一方面卻決定召回被打倒的國民公會裡的原吉倫特派代表,允許逃亡國外的吉倫特派分子回國,并發還他們的财産。他們為資産階級的利益而犧牲人民的利益,取消了最高限價法。他們取消了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的驅逐教士和貴族的法令,還決定恢複天主教的活動。這都是徹頭徹尾的對革命措施的反動。比起雅各賓派專政,熱月黨人的統治是一個倒退。

取消最高限價法以後,投機倒把又猖狂起來,糧食供應短缺,饑餓又威脅着下層平民。紙币急劇貶值,1795年春票面價值隻等于實際價值的十五分之一。加上對熱月黨人反動措施的憤慨,巴黎人民在1795年3月到5月期間兩次起義,但都遭到鎮壓。雅各賓派專政為拯救革命而曾順應人民群衆的要求。熱月黨人為建立資産階級的統治秩序而對人民群衆采取了鎮壓的措施。

拿破侖·波拿巴炮轟在巴黎叛亂的保皇黨分子(共和四年葡月13日)

熱月黨人的反動,有助于王黨勢力的擡頭。1795年夏,幾千法國流亡分子,由英國裝備,乘英國艦隻在法國西海岸登陸,妄圖恢複封建統治。基貝隆半島一戰,他們被何施将軍指揮的共和國軍隊徹底消滅了。10月初,王黨分子蠢蠢在巴黎舉行暴動,約有四萬武裝人員參加。國民公會起用青年軍官拿破侖·波拿巴,很快平定了叛亂。熱月黨人堅決打擊王黨勢力,決不發還已被沒收的流亡貴族的财産,這就在根本上同反革命勢力劃清了界限。他們廢除了雅各賓派的許多革命措施,這是他們的反動表現;但是他們沒有觸動雅各賓派的土地法,維護了共和政體,這又在一定範圍内維護了資産階級革命的成果。

督政府的統治1795年秋,國民公會為法國制定了一部憲法,即“共和國第三年憲法”。由于熱月黨人需要的是一個由有産者統治的共和國,這部憲法不給窮苦人民選舉權,要求公職候選人擁有相當的财産。根據這部憲法規定,立法機關由元老院和五百人院組成。元老院議員必須年四十歲以上,兩院每兩年改選議員三分之一。由五百人院提名、元老院選定五位督政官,組成行政機關督政府。

1795年10月,國民公會結束,新的立法機關集會,并由它選出了督政官。當選的督政官有貝勒爾、巴拉斯、卡諾等。①其中的卡諾是雅各賓專政時期公安委員會的成員,政治清白,從未被控,對共和國的軍事勝利起過重大作用,在督政府仍負指揮軍事的責任。巴拉斯負責警察部門,是督政府的代表,他随機應變,在道德和生活方面一向聲名狼借。

從1795年10月到1799年11月,督政府統治法國。它軟弱、腐敗、無能,左右搖擺。投機倒把活動猖狂,紙币不斷貶值,物價扶搖直上,廣大勞動群衆的貧困、災難和痛苦加深,社會動蕩不安。在巴黎,許多人懷念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的歲月,産生了巴貝夫的密謀活動。

諾埃爾—弗朗索瓦·巴貝夫(1760-1797年)是一位勇敢的革命家,平均共産主義思想家,探索鏟除現實社會邪惡的行動家。1795年,他在巴黎先賢祠建立了俱樂部,許多從前的雅各賓成員參加,這引起了督政府的驚恐,因而在1796年2月被督政府封閉。其後,在巴貝夫的領導下,成立了“秘密公安督政府”,保證要使法國人民“絕對平等,人人都有最大幸福,人人相信這種幸福鞏固持久”。

巴貝夫宣傳的原始平均共産主義,雖然是不科學的,卻赢得了巴黎勞動人民的同情。他們的活動以“為了平等的密謀”的活動載入史冊。為了建立“共同幸福”,巴貝夫派制定了起義計劃,預計在1796年5月起義。起義前夕,打入内部的奸細向督政府告密。起義被扼殺,巴貝夫和其他領導人被捕。一年以後,巴貝夫英勇就義。

督政府扼殺巴貝夫的“密謀”以後,法國政治局面還是動蕩不定。督政府在保王黨和民主派兩大對立力量之間實行見風使舵的政策,以維持它搖搖欲墜的統治;靠對外戰争的勝利,掩飾内部的腐敗。

霧月政變

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以解除雅各賓派過激主義威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借口,開始行動,他派軍隊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務,開始了為期15年的獨裁統治。這一天是法國共和曆霧月18日,所以,曆史上稱拿破侖在這天發動的政變為“霧月政變”,史上通稱“霧月18日政變”。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1792年推翻了君主統治,建立起資産階級的政權。但是資産階級并沒有從此坐穩江山,相反是革命陣營内部矛盾加劇。法國大資産階級、大銀行家既反對君主專制,也反對資産階級革命派,特别害怕革命群衆。

他們在1794年發動“熱月政變”,打擊了資産階級革命派和廣大群衆,推翻了革命的雅各賓派專政,建立起大資産階級的反動統治。但是,1795年夏天,反動的王黨又舉行叛亂,于是大資産階級不得不回過頭來求助于革命的雅各賓派,以對付王黨,而王黨叛亂鎮壓下去,雅各賓派又活躍起來,大資産階級的督政府這種左右搖擺的秋千政策,無力維持穩定的統治,國内政局動蕩不定。大資産階級希望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這個政權既能防止王朝複辟,又能有力地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于是,大資産階級開始選擇對象了。拿破侖當時正在埃及作戰,他從弟弟由國内寄來的信中知道這些情況,便把近東方面軍的指揮權交給克萊貝爾将軍,自己乘快速船迅速回國。果然,他到巴黎之後,很快就被在資産階級看中了。巴黎大銀行家巴洛拿出50萬法郎,支持他發動政變。

而當時法國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1798年底,俄羅斯帝國、英國、奧地利、西班牙、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成了第二次反法聯盟。策劃者和組織者是英國,軍事行動的支柱是俄國和奧國。反法聯軍從意大利、瑞士、荷蘭、萊茵地區四個方面進攻法國。1799年初,蘇沃洛夫率領的俄奧聯軍擊敗意大利的法軍,4月底占領了米蘭,7月底攻下曼圖亞和亞曆山大裡亞,8月底又在諾維獲得了一次決定性勝利,法國著名将領儒貝爾戰死,法軍損失12000人。意大利北部又成為奧地利的殖民地。

在大資産階級的支持下,11月9日,拿破侖以解除雅各賓過激主義威脅共和國為借口,開始行動,他派軍隊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務。這一天是法國共和曆霧月18日,所以,曆史上稱拿破侖在這天發動的政變為“霧月政變”。

第二天,拿破侖把法國議會——元老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奪取了議會大權,并宣布成立執政府。不久,公布了法蘭西共和國八年憲法,重申廢除封建等級制,法國為共和國,規定第一執政(拿破侖)的權限:“公布法律;并可随意任免參政院成員、各部部長、大使和其他高級外交官員、陸海軍軍官。不久,他又取消了革命時期的地方自治機構,使法國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在執政府中,他自認第一執政,大權獨攬,開始了為期15年的獨裁統治。霧月政變使拿破侖掌握了法國軍政大權,此後,他連續采取軍事行動,決定性地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對法國的幾次反撲。1800年,拿破侖擊潰奧地利軍隊,并進逼奧地利南部地區,迫使奧皇簽訂和約。1802年,以沙俄為首的第二次反法聯盟又被拿破侖擊潰,使俄國對法國的威脅解除了。

對國内,拿破侖也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其資産階級統治的措施。他用武力征讨和分化瓦解的手段,鎮壓了保王黨的複辟活動,同時,又采取了其他統治措施,鞏固了他的統治基礎。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自稱皇帝,将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第一帝國。

之後,他又進行了一系列維護帝國統治的戰争。1805年,擊敗了由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組成的第三次反法聯盟。1806年,擊敗了以俄國、普魯士為主的第四次反法聯盟,迫使普魯士投降法國。1807年,拿破侖又逼迫沙皇俄國簽訂了梯爾西特和平條約,條約承認了法國在歐洲的統治。

拿破侖帝國

從領土上來說,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侖帝國的鼎盛時期:當時除巴爾幹半島外,帝國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拿破侖統治的區域包括兩部分:其核心是法蘭西帝國;然後是一層層的附庸國。往北和往東是幾個在其傳統政府治理下的盟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丹麥和瑞典。

“霧月政變”,拿破侖上台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波拿巴出生于法國東南部地中海科西嘉島上,24歲時在土倫一戰成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将軍。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在法國建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拿破侖上台後的首要問題就是暫時結束多年來的戰争,他同俄國人講和,與奧地利人締結《呂内維爾條約》,與英國也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在歐洲封建貴族眼中,拿破侖仍然是一位恐怖的人物。

《提爾西特條約》,與沙俄媾和

1803年,英法之間再度發生戰争。為戰勝法國,英國不斷尋求盟國,組成新的反法同盟。1804年5月,拿破侖稱帝。次年,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簽訂盟約,俄羅斯也随即加入反法同盟。新生的拿破侖帝國面臨當時歐洲最強國家的聯合夾擊。

此時,拿破侖也在為入侵英國積極準備。他在海峽沿岸集結大量兵力以及幾千條帆船和駁船,讓部隊進行海上和登陸兩栖作戰訓練。拿破侖率軍不斷打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盟國。他率部隊從烏爾姆向東推進,在摩拉維亞突然襲擊俄奧聯軍,取得了奧斯特利茨大捷。這次大捷之後,俄國殘餘部隊退入波蘭,奧地利與法國締結了和約,拿破侖從奧地利取得威尼斯地區,把威尼斯并入了受他控制的意大利王國。

1807年,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在會談中,拿破侖想方設法打動亞曆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制造者。會談結果,雙方簽訂《提爾西特條約》: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這一同盟在表面上維持了5年。但亞曆山大很快發現,他在這個同盟中赢得的不是和平,而是時間。

“大陸體系”,帝國危機四伏

與拿破侖在歐洲大陸上取得的輝煌勝利相反,1805年10月,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再次敗于英國海軍名将納爾遜。眼見從海上入侵英國已成泡影,拿破侖将對英戰術轉向經濟戰,對英國實行嚴格的“大陸封鎖”,不準英國船駛進歐洲各港口。1806年,拿破侖頒布《柏林敕令》,禁止與他結盟的或附屬于他的歐洲任何地區輸入英國貨物。第二年,他根據《提爾西特條約》,命令俄國和普魯士加入“大陸體系”。

幾個月後,曾經與英國一道加入“反法同盟”的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相繼向英國宣戰。拿破侖還要求葡萄牙和丹麥兩個中立國也加入“大陸體系”,但一直唯英國馬首是瞻的葡萄牙拒絕服從命令。為了懲治葡萄牙,控制整個歐洲海岸線,完善“大陸體系”,拿破侖率軍越過比利牛斯山,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場戰争使得法國陷入了一場永無休止的戰争泥沼,英勇無畏的西班牙人民拖住了拿破侖30萬精銳部隊。

與此同時,英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穩住其歐洲大陸最後的這座橋頭堡,不斷增兵援助葡萄牙軍隊和西班牙反法遊擊隊。

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積累了大量财富,其财政儲備足夠幫助歐洲各國政府打敗拿破侖。在拿破侖統治下的歐洲各國人民也越來越不安定,越來越想獲得民族獨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對他的法國盟友很不滿意,因為他除了于1809年吞并芬蘭以外,再沒有從聯盟中得到什麼。

兵敗莫斯科,拿破侖第一次退位

1811年,俄國正式退出“大陸體系”,英俄恢複商業關系。拿破侖決定率軍遠征沙俄。他在東普魯士和波蘭集中了一支70萬人的大軍,于1812年6月侵入俄羅斯。9月,法、俄兩軍在博羅季諾會戰,俄國軍隊在庫圖佐夫公爵的指揮下成功阻擋了法軍的攻勢。在攻入莫斯科後,拿破侖才發現他占領的是一座空城。

莫斯科人用烈火迎接了這位皇帝,拿破侖醒來後看着被火光映紅的天空不禁大喊:“燒掉自己的家園!……多麼野蠻!這是什麼樣的民族呀!”俄羅斯的寒冬讓拿破侖吃盡了苦頭,在進入俄國的61.1萬法軍中,死于戰争傷亡、饑餓和被風雪折磨的有40萬人,被俘10萬人。

與此同時,歐洲所有反拿破侖的力量又重新集合起來。俄軍尾随法軍挺進到中歐,普魯士和奧地利也轉而與沙俄聯合作戰,意大利也爆發了反法暴動。英國軍隊在威靈頓的率領下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本土。

1812年12月,拿破侖秘密離開在俄羅斯風雪中艱難撤退的軍隊,依靠雪橇和馬車穿越歐洲到達了巴黎,組建了一支新軍。但是新軍缺乏訓練,随他征戰多年的許多優秀軍官又在西班牙和俄羅斯的戰争中大批傷亡。1813年10月,法軍在“萊比錫會戰”中被擊潰。第二年4月,拿破侖宣布退位,被流放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爾巴島上。

結束

“百日王朝”,帝國複滅

1815年3月1日,拿破侖秘密逃離厄爾巴島,在法國儒昂港登陸。海關衛兵見登陸的是拿破侖,立即向他脫帽緻敬。拿破侖以洪亮的聲音向當地士兵發表演說,士兵們熱烈歡呼,并加入了他的行列。

3月3日,拿破侖在法國登陸的消息傳到巴黎,波旁王朝政府驚恐萬狀,立即派軍隊前去阻止。但拿破侖所到之處,士兵們聞風而動,紛紛加入,有的指揮官甚至不等拿破侖到來,就把自己的團隊集中起來,高呼“皇帝萬歲”,到前線去迎接拿破侖。

1815年3月20日晚9時,拿破侖在随從和騎兵的前呼後擁下進入巴黎,重新登上帝位。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于滑鐵盧會戰敗于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之手。6月22日,拿破侖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到英國在南大西洋中的領地聖赫勒島。1821年,病死于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